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咬人,家长千万别一笑了之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条消息:一向可爱的儿子刚满两岁,最近不知怎么了,和姐姐在一起玩得正开心,会突然就拉着姐姐的手咬起来。

宝宝为什么会咬人,究其原因,无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宝宝爱咬人,家长千万别一笑了之

口腔敏感期被推迟

口腔敏感期,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通常,口腔敏感期在孩子半岁之后开始,一岁左右结束。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吃手、啃玩具,用嘴去探索世界。能吃不能吃的,都想塞到嘴里,尝一尝,咬一咬。

如果此时的这些探索行为被阻止,宝宝的口腔敏感期就会推迟到两到四岁才结束。

平时,看到孩子把玩具或其他物品塞到嘴里时,爸爸妈妈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

快扔掉,脏!

为了防止孩子吃手,有些爸爸妈妈直接给宝宝带上小手套。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经常清洗宝宝的手和玩具,给孩子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帮助并支持孩用“咬”去认识身边的事物。

当然,这个时期要注意宝宝的安全,有些会伤害到宝宝的物品,比如尖锐物品,小弹珠这类小体积物品,各类药品等,一定得放到宝宝接触不到的地方。

孩子可以自由地通过嘴巴去认识事物,自然就会顺利而快速地度过口腔敏感期。

如果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已经被推迟,爸爸妈妈们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可以咬的物品,让孩子经常咬一咬,满足他迟到的口腔需求。

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其他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设计一些用牙咬物品的游戏来帮助孩子度过口腔敏感期。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咬了人,或者咬了玩具什么的,而责骂孩子。那样,只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

语言表达能力差

美国心理学家奥本·史达姆博士说,这个年龄的宝宝咬人并无恶意,这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激动。

宝宝爱咬人,家长千万别一笑了之

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的宝宝,最容易用咬人的方式引起同伴注意,表达内心的诉求。

对于这类宝宝,除了温柔地劝说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积极为他创造语言环境,让他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起来。

无意识的模仿行为

心理学家班杜勒的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没有好恶之分的幼儿来说,自动模仿看见或听见的行为,是一种本能。

有的孩子看到小伙伴咬人,也会学着去咬。

有的父母在家和宝宝玩的时候,会为了好玩故意轻轻地咬他的手指。还有的甚至跟宝宝开玩笑说,“我要吃掉你的小手哦”,边说边把宝宝的小手放到自己嘴里……

像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对宝宝形成一种误导,宝宝以为咬人是好玩的事情,就很容易尝试去咬其他人。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宝宝咬人的习惯会由原本的好玩转化为恶意攻击。

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父母一定要让宝宝懂得,咬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

如果宝宝的小伙伴中有爱咬人的孩子,父母就要告诉宝宝,咬人是不对的,那样爱咬人的孩子,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同时,尽量让孩子少与那样的宝宝接触,既避免宝宝受伤害,也防止宝宝学习咬人的不良习惯。

如果宝宝已经有了咬人的习惯,做父母的也不必过于担忧,只要及时制止宝宝咬人的行为,并注意给予孩子爱的感受,告诉孩子:“不可以咬人,咬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喜欢你不咬人的样子”。 孩子会懂的。

情绪的发泄

美国迪恩·加勒德博士说过:

两岁左右的宝宝习惯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当宝宝咬人时,我们要明白,这是他们在探索这个世界,在发泄某种情绪,找准宝宝咬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宝宝一定会改掉咬人的习惯的。

认识的欠缺

做幼儿园老师的表妹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班里有个小朋友多多,有一次和小朋友玩时,突然就张口咬了身边的孩子,被咬的孩子疼哭了,多多一副受惊的样子,自己也跟着哭了。

放学时,表妹跟来接孩子的爸爸沟通这件事,刚提到孩子咬人,多多就冲着爸爸的胳膊咬了一口,多多的爸爸不仅没生气,还说:哇塞,儿子力气真大!

经过沟通才知道,多多在家里经常咬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都觉得很有趣,被咬之后不是夸奖就是笑。这无形中使多多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咬人是件可以让别人开心的事。

也因此,多多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觉得高兴也会咬小朋友,他以为他的“咬”会让小朋友开心。

经过表妹的分析,多多的爸爸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表示要帮助多多改变咬人的习惯。过了一段时间,多多不再咬人了,和小朋友也相处得很好。

宝宝爱咬人,家长千万别一笑了之

孩子的认识是从零开始的,当他做错了事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正,就会到处复制这种错误。

所以,当孩子咬人时,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看作是有趣,及时制止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