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告訴我們: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這樣建立

對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的話題,相信每位教師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有效的做法。近日再次閱讀《小王子》這部兒童作品時,我對此有了些新的、深刻的認識。作為教師,結合本職工作深讀而細思之,必大有裨益。

《小王子》告訴我們: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這樣建立

楊東朋(西安市教學能手)

<strong>一、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就是一場"馴化"

初遇狐狸。"來和我一起玩吧,"小王子建議道,"我很苦惱……"

"我不能和你一起玩,"狐狸說,"我還沒有被馴化呢。"

……

"'馴化'是什麼意思?"

"這是已經早就被人遺忘了的事情,"狐狸說,"它的意思就是'建立聯繫'。"

"建立聯繫?"

"一點不錯,"狐狸說,"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著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隻狐狸,和其他千萬只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化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馴化"就是"建立聯繫"。教育就是要建立聯繫,建立師生之間基於愛的有溫度的聯繫。美國著名兒童精神科醫師James Comer說:"沒有強有力的聯繫,學習就不會有明顯的進步。"美國著名教育學家George Washington Carver說:"學習就是理解各種關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很多人認為教師最大的收穫就是桃李滿天下,陶行知先生卻認為教育的真諦在於"愛滿天下"。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 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這就是著名的"'愛'的恆河猴實驗"。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即使是動物,它們的成長也需要有溫度的"愛"。

理想的教師看待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情感和特殊需求的生命體。學生的成長也不僅需要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是需要被關注、被理解、被呵護的"愛"的滋潤。

教育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基於"愛"的聯繫。建立了"愛"的聯繫的師生就不再是普通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師生了,學生就是一個獨立的、活潑的、立體的、需要被呵護的生命體;教師則成為閃耀著人性光芒的、智慧的學生成長的領路人。如文中狐狸所說的:"我對麥田無動於衷。而這,真使人掃興。但是,那麼,一旦你馴服了我,這就會十分美妙。麥子,是金黃色的,它就會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會喜歡那風吹麥浪的聲音……"

《小王子》告訴我們: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這樣建立

楊東朋

<strong>二、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需要耐心

"那麼應當做些什麼呢?"小王子說。

"應當非常耐心。"狐狸回答道,"開始你就這樣坐在草叢中,坐得離我稍微遠些。我用眼角瞅著你,你什麼也不要說。話語是誤會的根源。但是,每天, 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教育需要耐心,這是個亙古不變又非常難做到的事。2018年,"陪孩子寫作業"的話題風靡網絡,陪孩子寫作業有陪出腦出血的,有氣得心臟搭橋的,甚至有要"送娃"的……讀這些報道,讓人捧腹的同時又有一絲憂慮:家長的耐心去哪兒了?

教育是對生命的雕琢,刀法粗獷必傷筋動骨。

有個叫分別"語言殺死植物"的實驗。實驗發生在阿聯酋,實驗人員將兩株生長情況一樣的植物放在一起,用保護罩分別隔絕起來放在學校大廳裡,保證具有相同的陽光和養分。這兩株植物唯一不同的,就是人們對待這兩株的態度。一株接受的都是讚美和鼓勵,另一株則是接受一切的語言暴力。學生講的所有正向和反向的語言都會被記錄下來,每天給兩株植物循環播放。答案也確實讓人驚訝。受到褒獎的植物生機勃勃越來越有光澤和質感,而被霸凌的植物則一蹶不振,葉子枯黃,奄奄一息。

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家長亦如此,教師更要謹慎。

教育的耐心是一種慢的藝術。作為教師,要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意識,要有每一節課的質量都影響著學生生命成長質量的責任,要有享受每一個生命成長拔節的富足感——如《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所說的"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之收穫感。

《小王子》告訴我們: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這樣建立

2012年9月6日,重慶永川,“山哥”班主任李洪山和學生在一起。

<strong>三、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需要儀式感

"最好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間來。"狐狸說道,"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 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師生關係中最具有儀式感的,就是教師的家訪了。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家訪的機會,並將此列入自己的教學計劃中。

當今社會,由於通信技術的發達和教師工作的繁忙,家訪已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家訪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蘇聯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訪是聯繫學校、家庭的橋樑,是教師瞭解學生家庭環境和家教背景的最好途徑,是教師瞭解學生個性和學習動態的主要渠道。

教師通過一次家訪,充分了解某位學生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而徹底改變對其的看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案例不勝枚舉,甚至很多教師常常在家訪後"自責不已"。筆者所在學校去年在七年級開展了"今天班委來我家"的大家訪活動,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和班委會成員逐一對班級學生進行家訪。該活動受到了廣大家長和學生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賞。很多學生幾乎提前一個多月開始準備"招待"工作,寫心願條、練習廚藝、提高才藝,"儀式感滿滿"並樂此不疲,甚至部分家長還把重要親戚召集來參加活動。事實證明活動收到的效果是喜人的。很多學生開始願意和同學交流了,很多教師批評責罵的教學方式明顯減少,班級氛圍更加融洽。當活動照片發佈在學校工作群時,其他年級教師無不感慨和讚歎。2015年發佈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小學幼兒園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作為學校、教師要積極落實文件精神,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不懈努力。

"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這就是良好師生關係建立的儀式感。

"喏,這就是我的秘密。很簡單: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願每位教師用心去創造、享受良好的師生關係,願每位學生在良好的師生關係裡健康、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