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翻倍,萬億體量!中國教育投資迎來“黃金時代”

<strong>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整個中國的消費結構已經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未來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品類與娛樂、教育和文化有關,人們稱之為體驗式消費。

<strong>過去人們消費主要是買東西,而未來更加多的消費會向體驗式消費轉變。本文主要剖析與“教育”相關的消費和投資。

5年翻倍,萬億體量!中國教育投資迎來“黃金時代”

<strong>消費需求遠未被滿足

中國的教育市場,是一個遠未被滿足的消費市場。中國教育市場有兩大特點:

首先,中國整個教育市場(包括從學齡前教育到K12、再到出國考培、職業培訓等全年齡段,也包含線上和線下)的規模將從 2015 年的 800 億美金增長到2020年的 1500 億美金,換算匯率後,<strong>2020 年,整個中國教育行業的市場規模將會達到 1 萬億人民幣。

<strong>很少有市場可以在5年時間裡面翻倍達到萬億級別的體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眾多投資人、創業者對教育行業如此樂觀的原因。

其次,中國教育市場的特點除了體量大、增長快,在內生的結構上也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和機會。從學區房的溢價上看便能看出中國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高溢價的接受度。

為什麼中國家長願意給小孩付出這麼高的成本讓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呢?兩個字——焦慮。美國 TOP50 的學校每年平均錄取率是 28%,而中國 TOP150 的高校錄取率卻只有 9%。

那為什麼中國家長費力想讓孩子衝進 TOP150 的學校去就讀呢?還是兩個字——焦慮。因為這直接關乎孩子畢業後能否獲得高薪崗位。

中國人的焦慮直接往前傳導到就業後的再培訓、到考大學、再到 K12 階段的學習。這也解讀了為什麼中國家長願意為小孩的提分、升學付出這麼高的成本。

雖然聽起來很不幸,但不得不說,教育消費中的剛性需求決定了其爆發性增長的特點。

5年翻倍,萬億體量!中國教育投資迎來“黃金時代”

即使在二胎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在較長時間內看都會是比較平緩的。教育市場規模翻倍並不是因為人口增加,而是因為參培率的上升和教育產品的漲價。整個行業的客戶數和客單價都在快速上漲,這是一個很少見的市場機會。

2018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九千美元,未來五年將超過1.2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strong>國民將在第三產業,特別是教育領域的消費水平將迎來爆發式躍進。

觀察日本、美國等所有西方國家,當它從中等收入步入高等收入的時候,它在生活當中的基礎消費,比如說飲食的消費,或者是衣物方面的消費增長率不是很高,但是服務產業、第三產業的增長非常明顯,而我們國家又屬於很強勁的帶有東亞的儒家文化的色彩,家長們很願意把金錢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身上。

比如在北京,1對1教育市場,高中孩子平均消費是每小時300多塊錢,一年的消費水準平均是4萬;如果這個孩子準備出國留學,平均一年的消費則是12萬。甚至有些高端的1:1教育收費可以達到每小時1200元,<strong>這說明整個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實力非常強,他們願意為優秀的師資、優秀的教育資源投入大量的金錢。

從全國來看,高質量出生人口的增長和家長受教育水平的顯著提高進一步帶動了教育培訓行業消費市場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願。初步估算,中國現在的教育市場規模大約是1-3萬億人民幣,而國家財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4萬億,也就是說,整個市場規模和國家的投入基本匹配,約佔中國GDP的2-4%。

教育培訓及相關領域從業人員超過1千萬人,其中課外輔導教師數量超過500萬人,並且每年的增長在2%左右,未來可能會達到20%的增長率,這將成為我國緩解就業問題的一大出口。

可以預見,隨著中產階級的壯大、消費需求的剛性特徵,我國教育行業在節省國家財政資金情況下,吸引大量資金和人才進入,並通過市場手段重新分配教育資源,一方面將有大量新型教育培訓機構湧現,一方面國家的政策監管將逐步加強,引導行業正規化、健康持續發展。<strong>同時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將是教育行業最後的一個“黃金時代”!

<strong>行業依舊非常分散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教育行業到今天還沒有真正的巨頭型公司出現。即便像新東方、好未來這種市值接近 150 億美金的公司在全國的市場份額都不到 5%。市場壟斷程度非常之低,這也意味著仍然存在大量的優質機會。

這是個極度分散的市場。現在教育行業的狀況非常類似於十多年的媒體行業。媒體形態從線下紙媒轉到 PC、移動互聯網,又接著出現社交媒體、視頻直播類的媒體,這個過程中跑出了多家獨角獸。

教育行業也會發生類似情況,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會被搬到線上,在 AI 等技術的賦能下,線上的形式又會產生多種新形態。相信過不了多久就會跑出大批量的獨角獸公司。

5年翻倍,萬億體量!中國教育投資迎來“黃金時代”

<strong>資本風口持續升溫

從2014年到2017年,教育的資本“水溫”越發沸騰。從幾十億到幾百億的融資規模,教育行業在不斷試錯中前行,迎來人們口中的“風口”。2018年會延續這一趨勢嗎?應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

<strong>1、2017年行業融資額近300億

根據專業機構梳理統計顯示,2017年教育行業一級市場全年共發生412起融資事件,總金額達282.86億元人民幣。

這其中,四個季度分別發生82起、88起、123起和119起融資。從下半年的情況看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融資額均超過100起,這意味著教育行業平均每天都有1.3起投融資事件發生。行業熱度居高不下。

與往年的投資相比,在標的選擇上,2017年資本更加理性,更加傾向於成熟項目。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的69起早期融資,披露的融資總金額為18.42億元。而中期融資階段(B、B+、C、C+輪)的案例有16起,披露的融資總金額為22.96億元,後期階段(D輪以後及併購)的案例共4起,金額卻達到了22.03億元。

縱觀2017年的投資事件,K12在線教育、素質教育、早幼教以及AI等領域依然“芳香四溢”。其中,K12領域“獨領風騷”,成為投資機構佈局的重點,近三年融資數量佔比平均維持在20%。

早幼教領域融資數量基本穩定,佔比平均維持在16%。素質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融資數量則呈現增長趨勢,同比均分別為3%與4%。而職業培訓融資數量則呈下滑趨勢,同比減少10%。

<strong>2、上市教育公司表現活躍

在教育領域,新東方、好未來以及滬江教育被譽為教育界的“BAT”。它們在教育領域的投資佈局也反映出了教育市場的動向和趨勢。

經統計發現,2017年三大教育公司教育投資共26筆。其中,好未來投資最為廣泛,達14筆,新東方投資7筆,滬江教育投資5筆。而在這些投資中,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和語言學習成為投資重點。

除了這三大巨頭,其他A股教育類上市公司的市場動作也值得解讀。

從標的所處細分領域來看,職業培訓類公司是上市公司看好的重要標的,K12和早幼教領域也備受上市公司關注。

從單筆平均交易價格來看,K12類資產價格最高,其次為教育信息化類企業,側面反映現階段上市公司對於覆蓋人群廣泛的2C類教育公司較為關注。教育領域的井噴,也引發大規模的上市熱潮。包括華圖教育、中公教育等。其中,教育信息化類機構數量最多。

自“教育信息化”概念被提出後,它也成為了公立校內最火的話題。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長也公開表示,教育部將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

從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來看,2017年教育信息化經費達到3000億。政策利好帶來了該行業的繁榮。到了2020年,該項預算或將達到3500億以上。這意味著,在資本不斷湧入、新技術不斷革新下,未來幾年,教育信息化市場的競爭將呈現白熱化。

<strong>3、2018年投資趨勢分析

今年以來,市場又相繼傳來好消息:如噠噠英語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VIP陪練獲得數億人民幣B輪融資;繼尚德機構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後,3月28日,另外一家國內的教育機構精銳教育(股票代碼:“ONE”)也在紐交所正式掛牌上市;4月3日,在線職業教育平臺UniCareer(職優你)宣佈獲得1.8億元C輪融資……教育市場依然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對於投資機構和投資人而言,2018年該如何投資呢?

第一,素質教育、K12 學科、早幼教仍是今年關注的重點賽道,投資人期待新技術、新工具、新模式出現在細分領域;第二,基於微信生態的教育產品成為今年投資的競爭標的;新高考相關的創業項目也是重點關注方向;第三,新興的在線教育在商業效率和流量獲取上出現了代際差異;第四,超過8成教育投資人認為近期項目估值偏高;第五,教育投資人對“區塊鏈”熱潮表現較為冷靜,但積極探索其有效應用場景。除此之外,多數業內人士還表示,AI與教育結合將是必然趨勢,該領域值得關注。

2018年上半年教育投資應聚焦在三大領域:

<strong>其一,學前教育。教育資源的爭奪已經被前置到學齡前。

<strong>其二,國際教育。計劃生育放開,經濟增長帶來教育升級、低齡留學熱潮,三重利好加速了國際教育發展。

<strong>其三,泛教育領域。伴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成熟,極具行業屬性的泛教育類產品應運而生。從網紅孵化到電競達人養成,更多泛教育類公司正在探索行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根據國際教育市場的發展路徑,教育與產業資本和社會多元資本相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此, 民辦教育機構要以開闊的胸懷和國際視野,藉助資本的力量融合併購,才能走上發展快車道。 資本市場需要通過專業的團隊、創新的模式和標準化的服務,幫助民辦教育企業實現資源整合和價值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