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strong>细数古代那些“高考落榜生”

<strong>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在我国,高考历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厮杀得厉害,因而每年都有很多落榜生,或独自低叹另寻出路,也或者奋发图强选择复读。值得一观的是,在我国古代形同高考的科举考试,根据学者的研究,明朝中后期,秀才的录取率在10%上下浮动。换言之,100名童生参加考试,只有10人能获得秀才资格;乡试录取率更低,平均只有3.1%左右。唐代开科取士以来,考中进士才有官做,但进士的录取率也不高。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多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进士,在100人上下。《文献通考》记载,唐玄宗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到27人。能考中进士的,大致相当于现在各省高考前3名。

每次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而录取率如此之低,大多数学子难逃落榜命运。除了王勃、王维、苏轼、文天祥这样的考霸,同时也出了很多“高考落榜生”,不过他们并未因一次的落榜而黯然失色,反而日后大显光彩,成王成圣。下面我们找几位富有代表的超牛气的“高考落榜生”来了解一下。

【杜甫】

青少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优越的生活,父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六七岁就能作诗,名副其实的神童。唐代的才子都喜欢到处游历,杜甫也不例外,成年之后独自一人来到江南,游览大唐的名山大川,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这一游玩就是好几年,直到二十三岁才回到家中,刚好赶上了乡试,就顺便报名参加。才子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杜甫如愿以偿地考中举人,拉上三五好友庆祝一番,酒不醉人人自醉,当晚杜甫痛痛快快的醉了一场,甚至留下了开心的泪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杜甫背着跟随他多年的背包,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这次跟以前不一样,并不是去洛阳旅游,而是要参加进士考试,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了。为了此次考试,杜甫准备了挺长时间,认为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就算不能考中前三甲,中了普通进士十拿九稳。

考场之上的杜甫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完成了答卷,满怀信心地走出考场,望着湛蓝的天空,大声呼喊道:“若是我有幸考中进士,被朝廷赐予官职,一定不会辜负皇上的信任,做一个有作为的官吏,为百姓办事,替皇上分忧,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考试的结果出来后,杜甫却榜上无名,心情瞬间从云端跌入谷底,一时间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落第的现实。又在洛阳呆了几天,失落的情绪缓和了一些,逐渐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一次失败、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或许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心中反复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洛阳离开之后,杜甫没有立马返回故乡,而是给自己放个假,毕竟身上还有不少银两,就决定到齐赵之地散散心,归来后再好好读书,为下一次科举做准备。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杜甫来到了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站在泰山之顶,心境突然开阔了许多,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诗《望岳》。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此诗极为有名,甚至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尤其是最后一句非常霸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面上是写泰山的雄伟,其实是杜甫对人生境界的领悟,与“山登绝处我为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登山的过程是艰辛的,要付出万分的努力,一旦到了山顶,便能俯瞰下面的所有景色,成就感油然而生,登山如此,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呢!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纵然有着无与伦比的才华,忧国忧民之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常人无法理解。也许他指着苍天抱怨过,也曾在深夜里痛哭过,但并不能改变什么,唯有把这种悲伤化作力量,为后世人创作了大量著名的诗篇,仕途上的失意,造就了诗坛上的泰斗。

【韩愈】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被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当他那字字珠玑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却如同废纸一张。公元787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再次前往长安,应礼部进士试,但这次考试失败了。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他感到愧对祖先、愧对家人。韩愈把前人写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写作方法不讨主考官的喜欢,譬如第三次考进士,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是“若自己不高兴,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题,他没有用骈体,而是用古文体挥笔而就,写得很顺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公元792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陆贽,试题和上年的差不多,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反复看了几遍,自语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半点骈体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没有录取?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其实,韩愈这次考上进士,也与其他考官梁肃、王础有关,梁、王这次辅助主考官陆贽,两人都爱好古文,都欣赏韩愈,都有提携韩愈之意。所以,韩愈25岁考上进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考取进士并不等于有官可做,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礼部只管进士,派官还要经过吏部的“守选”考试,其考试名目多,普通的是“书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学宏辞”。韩愈心想自己满腹经纶,考“博学宏辞”不会有什么问题。谁知,与当年考进士的命运一样,连续三年,均一败涂地。无奈,他只得另辟蹊径。两个月内给当朝宰相写出三封情真意切、辞藻华丽的陈述书。他陈述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请求垂怜一官半职。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地方军阀。可只干了两年多,幕主便死了;之后又投奔了一个军阀,可还没上任,幕主又死去了。韩愈真是霉运多多,可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幸而后来《进学解》被当时的宰相看到,惊叹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赏他的才干。于是任命韩愈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从此韩愈进入高官阶层。

【孟浩然】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李白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然而其内心却始终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盛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士子们大多胸怀政治抱负,孟浩然其实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可惜多次应试不第。终于,他在四十岁那年最后一次赴京应试,还得到了丞相张九龄的推荐,孟浩然原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却不料名落孙山,失意而归。

据史书记载,孟浩然失败的原因竟在于其诗作。一次他去王维家做客,适逢唐玄宗来访,玄宗让孟浩然作诗,想领略一下他的清逸诗风,可孟浩然却并未吟诵自己拿手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其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听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孟浩然应试不第很可能与此事有关,真是“成也其诗,败也其诗”。

【张继】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落榜诗而名声大振。相传,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心情非常苦闷,便前往苏州散心。诗人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里。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一般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不但让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还使后人知道了有位怀才不遇的大诗人张继。

【贾岛】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唐代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早年出家為僧,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於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作為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下第》诗至今读来仍令人伤感:“下第隻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其“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一诗最为著名,其中“推敲”二字被后世人广为流传。

【黄巢】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落榜自然是一件悲伤的事,但有的人却写出了十分激昂壮烈的诗篇。比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一介武夫、半个文人,他明白自己要想“学而优入仕”,实在是比登天都难。因此,落第后他没有伤感,反而意气高涨。这首诗托物言志,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身披甲胄、豪气凌云的战斗形象。诗无论从意境、形象,还是语言、手法上来看,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柳永】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柳永因落榜后写词发泄牢骚,终究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发牢骚本来没有大的过错,但对一国之君发泄不满就显得太过狂放了。说什么“明代暂遗贤”,说什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一听,你如此轻视功名,还来参加我的考试作甚,你既喜欢浅斟低唱,不如一辈子都浅斟低唱去罢。悲催的是,柳永并没有真的鄙薄功名,他只是在发发牢骚,没想到竟断送了自己,亦成全了自己。

鹤冲天•黄金榜上 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苏洵】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strong>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曾两试不第,后发奋学习,终成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张居正】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张居正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最终位极人臣官至内阁大学士。在其担任宰相的十年里,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凭此赫赫功绩,他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也因此巨大的历史功绩被明末清初学者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赋。十二岁那年,小神童张居正报考生员,并顺利取得秀才名号,时人纷纷称奇。第二年,他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一旦考取,便是举人了。事实上,单凭当时张居正的才华、年龄和声名,中举是很有希望的,但张居正是个幸运儿,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真正良师指点,这个人就是湖广巡抚顾璘。顾璘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重才爱才,对于神童张居正,他却有较理性的看法,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难免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消磨,这对张居正并不利,因此,他主张趁此给张居正一些挫折教育,使他更能奋发。因此,顾璘就对当时负责监试的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他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则更是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俭事陈束的欣赏。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可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被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不但没有记恨顾璘,甚至因此一辈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顾璘,对当初顾璘的远见和良苦用心始终念念不忘。走上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居正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归有光】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落榜了8次。归有光自幼十分聪明,9岁能作文,10岁时就写出了千余字的《乞醯论》。归有光从小奋发攻读,矢志奋斗。可科举考试,他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开始读书谈道,招徒讲学。归有光的散文平实简朴、感人至深。他的名篇《项脊轩志》收入高中的语文课文。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很深,著有《震川文集》40卷,被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唐伯虎】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明代画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举严重打击的落榜生。当年,他因购买考题作弊东窗事发,被永远夺去了考生资格。起初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视游山玩水为人生第一乐,把红颜知己当人间最美,兴趣来时拿起画笔涂上几幅。但正因为这次打击,却打出了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现在卖到了几千万元人民币一幅。

【李时珍】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从6岁开始读书后,李时珍显露出聪明才智,1532年刚刚14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这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莫大的期盼。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两次落榜后,李时珍依然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时珍的举人梦和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破碎。科举考试三度落榜以后,李时珍父子都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李时珍无奈抛下了八股文,转而学医。

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李时珍已经成为一名有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而且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名声传遍全国的名医了。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症,俗称抽风,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李时珍,谁料一付药后,竟神奇般地药到病除。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委任李时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3年后,皇帝突然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应招,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公元1552年,李时珍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李时珍用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

【徐渭】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徐渭的一生是很坎坷的,父亲兄弟很早也就死了。婚姻也不怎么顺利结了三次婚。虽然很有学问 ,但是科举考试了八次也没有过。还蹲了七年的监狱狱。后来因为精神不太正常,他开始自杀,但是自杀了九次都没有成功。他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他到底有多厉害呢?想想同时代的唐伯虎也只不过也是江南第一才子。他出生于一个渐渐衰落的大家庭,他父亲曾经是四川的一个官同,差不多就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副市长了。不过他爸年老的时候还挺风流的,和家里的婢女搞到了一起。后来肚子大了,只能纳为小妾,这个孩子就是徐渭了。他出生不到一百天,他爸就死了,所以他和他妈两个人更是没有地位。家里条件越来越差,所以在他十岁那年,正妻就把他妈给卖了。但是也没有办法,他还只能跟着那个仇人一起生活。后来嫡母死之后他又跟着比自己大了快30岁的哥哥生活,这个哥哥也不是什么干正事的人。每天只知道炼丹修道,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不过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他却是一个神童,六岁的时候就能过目不忘了,九岁可以写文章,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做乐器了。这样的天才在古代也是很多,那么他特殊在哪里呢?

齐白石和郑板桥咱们都知道吧,两个人的艺术成就很高的,但是他们两个曾经说愿意做徐渭门下的走狗。徐渭所以可是就这样一个天才竟然考了三次科举才中了秀才。后来他就参加乡试,但是竟然八次都考不上,所以一直到40岁他也没有中过举人。为什么他竟然考上不了呢?原因就是他不会规矩的写八股文了,一到考场上灵感就不受自己的控制了,因为考试考了很多年,所以他就把愤怒全写在卷子上了。不过好在有人他的才华,他做了倒插门女婿,所以他才21岁的时候就娶了14岁的媳妇儿。不过婚后还算幸福,两个人五年之后有了一个儿子,然而没有几个月他媳妇得病死了。因为他的媳妇死了,他也不能在老丈人家呆着了,他就回家了。回家之后他的大哥也死了,房产也被别人抢了。所以他只能开一个学堂教书育人勉强糊口。后来倭寇侵犯了南方沿海一带,他坐不住了。因为他读过很多兵法,所以经常给人家出谋划策,刚好遇到他的伯乐胡宗宪。不过这个胡宗宪,跟严嵩关系不一般。刚好徐渭看不上严嵩的,但是胡宗宪放下架子亲自去他家邀请。不过徐渭也是有点小脾气的,第一次并没有搭理他,不过胡宗宪也是很坚持了,一连去了好几次,终于打动了徐渭。后面他就立了很多战功。胡宗宪对这个人才很可是很在乎的,平常不光关心他的生活,还要关心他的房子和老婆。因为看他一直单身,半辈子还过得这么惨,胡宗宪又给他介绍对象。眼看这徐渭的人生也比较圆满了,就差一个官职了,所以胡宗宪就四处打点想为他买通考官。当时考试的时候一共有八个考官,胡宗宪找到了七个,因为一个没有找到。刚好徐渭那个的卷子就落在了那个考官手里,所以他还是没有41岁第八次还是没考上。后来在胡宗宪死了之后,徐渭精神就有点失常了。他就开始了自残,但是自残了9次始终也没有死掉。后来他又因为精神出现了幻觉杀掉了他的妻子,后来也在监狱中度过了七年。因为他的脑子不太好使,他的学生们就把他的作品都给骗走卖掉了,所以他最后是很凄惨的。临死的时候只剩下一间茅草屋,还有一条狗,连一张席都没有。

【金圣叹】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也曾三次名落孙山。第一次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参加科考的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又因此被除名。第三次,有“西子”题目,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结果,金圣叹再次名落孙山。金圣叹失败在了与生俱来的幽默与玩世不恭上。

【蒲松龄】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时却屡试不中,前后考过不下7次,直到71岁才成了贡生。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潦倒终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并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成座右铭,常常深入民间采集素材,终于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

其实,在蒲松龄的科举生涯中,有一次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可惜运气太差,没把握住机会。48岁那年参加乡试,他一拿到考题就感觉So easy(太简单了)。于是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奋笔疾书。但写完一看,糟糕,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现在考试要求“请不要在密封线内答题”,古代科举考试答题也有严格规则,比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好不容易碰到自己擅长的题目,写得飞快,第一页写完,直接跳过第二页,写到了第三页上。这犯了越幅之规,有作弊之嫌。最后,他不仅被取消录取资格,还被张榜公示,真是倒霉透顶。

【曾国藩】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关于曾国藩小时候不太聪明,很多人听过类似的典故,比如有人说他小时候读书,一篇文章很久都背不下来,这时偷偷藏在他家中的小偷等得心焦,眼看无法开展业务,气的把他的书撕掉,并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这个典故其实杜撰的成分居多,要知道曾国藩小时候确实资质不算顶尖,这点他自己也承认过,说他记性不太好,背书比较吃力,然而却绝不是不聪明。事实上,曾国藩的所谓资质不好也是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名人来说的,比如李鸿章、梁启超等。实际上,曾国藩的天赋绝对比普通人强一大截,否则也不会在开窍后轻松考上秀才和举人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六次考秀才均落榜了呢?曾国藩晚年终于在家书中道出了这个秘密。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诉自己的儿子,说自己早年其实并不笨拙,只不过周围的人比较平庸,才显得自己像个傻瓜。原来,曾国藩自小是跟随自己父亲曾麟书读书的,并且十四岁起就和父亲一起去参加院试考秀才,后来又辗转衡阳唐氏家塾以及湘乡滨涟书院读书。这些老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普遍学识不是特别高。虽然民间传说一直说曾国藩小时候很笨,但实际上他的文章是一直受到父亲以及其他几位老师认可的,他们觉得写的很不错,以后会很有前途,甚至其中一位老师欧阳凝祉还因此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了他。但如此优秀的曾国藩为什么考了六次还没考上呢?第六次落榜后,当时主持考试的学政给了他答案。曾国藩第六次院试后,虽然没有考上秀才,但因为成绩优秀,得以免去下次院试前的县试和府试,下次可以直接参加院试,这种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呼佾(yi四声)生,算半个秀才。按照规定,学政需要给这些人写一句评语,而曾国藩得到的评语是:文理浅薄,也就是说,学政觉得你写的文章太空洞了。曾国藩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因为没有遇见过名师,以前的那些老师与自己水平差不多,并不能指出自己文章中的问题。而这位学政学识渊博,一下就看出了曾国藩的症结所在,于是曾国藩回去苦心研究,在这一方面痛下苦功,学问一日千里,终于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接连考中秀才和举人,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

【左宗棠】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榜者,左宗棠生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从小就胸怀大志,四岁跟随父亲到长沙读书。左宗棠学习很刻苦,受到很多先生的赏识,18岁考过了乡试。此后赴京赶考,但考了三次均落榜。科举失意的左宗棠本想回家种地,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左宗棠政治军事的才华被林则徐、曾国藩等人赏识,获得提拔,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改写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

【李白】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strong>把李白放在这儿,倒不是李白科举落榜了,而是李白压根就没参加科举。这也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相对前面那些落榜生而言,就更惨了。

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

【关汉卿】

细数古代那些落榜生——金圣叹最无厘头,蒲松龄竟然看错了卷子!

如果说李白被剥夺高考资格已经够惨了,那么,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比他更惨:不仅碰上元朝80年不开科举,而且汉人遭到空前歧视,当个芝麻小官都比登天还难。不过关汉卿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一面写着他的诗歌,一面写着他的剧本——如果不能做官为百姓造福,那就用笔为百姓呐喊、伸冤!他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一部部悲剧,无不是为社会最底层、最无助的百姓、妇孺讨公道,比如利剑,直指当时权贵贪官。在元朝满世界骂蒙人贪官,这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一种作大死的行为,但哪怕被下大狱,关汉卿也绝不改剧本一个字。用他《单刀会》里借关羽的口说的台词,这就是:“倒不了俺汉家节!”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难能可贵的坚持,让关汉卿活得“真”,让关汉卿立的“正”,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使正义的伸张,也让关汉卿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