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原則,意思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別人頭上。這條原則被認為是道德的底線和黃金律,被認為是做人的起碼標準。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遠古時代,天地茫茫,人民飽受大水浸泡之苦。這時候大禹挺身而出,率領群眾經過多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但是偏偏就有人對大禹不服氣,這個人叫白圭。他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的時候就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堤岸築好,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聽後對他說:“你這不是損人利己嗎?治水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除水災,救黎民。如果救一個地方的人民而損害另一群人,結果等於零。這就好比說你家著火了,你不去撲火,反而趕緊把著火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隔壁家去,這能算救火嗎?”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其實,“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我們現在常說的“換位思考”的概念相仿,都是一種為人著想的理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於各種原因,與人意見不合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不加註意,就可能引發衝突。每當這時,我們說話前就需要先想一下:如果別人這麼說自己,自已感覺會怎樣?這樣想一下,有些說來傷人的話自然就不會脫口而出了。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許多的時候,尊重別人並不是讓我們放棄原則。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一味地考慮別人的感覺,放奔自己做事的原則,那也是大錯而特錯的。我們這裡所說的原則,必須是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符合社會整體的道德規範,並在法律的許可範圍內的。一個人不能只為了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做違背法律或有損公共利益的事情。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有其相對性。那麼我們再反過來講,己所欲的就能施於人嗎?其實,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世間萬物,各有其各性。人也如此,你喜歡的,並不一定別人也喜歡。如果自己想當然地懷著一顆所謂的好心,將自己認為的最為快樂的事情強行推於別人,那也同樣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不可收拾。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人類文明已有幾千年,其間人們的好多觀念都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有了新的寓意,古老的文化也時時刻刻受到新思想和新觀念的衝擊。因此,(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也要辯證地看了,不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要強施於人。

我們常常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怎麼理解?

專注於職業教育10年 ——成為您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1:職業素養的提升;

2:專業技能的提升;

3:本人學歷的提升;

4:就業指導和推薦:

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支持和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