寶寶愛咬人,家長千萬別一笑了之

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條消息:一向可愛的兒子剛滿兩歲,最近不知怎麼了,和姐姐在一起玩得正開心,會突然就拉著姐姐的手咬起來。

寶寶為什麼會咬人,究其原因,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

寶寶愛咬人,家長千萬別一笑了之

口腔敏感期被推遲

口腔敏感期,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通常,口腔敏感期在孩子半歲之後開始,一歲左右結束。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愛吃手、啃玩具,用嘴去探索世界。能吃不能吃的,都想塞到嘴裡,嘗一嘗,咬一咬。

如果此時的這些探索行為被阻止,寶寶的口腔敏感期就會推遲到兩到四歲才結束。

平時,看到孩子把玩具或其他物品塞到嘴裡時,爸爸媽媽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

快扔掉,髒!

為了防止孩子吃手,有些爸爸媽媽直接給寶寶帶上小手套。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經常清洗寶寶的手和玩具,給孩子準備一些不同材質的物品,幫助並支持孩用“咬”去認識身邊的事物。

當然,這個時期要注意寶寶的安全,有些會傷害到寶寶的物品,比如尖銳物品,小彈珠這類小體積物品,各類藥品等,一定得放到寶寶接觸不到的地方。

孩子可以自由地通過嘴巴去認識事物,自然就會順利而快速地度過口腔敏感期。

如果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已經被推遲,爸爸媽媽們可以適當提供一些可以咬的物品,讓孩子經常咬一咬,滿足他遲到的口腔需求。

還可以通過講故事或其他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設計一些用牙咬物品的遊戲來幫助孩子度過口腔敏感期。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咬了人,或者咬了玩具什麼的,而責罵孩子。那樣,只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壓力。

語言表達能力差

美國心理學家奧本·史達姆博士說,這個年齡的寶寶咬人並無惡意,這是因為孩子還不懂得用語言表達他們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歡通過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興奮和激動。

寶寶愛咬人,家長千萬別一笑了之

不能準確地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的寶寶,最容易用咬人的方式引起同伴注意,表達內心的訴求。

對於這類寶寶,除了溫柔地勸說引導外,更重要的是積極為他創造語言環境,讓他的語言能力快速發展起來。

無意識的模仿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勒的研究表明,“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對於沒有好惡之分的幼兒來說,自動模仿看見或聽見的行為,是一種本能。

有的孩子看到小夥伴咬人,也會學著去咬。

有的父母在家和寶寶玩的時候,會為了好玩故意輕輕地咬他的手指。還有的甚至跟寶寶開玩笑說,“我要吃掉你的小手哦”,邊說邊把寶寶的小手放到自己嘴裡……

像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對寶寶形成一種誤導,寶寶以為咬人是好玩的事情,就很容易嘗試去咬其他人。

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與引導,寶寶咬人的習慣會由原本的好玩轉化為惡意攻擊。

為避免出現這種現象,父母一定要讓寶寶懂得,咬人是不受歡迎的行為。

如果寶寶的小夥伴中有愛咬人的孩子,父母就要告訴寶寶,咬人是不對的,那樣愛咬人的孩子,是不受大家歡迎的。

同時,儘量讓孩子少與那樣的寶寶接觸,既避免寶寶受傷害,也防止寶寶學習咬人的不良習慣。

如果寶寶已經有了咬人的習慣,做父母的也不必過於擔憂,只要及時制止寶寶咬人的行為,並注意給予孩子愛的感受,告訴孩子:“不可以咬人,咬人是不對的,爸爸媽媽喜歡你不咬人的樣子”。 孩子會懂的。

情緒的發洩

美國迪恩·加勒德博士說過:

兩歲左右的寶寶習慣用嘴去感覺事物,這是他們瞭解外部世界的一種途徑,也是他們自我放鬆的一種方式。

當寶寶咬人時,我們要明白,這是他們在探索這個世界,在發洩某種情緒,找準寶寶咬人的原因,對症下藥,寶寶一定會改掉咬人的習慣的。

認識的欠缺

做幼兒園老師的表妹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

班裡有個小朋友多多,有一次和小朋友玩時,突然就張口咬了身邊的孩子,被咬的孩子疼哭了,多多一副受驚的樣子,自己也跟著哭了。

放學時,表妹跟來接孩子的爸爸溝通這件事,剛提到孩子咬人,多多就衝著爸爸的胳膊咬了一口,多多的爸爸不僅沒生氣,還說:哇塞,兒子力氣真大!

經過溝通才知道,多多在家裡經常咬爸爸媽媽,爸爸媽媽都覺得很有趣,被咬之後不是誇獎就是笑。這無形中使多多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咬人是件可以讓別人開心的事。

也因此,多多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覺得高興也會咬小朋友,他以為他的“咬”會讓小朋友開心。

經過表妹的分析,多多的爸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表示要幫助多多改變咬人的習慣。過了一段時間,多多不再咬人了,和小朋友也相處得很好。

寶寶愛咬人,家長千萬別一笑了之

孩子的認識是從零開始的,當他做錯了事時,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指正,就會到處複製這種錯誤。

所以,當孩子咬人時,家長一定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看作是有趣,及時制止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