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前一陣子網絡上沸沸揚揚的十二歲男童的殺母案,讓人心寒,親子關係何時變得如此劍拔弩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狗十三》是部青春片,女主角李玩的青春期,是大多數中國孩子的青春期,處在一個單親家庭,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父親再娶生子,而李玩跟著爺爺奶奶居住。

其實到了我現在這個老阿姨的年紀,也許真的已經不記得,自己的青春期到底為了什麼,在跟父母長輩爭吵。那時候標榜個性的種種出格的行為,其實在成年後的自己來看,也不過是一場笑話。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溜冰,聽歌,爭取和大人平等的話語權,悲春傷秋,古人那句“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詩強作愁。”挺有道理的。

那時候的一切,在當時看,都是大過天的事情。有兩件事是貫穿全片的線索事件。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一件就是李玩在興趣小組的選擇上,想要堅持選擇物理小組,而父親在跟李玩溝通未達成一致時,強行為她作了決定。

其實當李玩長大了,也許就會明白,父親當時的那句“為你好”,真的不是在欺騙你,也不是為了不讓你有自己的選擇,而故意難為你。在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後,真的是真心為你好,也許方式方法不正確,但也許結果真的比李玩自己選擇的更好。

只是處在青春期的李玩聽不進去,只是在反抗,李玩的反抗失敗了。但有時,有些孩子的反抗成功了,但真的就比父母為我們的選擇更好嘛?當我們明白,父母是為我們好時,也許就晚了。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二是那個名為愛因斯坦的狗。父親送給李玩,是為了安撫李玩強行報名興趣班的摩擦。李玩也從拒絕接受,到習慣了愛因斯坦的存在。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愛因斯坦跟著爺爺去買菜時,走丟了,李玩像是塌了天般的,指責眾人,四處尋找。期間推倒爺爺,讓奶奶擔心的出去尋找,差點走丟,可是李玩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家人為了安撫李玩的情緒,買了一條和愛因斯坦一樣的狗狗,但李玩並不認可。

這是一個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渴望民主,想要得到話語權,和大人平等的關注,可這樣,都太難了,即便不是小時候,成人的世界,這些也都很難做到,更何況,你還沒有真的長大成人。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狗是貫穿片子的線索,從對狗的態度,看出了中國式家長的霸權思想,一切按著自己的思想來,送狗給孩子的是他們,狗走丟了,漠不關心的也是他們,把狗送人的還是他們,狗只是他們的一樣工具,而對李玩那樣的孩子來說,狗是她的朋友,是陪伴她青春期的朋友。

慢慢的,在家長的的要求下,李玩不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再堅持說出自己的想法,跟著大人後面應酬、喝酒、吃狗肉。這就是成長。

成長的代價就是,我們終將長成我們曾經討厭的人,做著我們曾經厭惡的事情,卻不再那麼憤怒失控。我現在長成了一個媽媽,我看過了這部片子,但我也不能保證,我對自己孩子的青春期時,會做得比片中的父親更好。

《狗十三》,我已經錯過與青春和解的機會,你呢?

因為每個孩子不是李玩,每個家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事情,也不盡相同,我們做為父母,並不是心理學家,我們做不到事事完美、客觀的去當父母親,我們只能本著自己的良心,問心無愧的對孩子,也許就是最好的父母了。

當然你會說,那父母也可以學習啊,是啊,就像父母要求你好好學習一樣,有幾個孩子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去考上名牌大學的?而大多數的父母,因為生活的種種壓力,就已經疲憊不堪了,哪還有時間和心情去顧得上孩子們那點,芝麻大點的事情的,傷春悲秋?

其實我作為父母的角度來看,這部片子中的父親,其實已經做得挺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