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馬雲先生們也許已經站得很高了

在法國鬧得如火如荼的“黃馬甲”行動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社會經濟與民生的割裂現象無比得嚴重。香榭爾大道上上層名媛成人禮舞會和外面群情激奮的法國底層民眾成為了一個最可怕的對比,一邊是舞會香檳的奢華上流社會,一邊是窮困潦倒無以為生的普通民眾,這場經濟凋敝引發的遊行生動地展示了一個人們在經濟學現象中早已被公知的概念——馬太效應。

表面上看是一種窮者更窮,富者更富,實際上是社會資源壟斷造成的擠壓和社會不公,這種現象在經濟下行週期時越發明顯。馬太效應被廣泛運用於經濟、社會、股市、教育等資源分配方面,是一個實踐性質非常強烈的經濟行為信號。

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經濟而言,馬太效應其實也越來越明顯了,尤其是中國的很多行業鉅子們現在說話都帶著天然的優越感和說教意味,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階層一旦出現明顯得不平等現象,尤其是在財富上的時候,我們可以預見人們就會自然地產生排斥心理。

而對於這些高高在上的所謂成功者,其實就是已經在抱著贏者通吃的心態了,這一點其實也是很自然的現象,並非刻意選擇。

只是基於人類社會始終未能有效解決分配方式的問題,這種社會和經濟現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時間裡會反覆出現,直至到達均衡態勢。

中國人最大的麻煩在於人們在馬太效應之間,始終徘徊著一種迷思,到底是對成功者的財富不滿還是基於分配不公的不滿?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有很大差別了,前者在於對成功價值的不認同,後者是基於努力無效論地印證。

我記得王健林先生談到奮鬥目標時的一句話曾經淪為社會熱點,那就是一個億的小目標。這句話無異於古時之說:何不食糜肉?也許觸手可及者看到得是一種努力和奮進,而對於被剝奪了最後一口吃食的民眾而言,無異於是一種勝者鄙視弱者的蔑視。

從本質上來說,仇富是不對的,因為財富聚集者也許最初也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夠走到今天侃侃而談的地位,實際上是一種天賦差異帶來的後果,並不能因為自身努力不夠而去仇視成功價值。

經濟學實際上很大程度都在教人們怎麼致富,如何運用經濟手段和工具去創造財富,這是社會對於經濟行為的最根本期待,可是如果作為經濟行為中的成功者用一種趾高氣昂的心態下望普通奮鬥大眾,而普通大眾無論如何都無法保障努力價值的時候,我們很難說這種模式是正確的。

那麼我們現在面對的到底是哪一種情況?我們確實需要在這個迷思中搗鼓清楚,否則情緒地積攢會越來越嚴重的。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贏者通吃下帶來的壟斷

一、英雄的成功得益於經濟規律,還是得益於壟斷?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以上解釋引用自百度百科。

馬太效應裡最初的規則是趨於一致的,然而二次分配的規則是能者多得,最核心的態度是優勝劣汰,能夠製造最大效益的人獲益最大,而最保守者將一無所有,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有差別性的,但卻經常被忽略,那就是獲得利益最大者到底是依賴什麼方式獲得的?一次分配自然是勞動要素所得,所以他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二次分配的過程中其實並不是基於勞動要素,而是憑藉前一次的獎勵規則多得者獎勵更多,而少得者則被剝奪掉最後的口糧,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巨大的原則問題了。

二次分配的方式不是基於規律而是基於壟斷所得,這種獎勵優者的單方面壟斷態勢,是造成馬太效應真正區別對待的根本由來。

富者更富,貧者更貧,最終這才是走向寡頭成功的必然因素,而我們中國的很多成功者都是依賴這種模式來操作的,並且藉此宣傳他們的成功經驗。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

二、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們影響時勢?

我想很多人都見識過我們國內著名企業家們的演講會,演講臺下一群狂熱的信仰追捧者,看上去臺上人所傳授的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聽者就好像追星一樣如痴如醉。當然我不否認這些企業家們的確是如同英雄一般的存在,只是長久以來我一直存在一個合理地疑問,這些人的成功學真得可以帶給別人同樣的成功嗎?

也許並不是這樣的,這些英雄般的人們所講所教,或許真得是他的個人奮鬥史,但是從中國的普遍情況來看,這些經驗並不能夠代表成功背後的正確導向。他們本身所取得的財富優勢地位讓他們很自然地可以獲得來自馬太效應裡的更多二次分配利益,循環往復之下,就此形成了相對迷信的壟斷規則,而不是真正的經濟規律在主導財富分配過程。

中國的成功者迷信時勢造就英雄由來已久,大環境的分配法則給足了他們在再一次分配過程中的優勢,憑藉這樣的分配優勢往往都可以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過程,並且在發家的過程中不斷利用這種優勢蠶食後續的分配過程,由此造就了一大批的寡頭經濟成功者。

這種成功雖然說不上是錯,但是財富二次分配的過程中影響效率的因素顯然過於獨特了,並不是經濟規律在做主導,因此只能作為個體成功的範例,而不能夠形成趨勢效應,帶來群體進步地借鑑。

反過來這種成功經驗學從這些成功者口中被大肆傳播,讓很多人以為這就是定義成功的經濟規則而紛紛模仿,從而導致這個社會基本面在反覆二次分配的過程中,反而加劇了馬太效應地擴大,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惡性循環。

究竟是時勢造就了成功者?還是成功者們在解讀時勢?這個從來都是一個相當棘手的標準問題。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行業龍頭是壟斷收割者還是進步引領者?

三、行業龍頭的經驗是否可以傳播?

這種現象放大到產業經濟裡去看,就是中國人到底知不知道經濟創造財富的意義在哪裡?是單純的產業價值,還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如果是單純的產業價值,而不用考量其他因素,那麼企業本身的定位就是一個如同個體一樣的成功經驗學,是具有獨特成功範例的,無法複製和衡量產業的整體規律和方向,這種成功只屬於行業龍頭的資源壟斷,自然而然會出現馬太效應。

如果是定位於整體的社會效益最大化,那麼就是規律在主導成功,行業在充分競爭的前提下,憑藉規律優勢創造和定義價值,那麼這種情況即使出現馬太效應,後面也會因為經濟規律因素的進步而出現被平抑的情況。

現實是我們中國的產業思維,多半都傾向於單純的產業價值概念,就比如華為的崛起背後,必然是其他手機廠商的弱勢。這種現象的背後就是產業龍頭的經驗價值到底能不能帶來整個行業的共同進步,而不是一枝獨秀去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壟斷成功。

努力改進進步空間的程度到底能不能決定一個個體乃至於行業的攜手進步,這個就直接關係到整個社會對於財富分配方式的合理性了,畢竟從經濟資源上來說,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給一方面多了,給另一個方面的自然就少了。這是按勞動要素分配體制下的真正內涵,前提條件是相對公平的作用條件之下,能者多得。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上之於上,下之於下,中間一片空白

四、上之於上,下之於下,中間沒了聯繫

個體和產業的成功學經驗,在壟斷的過程中造就了寡頭經濟模式,這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它的存在嚴重拉開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財富差距和代溝,這中間會出現很多的爭議現象。

首先就是價值導向的定位會出現偏差,大多數人會看到財富集聚效應的無限作用,成功=財富=無所不能,這種定義一旦成為了社會的公知,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限拜金主義的盛行。

其次是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現象會趨於明顯,壟斷會導致資源過度集中,擠壓其他階層的生存空間,而且這種擠壓是無形之間形成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有時候還形成思維上斷層和矛盾,使普羅大眾產生極度得厭惡感,這就是社會大眾仇富心理的由來。

其三在於這種財富分配形式一定程度喪失了合理的競爭進步空間,雖然馬太效應的本意是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但是一旦這種名義上的“優勝劣汰”沒有競爭空間作為支撐,那麼基本上人們也就無從進步了,這一點在產業經濟上顯現得尤為明顯,壟斷必然導致競爭喪失,最終一定是強者更強,弱者連向上進步的空間都沒有了,只能等待被兼併和收購。

這就是行業鉅子們現如今在社會上最大的問題,他們高高在上,財富獨享,卻沒有辦法幫助人們思考成功的真正含義,給人們帶來的印象只有壟斷資本的惡習。

不僅如此,我們的經濟之中還喪失了所謂的緩衝階層,就是那個獲得5座城堡的人,這個實際上就是中產階層的存在,他是可以承擔一個承上啟下作用的,廣泛的中產階層,思維和生活方式上無限接近於成功者的概念,而他們本身的身份又確實是依賴一次分配中公平原則獲得財富,從本質上又是受到勞動要素分配的底層人士們所認可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橄欖型社會的模式是最理想和最健康的經濟社會形態,中間的通道是暢通的,即使有部分爭議也可以理解。

很可惜,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上之於上,下之於下,中間還沒有了聯繫的紐帶,這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馬太效應的影響。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中國的商業成功學實質是一種強權壟斷

五、中國人的商業成功學不是什麼真的成功學

當然我並不是否認中國企業家們真得很努力也很有天賦啦,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如果你沒有本事,就算是機會放到你面前,你也會視若無睹,實際上作為一次分配的過程中,我們的企業家們確實是憑藉勞動要素獲得優勢地位,並藉助自身能力給予的優勢成功站住了第一梯隊的位置,為自己贏得了二次分配過程中的高點,這對於他們領導下的企業在社會資源的分配影響中實質上是一樣的情形。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去看,我們的商業成功學實質上就是一種錯位分配下不公平競爭優勢的產物,而且看上去這種錯位還在繼續。現在中國很多的企業多半都遵循著這種操作模式在進行運營,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之下,其實帶來得是不公平標準下相對畸形的“優勝劣汰”,這種強實際上只是個例強,而不是整個行業的進步。同樣的弱者在沒有公平競爭的前提下,會產生很多錯殺的機會,很多優秀企業可能在初生萌芽的階段就被所謂的“良幣”驅逐掉了,壟斷帶來的效應就是會產生這樣的後果。

大範圍壟斷條件下造就得是一個相對不合理的資源分配環境,這種背景下的成功學其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中國的商業鉅子們成功的將馬太效應放大了,他們確實離普通民眾們的奮鬥過程已經很遙遠了,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標準,而後來者前赴後繼地模仿和學習,卻始終沒有搞清楚他們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公平競爭才能被認可的勝者為王!

六、百舸爭流才是真諦,競爭帶來的無限可能

其實問題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二次分配過程中的標準問題,到底是基於壟斷標準還是競爭環境下價值導向?換句話說就是在公平競爭標準下,勝者為王實際上一直真正意義上向上動力,不僅能夠讓輸者心服口服,同時還為輸者提供一種成功意義上的參考標準,最終促進共同進步,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良幣驅逐劣幣。也就是在同等條件下,你輸了是因為你確實不夠努力或者確實有較明顯的劣勢,這是公平競爭標準下的價值分配原則,完全不同於壟斷傾斜資本下帶來的扭曲價值觀。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非常害怕競爭,這一點我始終想不明白,難不成我們一旦公平競爭帶來的都是自己的劣勢嗎?除去了涉及重大國家安全利益和民生重大利益之外的領域,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要知道無論是個體還是產業,畢竟都是在找不足中才能真正進步的。

如今這般依靠壟斷標準的分配方式,不僅割裂了產業層次,也割裂了社會階層,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沒有公平的競爭機會,就帶動不了整個社會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因為人們根本不知道努力的價值在哪裡?反正都是壟斷資本佔據先手,實力雄厚的說了算,這個社會就完全佛系掉了,靠什麼來支撐社會經濟的進步?

馬太效應帶來的壟斷和競爭

正確的分配標準下,競爭勝出才是解決馬臺下效應的關鍵

七、馬太效應的解決之道:公平市場條件下的勝者為王

馬太效應帶來的麻煩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一種壟斷傾斜下的分配不公,這種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經濟價值導向有問題,如果不能充分競爭,並在公平基礎上合理分配,這種現象永遠不會解決的。

最近國家在提倡非禁即入,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舉措,除了重大國家安全利益事項和民生保障事項,法無禁止皆可入,這是一種改變競爭環境的殺手鐧,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能夠出現全社會範圍內的良性競爭氛圍的時候,我們的行業鉅子們也許就能腳踏實地得和我們普通民眾的成功奮鬥聯繫在一起,那麼也就不會有什麼趾高氣昂和說教意味的演講了。

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學導向,成者為王,敗者尚有機會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強者更強,弱者趨強的局面,這樣分配資源的砝碼才會趨向合理,因為弱者也有保障補給。

馬太效應不是什麼好東西,可是既然已經出現了,我們就應該積極去面對。正確資源分配標準下,競爭勝出者才是平抑馬太效應的根本所在,期待我們的經濟產業乃至個人都應該抱有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得取得進步!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