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我的第一篇书评,献给尊敬的莫言,和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蛙》。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不仅因为这属于世界文学爱好者的殊荣落到中国人的头上,还因为我父亲曾几何时也是一位冒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作家,在淡之如豆的煤油灯下,谢了许多诸如《一窝猪》之类的乡土小说。有些偶尔发表在《文汇报》《乡土小说集》之类的媒体上,更多的书稿则成为我烧火做饭的亡魂。

很多看过《蛙》的文字爱好者,都讶异于其文字的极致简练平实,觉得不过如此啊,我也能写出来啊。殊不知,这部小说,是莫言从1981年开始写作,到2009年发表《蛙》这部小说,潜心29年的作品。就好比齐白石寥寥几笔的大写意与我这等初学者的大写意,在美学价值上估计要差一个人类历史那么远吧。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齐白石的耕牛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我画的吊龙

《蛙》这篇小说,把地点放在了山东高密,写的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人口大爆炸之后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背景下的,农村强制人流、引产的怪诞现状。蛙,既是娃,也是哇,更是娲,曾经造人的女神女娲,在小说里幻化成一个乡村妇科女医生,也就是书信中的姑姑,在接生了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同时,演变成为了以基本国策为手术刀,执行的无数个杀人命案的凶手。只要不符合政策(模糊记得那会的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第一胎男孩就要结扎,第一胎女孩,则可以酌情再生一胎)的,无论小到蝌蚪的胎芽,还是足月的婴儿,都要被扼杀,姑姑在流产引产的同时,也葬送了许多产妇的性命。包括小说中主角——蝌蚪(也就是青蛙变态之前的形态)的妻子——王仁美,蝌蚪为了自己的前途,与姑姑一起劝说妻子去引产,导致妻子孩子一同死在了手术台上。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主角,处在那种严苛高压的社会环境下,不但没有去为死去的妻子抗争,反而在姑姑的安排下,同姑姑的助手结了婚。

小说里的姑姑到了晚年的时候,看到许多因为自己导致晚景凄凉的家庭,才深感自己罪孽深重。每日活在深深地愧疚与自责中,只要听到那些青蛙“哇—哇—”的鸣叫,就以为是那些被扼杀的小生命在向她索命了,精神已经极度不正常了。

小说的最后是一幕九幕话剧,很多书评人热捧的新颖的小说形式,将书信体、叙事体与话剧体裁完美的糅合在一起。话剧比较完整,较之于莫言第一版将话剧打乱糅合在小说的几个章节中,读起来相对简单,但对于我这种看书不太爱动脑子的人来还是比较费劲的,需要不断翻前面的章节才能系统的把几个细节贯穿到整个故事里面。

老莫这部小说,让我想起来看的另外一部——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这部小说的形式属于采访体裁,亲历者口述那段发生自己身上的灾难,以见微知著的手法再现了切诺贝利核泄漏恐怖事件。说实话,这部小说我也读的异常艰难,从一个主角跳到另外一个主角,通常脑子就会神飞物外了。也许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比较偏爱较为晦涩的文体,更看重文字所表述的事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性吧。

抛开体裁不谈,作为一个七十年代农村人,能在计划生育的屠刀下幸存下来,经历人口红利之后经济爆发式增长,到逐步步入老年社会之后,国家开放二胎,也许我们是最能从莫言的文字中,体会个体的人,就好比一粒微尘,面对国家机器和社会发展的大潮,除了随便逐流,还是随波逐流,徒留一声叹息。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蛙》——从为国流产到为国生娃

最后说一句,《蛙》这部小说,是非常值得看的,最起码通过它,可以了解或者重温那段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