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閒談,淡泊明志,方外之人的為人處事

水石閒談

閒談

(一)

張子曰:世人謂讀書十年,養氣十年。他把讀書、養氣分為兩節事件,便不是聖賢學問。夫讀書所以研理,養氣所以煉性,性理功夫就在讀書、養氣並行不悖之中。宣聖雲,"學而時習之。"此便足研煉性理純一不已處。

(二)

張子曰:陶淵明北窗高臥,自謂羲皇上人。此便足他清風峻節,守志前朝氣象,特其出語高超,而人不覺耳。

水石閒談,淡泊明志,方外之人的為人處事

(三)

張子曰:道人願士子早完功名之照,盡乎人事,即時撒手。人能功成勇退,便為得時。所思者溺入功名場中,戀戀不休,則愚人也。

(四)

張子曰:涵養中有大學問,和平處有真性情。諸子須要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則心修愈靜,性大愈純。

(五)

張子門:功名無大小,總要及時進退。何以能知其時凡於功名中平心一想,曰吾之功名不過止於是也,即上之,便可得其時也。抑或有不盡頭處,然寧不及,毋求太過。淮陰侯不如子房公、元微之不如白香山,皆其求盡之心蔽之也。向使子房、香山亦有求進之心,則子房固不難再列臺輔,香山亦可轉升宰相,然安知其終不與淮陰、微之同一鮮終而已哉故知進退者,乃能稱為哲人。

水石閒談,淡泊明志,方外之人的為人處事

(六)

張子喟然嘆曰:茫茫歲序,逐景漂流,吾見人寰中求名求利之輩,轉瞬而拾青紫,數歲而擁豐資者,千百人中不數人。即有其人,高爵大權,難壓閻羅尊者,黃金白玉,難買無常不臨。又或有居富而壽、居貴而安者,終歸白楊墓下,秋風瀟瀟,涼氣慘人。其子孫不肖,又看轉眼荒涼,有何益也。況乎大富大貴,驟富驟貴,多畏人妄加橫逆,謾罵指摘,倘或不行善事,被人詛咒,有隨口而凋零,有隨口而窮困者,人人快意,個個歡心。其實天報昭彰,非人口之轉移也。人能著得破,撇得開,自然不羨人富,不羨人貴,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競囂囂,我獨默默,人皆煩惱,我獨清涼,又安問人之達與不達、窮與不窮,為旁觀之不平也哉!

(七)

張子曰,人壽一事,上人有定,下人有定,中人無定。中人少善少惡,天欲延之不可,天欲迫之又不可,於是任他自生自死於其中。保則生,不保則死。故修身尚焉。修身而兼以積功累行。以企於長生久視者尚焉。若下等人,多過多惡,即修身亦不得長生,如其身上之精氣而削之剝之,死之罰之而已矣。上等則不然。以上等而修長生,長生可證也;即不願修長生,然其正氣撐空,亦得聯班神道;否則轉投人世,亦必生入仁善之家。天理若此,有何難曉哉!

(八)

張子曰: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一志不分,浩然之氣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都視為麼魔試我,襄不動搖,我只收留義氣,聚而不散,凝而至堅。火候至此,則英雄之光氣亙萬年而不滅也。仙家入室臨爐,就要有此手段。

水石閒談,淡泊明志,方外之人的為人處事

(九)

張子曰:人當親在,須要及時盡孝為佳,否則親容一去,因時追感,傷情有不可言者。今曰當秋山林中,有守制者聽吾道來:"又是秋商路滿林。碧雲天外望親心。黃蘆白草霜中老,淚灑泉臺幾尺深!”試誦此詩,能弗慘然。

(十)

張子曰:人於孝道,務宜各盡天良,不能一樣,卻是一樣。同歸於"孝"字中乃可。欲免門閭之望,就宜歸家奉養,欲求顯揚之義,就宜矢志皇路;欲要保身為孝,就宜寡慾清心,徒託空談無益也。二三子顯揚未能,歸家時少,到不如寡慾清心,體曾、孟兩賢之訓為善也。若不清心寡慾,只是妄想名而名不成,妄想利而利不就,妄想一切而一切不可得,形神憔悴,父母之顏狀未衰,人子已有老憊之態,是欲言孝而孝亦不久,反令父母惟其疾之憂,多遠遊之慮,不幸而人子一死,反添父母傷悲,反使父母埋葬。由此思之,孝在何處不將為畢世之罪人也乎吾道以清心寡慾為本,實屬保身之方,再加以色和顏順,身敬意誠,則於孝有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