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我的第一篇書評,獻給尊敬的莫言,和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蛙》。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不僅因為這屬於世界文學愛好者的殊榮落到中國人的頭上,還因為我父親曾幾何時也是一位冒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農村作家,在淡之如豆的煤油燈下,謝了許多諸如《一窩豬》之類的鄉土小說。有些偶爾發表在《文匯報》《鄉土小說集》之類的媒體上,更多的書稿則成為我燒火做飯的亡魂。

很多看過《蛙》的文字愛好者,都訝異於其文字的極致簡練平實,覺得不過如此啊,我也能寫出來啊。殊不知,這部小說,是莫言從1981年開始寫作,到2009年發表《蛙》這部小說,潛心29年的作品。就好比齊白石寥寥幾筆的大寫意與我這等初學者的大寫意,在美學價值上估計要差一個人類歷史那麼遠吧。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齊白石的耕牛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我畫的吊龍

《蛙》這篇小說,把地點放在了山東高密,寫的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後人口大爆炸之後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背景下的,農村強制人流、引產的怪誕現狀。蛙,既是娃,也是哇,更是媧,曾經造人的女神女媧,在小說裡幻化成一個鄉村婦科女醫生,也就是書信中的姑姑,在接生了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同時,演變成為了以基本國策為手術刀,執行的無數個殺人命案的兇手。只要不符合政策(模糊記得那會的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第一胎男孩就要結紮,第一胎女孩,則可以酌情再生一胎)的,無論小到蝌蚪的胎芽,還是足月的嬰兒,都要被扼殺,姑姑在流產引產的同時,也葬送了許多產婦的性命。包括小說中主角——蝌蚪(也就是青蛙變態之前的形態)的妻子——王仁美,蝌蚪為了自己的前途,與姑姑一起勸說妻子去引產,導致妻子孩子一同死在了手術臺上。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主角,處在那種嚴苛高壓的社會環境下,不但沒有去為死去的妻子抗爭,反而在姑姑的安排下,同姑姑的助手結了婚。

小說裡的姑姑到了晚年的時候,看到許多因為自己導致晚景淒涼的家庭,才深感自己罪孽深重。每日活在深深地愧疚與自責中,只要聽到那些青蛙“哇—哇—”的鳴叫,就以為是那些被扼殺的小生命在向她索命了,精神已經極度不正常了。

小說的最後是一幕九幕話劇,很多書評人熱捧的新穎的小說形式,將書信體、敘事體與話劇體裁完美的糅合在一起。話劇比較完整,較之於莫言第一版將話劇打亂糅合在小說的幾個章節中,讀起來相對簡單,但對於我這種看書不太愛動腦子的人來還是比較費勁的,需要不斷翻前面的章節才能系統的把幾個細節貫穿到整個故事裡面。

老莫這部小說,讓我想起來看的另外一部——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這部小說的形式屬於採訪體裁,親歷者口述那段發生自己身上的災難,以見微知著的手法再現了切諾貝利核洩漏恐怖事件。說實話,這部小說我也讀的異常艱難,從一個主角跳到另外一個主角,通常腦子就會神飛物外了。也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比較偏愛較為晦澀的文體,更看重文字所表述的事件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性吧。

拋開體裁不談,作為一個七十年代農村人,能在計劃生育的屠刀下倖存下來,經歷人口紅利之後經濟爆發式增長,到逐步步入老年社會之後,國家開放二胎,也許我們是最能從莫言的文字中,體會個體的人,就好比一粒微塵,面對國家機器和社會發展的大潮,除了隨便逐流,還是隨波逐流,徒留一聲嘆息。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蛙》——從為國流產到為國生娃

最後說一句,《蛙》這部小說,是非常值得看的,最起碼通過它,可以瞭解或者重溫那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