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东北人过年是有很多讲究的,许多活动和很多事,都是为了过年而准备的。一切大事小情都要为过年让路,一切期望都是等过年以后来实现。老百姓常常有这样的口头语:对可办可不办的事说“过完年再说”;有个小病小灾的互相安慰着“等过了年就好了”。过了年就会交上了好运,一切都会顺顺当当。

过年,是每家的期待,都期盼着交好运,转好运。所以,年前很多活动都是为了过年而操办着。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家家户户扎灯笼。

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过正月十五结束,农村的小院里,都竖立有一个很高的灯笼杆,有讲究的人家灯笼杆上还安有一个风车或者插两面小红旗,人们走在大街感觉非常好看,引来羡慕欣赏的目光,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的年月,没有卖制作现成灯笼的,各家各户的灯笼都是自己做的。

南方做灯笼是用竹条,东北这地方不生长竹子,做灯笼的材料是用秫秸秆。秫秸秆就是高粱的杆,做小灯垄基本都用高粱秆最顶端结高粱穗那段,这段高粱秆没有硬结,光滑,直溜,弯曲度也比较好。会做灯笼的人,做起来非常简单麻利,用一把锋利的刀子,把秫秸稍割成长短不一的小段,然后削几根细柳条棍,按照灯笼的不同形状,用带尖的柳条棍将高粱秆一根一根铆合在一块,做成一个框架,再用几张透明的白纸,或者彩纸用酱糊糊上,灯笼罩就做成了。

为了使灯笼明年还能够继续使用,老艺人都是刻灯笼,刻灯笼制作比较麻烦,用刀子在高粱杆儿互相连接的地方挖出一个一个的小槽来,就像木工打家具凿开的榫眼,然后根根扣槽,这样做出来的灯笼板板整整,结结实实的,可以用好多年。

散文:扎灯笼

灯笼罩做成了,才完成了工序一半。还需要做灯笼的底座,底座的材料是薄木板,根据灯罩下面开口大小,把薄木板锯成大于灯笼下面的开口处,用来托住灯罩。然后,安上两根铁丝穿过灯笼上方的开口处,成为挂灯笼或者手拎灯笼的抓手。最后的工作是在底座上钉立一个小钉子,用于固定腊烛,钉子大小根据灯笼大小和放的腊烛大小来确定。

各家做的灯笼花样很多,有萌萌的动物形状的鱼灯、兔子灯、老鼠灯,凤凰展翅灯;有瓜果形状的西瓜灯、南瓜灯、橘子等,还有各种几何形状的五星灯、四棱灯、六棱灯、八棱灯等。

灯笼是否好看,主要看做灯笼人的手艺水平。一般人家就信手扎一个四方盒子、糊上彩纸,再加上底座、放上蜡烛就可以了。有心灵手巧的人家扎出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如同一樽精美的艺术品,也可以做出更高级的走马灯,当蜡烛点燃的时候,走马灯的灯罩会不停地旋转,贴在灯罩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历史神话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以前灯笼的光源都是用蜡烛,也有人家用墨水瓶做一只煤油灯放在灯笼里做光源。

小孩子是最喜欢拎灯笼玩的了,他们一般不拎纸糊的灯笼,纸糊的灯笼一个是不经风吹,再一个是蜡烛容易倒,弄不好就把灯笼罩烧了。所以,他们都喜欢拎水果罐头空瓶子做的灯,简单又防风,蜡烛到了,也一时半会烧不坏玻璃瓶子,去左邻右舍拜年,在大街上跑着玩,也非常方便。罐头瓶子灯,里面的光源是“磕头了”。“ 磕头了”是那个年代厂家专为孩子生产的腊烛,很短,很细,红颜色,由于这种腊烛体积小,燃烧快,磕头的功夫就燃烧完了,孩子们都叫它“磕头了”。

近几年,用电池和灯珠作为光源越来越普遍,灯罩也变成了塑料的了,结实耐用,图案印得也非常好看,因此,自己手工做的灯笼也越来越少了。

五彩的灯笼,红红火火的年,乡村里的一道风景,它美在田野上,甜在农民的心坎上。

<strong>【 选自郑旭东著《东北风情》散文集】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散文:扎灯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