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

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

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56期(總第257期)2018-10-19

<strong>編者按:智庫的發展對於深化改革,推進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至關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及特徵,進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最後針對問題提出智庫提升的路徑。通過對歷年來《全球智庫報告》相關數據的分析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智庫呈現規模不斷擴大,類型趨於多元化,研究領域覆蓋面廣,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的特點;但同時由於發展起步晚,我國智庫還存在發展不均衡、缺乏問題導向以及人才短板明顯等問題,導致我國智庫的整體國際影響力有限。最後本文從體制改革、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對於發展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議。

智庫是集公共政策研究、分析和參與,併為國內、國際問題提供政策導向、分析和諮詢,從而使決策者和公眾可以就公共政策問題作出明智決定的研究機構。通常,智庫是溝通學術界和決策界這兩個領域的橋樑,並以其獨立的聲音為公眾利益服務,將應用和基礎研究轉化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可以理解、

可以接受的語言形式。作為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特徵,智庫的發展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深化改革指明瞭發展方向,提供了動力支持和決策依據,而且“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進行治國理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鉅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自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智庫發展,並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來指導建設新型智庫,健全決策諮詢體系。因此本文研究我國智庫發展的現狀及提升路徑,具體而言,本文就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提升智庫發展,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對策。

<strong>一、智庫發展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根據發展階段特徵大體上可以將我國智庫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77—1987年)改革開放初期是我國智庫發展的萌芽初生階段,標誌性事件是1977年中國社科院(CASS)的成立,此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981年)等政府智庫、社科院智庫系統迅速增長,規模空前;第二階段(1988—1993年)是我國智庫發展的蓬勃興起階段,多種智庫類型初現,除去政府智庫,還有多種民間智庫先後在這一階段成立,例如政府智庫——中國國情研究會在1991年成立,民間智庫如北京四通社會發展研究所和天則經濟研究所分別在1988年和1993年成立;第三個階段(1994—2002 年)是我國高校智庫林起的階段,1994年誕生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2012年誕生了南京的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中心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高校智庫,智庫多元化雛形初現;第四個階段(2003—2012年)是我國智庫大格局基本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內誕生了很多新型智庫,例如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2010年)等智庫;第五個階段(2013 年至今)進入我國智庫轉型的新階段,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為標誌,我國智庫發展進入創新階段,這個階段內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2014年)、中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中心(2015年)等智庫相繼成立。

自2008年起,享有“智庫中的智庫”稱號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和公民社會研究項目(TTCSP)每年都會發布對全球智庫進行權威評價的《全球智庫報告》。本文結合2008—2017年的分年度《全球智庫報告》數據,從智庫規模、類型、研究領域、影響力等進行分析發現,我國智庫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徵:

<strong>1.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智庫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即數量不斷增加,規模迅速擴大。根據《全球智庫報告》統計數據,2008年國際認可的智庫中中國僅有74個,從規模上而言,中國智庫數量在全球位居第12位,遠遠低於美國智庫的數量,中美兩國智庫數量之比約為0.04。自2009年開始國際認可的智庫中,我國智庫數量基本穩定地保持在430個左右,成為亞洲智庫數量最多的國家,並且成為世界上智庫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國家。截至2017年,我國智庫規模空前,數量高達512,接近世界第一智庫大國——美國智庫總量的1/3(表1)。

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

<strong>2.類型趨於多元化

改革發展及融入全球化使得我國對智庫的需求越來越大,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我國智庫類型也日趨多元化。結合“中國智庫索引”(CTTI)和《中國智庫名錄2015》等報告,根據智庫屬性、圈層結構等特徵可以將我國智庫詳細分為政府智庫、軍隊智庫、媒體智庫等九大類(表2)。其中政府智庫以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智庫為主;社科院智庫以中國社科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等智庫為主;黨校行政學院以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黨校等智庫為代表;高校智庫包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等智庫;軍隊智庫則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等智庫為代表;科研院所智庫包括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等智庫;企業智庫包括阿里研究院、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蘇寧金融研究院等智庫;社會智庫包括盤古智庫、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等智庫;媒體智庫包括第一財經院、瞭望智庫等。

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

<strong>3.研究領域覆蓋面廣

現有的智庫研究領域不僅侷限於經濟研究,而且已經覆蓋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從國防與國家安全到居民健康等領域,現有智庫都有涉及。例如,針對環境問題的研究有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針對科學和技術問題的研究有中國科協;針對外國政策、國際事務等領域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上海社科院等;針對能源、資源政策問題的研究有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針對本國健康政策問題有中國健康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國家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等智庫。此外,有些綜合性智庫研究面較廣,可能涉及跨學科研究項目,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涉及國際發展問題、國內經濟政策、國際經濟政策問題等多個領域;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運輸、能源、體制改革、投資、對外等多個領域都有研究。

<strong>4.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漸凸顯。從總體上而言,世界智庫100強中,我國已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ICIR)、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CIIS)、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IISS)、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SIIS)等7家智庫位居其中,其中排名最靠前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在包括美國智庫在內的世界智庫中排名第30。自2011年起我國智庫在多個研究領域也顯露頭角,其中在國家安全和國際事務領域中,CICIR、SIIS位居全球前60名;國際發展問題研究中,CASS排名20名左右;環境問題研究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在全球排名30名左右;本國經濟政策研究中,社科院世經政所、天則經濟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家智庫都處於該領域80強之中;國際經濟政策問題領域中,社科院世經政所位居前30名,而中國社科院既是對公共政策最有影響力的智庫,又是具有突出政策導向科研項目的智庫,同時還是最佳政府智庫。

<strong>二、存在的問題

自2015年11月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項目啟動以來,我國智庫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但是智庫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發展不相匹配。智庫應該作為一個沒有任何利益偏好的獨立的非營利性機構,通過提供專業化水平的建議和諮詢來獲得支持,並以此影響決策行為。然而由於發展起步晚等原因,我國智庫發展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strong>1. 發展不均衡

我國智庫發展不均衡主要體現在智庫類型和智庫區域分佈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智庫類型來看,我國智庫主要以官方智庫為主。我國現有智庫中,從規模上來看官方智庫佔比高達90%,民間智庫佔比只有不到10%;從影響力方面來看,以政府智庫、社科院智庫智庫等為代表的黨政智庫處於我國智庫體系的中堅地位,在建言獻策、影響決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以企業智庫、媒體智庫等為主的民間智庫受限於資助資金、人才短缺等原因,影響力較低,對政策出臺的貢獻率也較低。總之民間智庫從規模和影響上都遠遠不及官方智庫。根據《全球智庫報告2017》,位居世界智庫影響力100強名單中的7家中國智庫中,除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之外的6家智庫都屬於政府智庫;而且在國際上影響力最深的CICIR研究院在全球智庫中排名僅位居第30位,遠遠不及美國、英國等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從智庫的區域分佈來看,我國智庫主要集中在東部城市。智庫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高度一致,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區域智庫發展差異。具體而言,東部地區自由開放度高、政治經濟都相對發達,因此智庫發展也相對完善,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前沿陣地北京、上海地區;而受限於開放程度、教育水平等社會發展水平差異,中西部地區智庫規模小而且影響力不足。智庫發展的不均衡性也充分反映了智庫的地區集聚性。

<strong>2. 缺乏問題導向

我國現有智庫逾九成為官方智庫,研究經費來源和智庫管理體制共同決定了官方智庫的研究工作可能會圍繞政府政策及部門領導部署而展開,行政色彩濃厚。從研究及管理來看,官方智庫在課題選擇、人事管理、經費支持、預算決算等多個環節受到限制;從獎勵機制來看,現有考核評價體系遵循傳統的“經院式”研究模式,使得研究人員更關注學術論文、著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忽視了調研與理論相結合,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體制機制的限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和積極性。此外,新興的社會智庫、企業智庫、媒體智庫等民間智庫,由於人員流動性等多重原因導致研究水準存疑,研究報告可參考性不強。官方智庫的“失獨性”和民間智庫的“失質性”共同導致現有智庫研究缺乏問題導向,無法提供具有戰略前瞻性的諮詢報告,而且許多智庫定位不明確,因此研究報告具有類同性,針對熱點問題共同研究,缺乏明顯的智庫特色。因此雖然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但是我國智庫整體發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

<strong>3. 人才短板明顯

由於選拔標準單一、培訓機制不健全、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我國智庫人才結構短板明顯,具體來說我國智庫在人才結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助理研究員等初級研究人員缺乏實戰經驗,許多研究人員可能未經過實踐就直接進入工作,這就導致研究報告不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決策建議。第二,智庫運營人才缺乏,在智庫發展的過程中,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對於智庫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發展方面至關重要,現有很多智庫,特別是一些高校智庫的管理人員由缺乏管理經驗的高級研究員等兼任,這一方面可能會導致智庫發展存在管理不當問題,還可能影響科研效率。第三,人才流動性大,導致研究團隊不穩定,可能存在研究廣度、深度、遠度不夠的問題。由於行業、地域等差異,導致智庫人才存在結構性失衡現象,具體而言:從行業來看,互聯網、金融、電子通信等行業智庫人才需求相對較大,而交通貿易行業智庫人才流失最嚴重;從地域流動來看,出於職業發展規劃等原因,一線城市人才流入流出相對比較頻繁。這種人才的頻繁流動會增加智庫運營、管理成本,還可能對研究成果產生影響。

<strong>三、提升智庫發展的路徑

由於主觀評價法的客觀侷限性,因而無論是《全球智庫評價報告》還是《中國智庫報告》等對於智庫的報告都不足以對我國智庫現狀作出完整充分的說明,但是我國智庫的確存在發展不均衡、研究缺乏問題導向性、人才斷層、獎勵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導致我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有限。針對我國智庫發展存在的問題,在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階段,為了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並提升“軟實力”影響力,從而更好地發揮智庫在決策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議:

<strong>1. 完善體制改革,因“類”發展智庫

通過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智庫的經驗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建立智庫適配的管理機制、考核評價機制以及人才晉升機制等,完善智庫體系建設,以改革創新統籌推進智庫體系多元多維協調發展,從而在明確智庫定位的基礎上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體系建設。

完善體制改革。通過建立健全智庫課題招標與委託制度、智庫調研製度、智庫成果編輯制度、智庫成果轉化運用制度、智庫成果評價鑑定制度等體制機制,完善行政管理體系,聘請擅長管理和運營的人才,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提高創新能動性和人員穩定性,從而為我國智庫的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特別地,針對不同類型的智庫,應當秉持因地制宜的方針,採取異質性發展戰略。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政府智庫可以立足國家戰略,就政府規劃計劃等展開研究,並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決策建議;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等高校智庫可以在理論研究等“經院式”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學科優勢開展學術研究,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地方社科院等智庫可以圍繞各“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著力為地方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至於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民間智庫則應重點關注企業發展、社會熱點等展開研究,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報告。此外,無論是政府智庫還是民間智庫都應當在保留一定的獨立性的基礎上,把政策研究、理論研究、對策研究相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提供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的諮詢報告。

<strong>2. 改善公共教育,實現人才梯隊銜接

作為創新思想的載體,人才對智庫的發展至關重要,具體而言智庫發展主要需要三類型人才:高端領軍人才、獨立研究型人才和新型綜合人才。高端領軍人才需要具有戰略思維和全局意識,是智庫發展的指南針;而獨立研究型人才和新型綜合人才是智庫發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劑。針對高端領軍人才,可以合理利用產學研和官學研的雙重“反向旋轉門”制度,通過聘請了解政府決策、國際形勢的離退休官員、高校學者等充當智庫的高級顧問,實現智庫領軍人才的補充;還可以通過高薪聘請海外高水平研究人員來實現人才儲備。至於獨立研究型智庫人才和新型綜合智庫人才,則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改善公共教育,以中外聯合培養的模式,加強科研院校合作和國際交流,提升智庫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訪問學者、客座教授、兼職訪問員等多種方式,提高智庫整體開放水平和研究水平,實現人才的跨學科跨領域融合發展和梯隊銜接,為智庫發展壯大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備軍。

現階段我國共有“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青年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百人計劃”“973首席科學家”等尖端人才計劃,涵蓋了科技創新、哲學社科等各個領域;此外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供中美富布賴特、中英、中國加拿大等和多個國家的聯合培養、交流項目,國際組織合作項目的遴選工作等多個交流訪問機會。未來應該在現有項目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拓展多邊交流渠道,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發展環境。

<strong>3. 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整體國際化水平

在全球化時代,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是提升智庫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上升,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更應該充分發揮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第二軌道”,秉持對內闡釋“國家方案”,對外發出“中國聲音”的方針,提高我國智庫整體的國際化水平。首先,加強智庫的國際交流,立足全球,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戰略諮詢業務,通過開展學術會議、專題討論會等方式進行學術交流,廣泛邀請符合條件的國際人才進行交流合作。其次,加強智庫國際平臺的建設,通過學術出版物等方式增加公眾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力,充分利用國際交流的重要抓手,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創新性觀點。最後,通過在海外設立知名智庫的分支機構、引進當地研究人員等多種本土化策略,吸收前沿觀點,充分拓展我國智庫的對外研究網絡。總之,應當充分利用論壇、峰會等形式推動我國智庫的國際形象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以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


趙若錦, 陳銳. 我國智庫發展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J]. 現代管理科學,2018(11):66-68.

<strong>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