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

白登之圍時,其實韓信就活著。

不過,哪怕韓信活著,在長安以列侯的身份“監視”居住的他,也託病沒有跟隨劉邦出征,自然不存在什麼力挽狂瀾的可能性。

而從戰役本身的角度來講,劉邦的被圍,其實是必然的,戰役的結果也是必然的。

白登之圍的緣起是北遷晉陽的韓王信,再次遷都馬邑之後,在匈奴的進攻之下,投降匈奴,並將兵鋒直指晉陽,甚至蔓延向上黨盆地。

面臨今天整個山西省即將丟失的局勢,劉邦不得不出徵平亂,在樊噲、周勃等多路大軍的合擊之下,韓王信與匈奴聯軍,多次戰敗,不過也藉著戰敗,用騎兵完成了迂迴的佈局。

等到劉邦統領32萬大軍,自樓煩、寧武北上進入大同盆地的時候,整個戰役進入了第二階段。

劉邦的大軍開始直接面對在代郡、雁門郡區域內遊蕩的匈奴單于大軍。

由於匈奴的戰略欺騙,劉邦在北渡寧武之後,即親統車騎,直奔平城,在平城附近被包圍。

注意,此時的漢軍步兵仍為周勃統帥,在劉邦的身後,進攻被匈奴和叛軍迂迴部隊重新佔據的樓煩三城,數天後,才轉頭北上,解救劉邦的前鋒軍。

事實上,劉邦本人自起兵之後,一直親統郎中騎兵和太僕輕車部隊,作為突擊的矛頭,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幾年,平滅英布叛亂中,甚至中了流矢。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種習慣,本身就讓平城之圍成為必然,而另一個原因就是漢軍車騎的數量,能不能獨立撕開匈奴的圍困?

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白登之圍”中的車騎,是包括輕車和騎兵的雙重概念,而之後出現的車騎將軍、車騎尉,則是“主車士”的單一兵種“車士”概念。

見馮唐任車騎都尉,執掌為“主中尉及郡國車士”,也就是首都區和天下各郡和諸侯國的“車士”歸他管。

而在高帝在位末期和惠帝時代,還有“車騎將軍”的臨時任命,如靳歙:

遷為車騎將軍,並將梁、趙、齊、燕、楚車騎,別擊陳豨丞相敞。

漢騎和漢車,是沒有計入這種臨時派將的手裡的,徵陳豨的主力,是天子自將,也就是掌握在劉邦個人手中,編制上,其實就是郎中騎兵+漢國車騎。

郎中騎兵的組建,比較晚近,在彭城之戰後,因為“楚騎來歸者眾”,也就是楚國的騎士投靠讓“郎中騎兵”成軍,而非通過徵發秦國的“騎士”組建。

恰恰因為在還定三秦的過程中,漢軍曾多次對抗雍王章邯的車騎部隊,秦人車騎,尤其是騎兵,應該已經消耗殆盡。(詳細考證見《秦軍到底有多強大?》,秦國騎士本質上只是一群養得起馬的“徵召兵”,而非常備軍)

所以,劉邦所部的車騎部隊,實際上是以楚騎殘部構成的郎中騎兵為主,輔以關中舊秦人的輕車殘部,再輔以樓煩騎、北貉、燕人提供的梟騎等零散的胡騎兵,構成的中央車騎兵團。

而已知的郎中騎兵(也就是楚騎),編制上只有左右二校尉,以一部五曲來計算,最寬裕的是1萬騎,以一部二曲計算,則只有4000騎,也就是兩種可能性,從《大通漢簡》來看,騎兵應該是“二二編制”,也就是4000騎的可能性大。

另一個旁證是兵馬俑中的步、騎比例,劉邦在平城之戰中出動大軍32萬人,參考兵馬俑中的騎、步比例,約為1.16%,則32萬人,騎兵總數約為3712人,略等於“一部二曲”編制的郎中騎兵數目。

至於輕車兵,數量討論要複雜一些,兵馬俑中車兵俑數量不少,但由於木質戰車朽壞,遠不如騎兵俑與戰馬對應關係清晰,一般將2號坑中車兵理解為“輕車”部隊,那麼,一號坑中的部分戰車,在戰時是否是可以單獨突擊的“輕車”部隊?

因為不確定,則不能作為依據,且2號坑中的近百輛輕車的數量除以萬人軍陣總數,實在少得可憐,那麼,以漢文帝時國力充裕時,衛將軍統10萬步兵搭配車1000乘的比例計算,則,劉邦的32萬大軍約有車3200乘。

1乘去掉御手,戰鬥兵為1發弩、1甲士,則輕車士有6400人,兵馬俑2號坑戰車後又有3名甲士一字排開,或為同伍補充兵,秦簡也稱為“同車食”,則為9600人,加起來是16000人,加3712騎,則總數約為20000人。

在幾年後,劉邦平滅英布前,調動隴西、上郡、北地三郡車騎和巴、蜀材官及中尉卒衛長安,總數才3萬人,而以上地區,已經是函谷關以西舊秦地的全部,也就是說,三郡車騎可能只有“萬人”左右,甚至以下的規模,恰可知多年戰爭對關中地區的“技術兵種”消耗得慘重。

綜上所述,“白登之圍”是劉邦親統是以車、騎20000人左右,被匈奴騎兵圍困在白登山,而匈奴單于本部用兵,總數絕對到不了所謂的40萬,這個數量規模,冒頓單于除非發明了無線電,否則連調度都是一場“災難”。

參照《史記》、《漢書》中關於匈奴用兵的記載,自漢高帝至漢宣帝時代,匈奴單于直接調動的大騎兵集團,頂天就是8萬的動員規模,當然,哪怕是這個數量的騎兵,遙遙望去,應該也是鋪天蓋地、黑雲壓城了。

所以,劉邦實際上是被4倍於己的騎兵所圍困,而匈奴騎兵的戰鬥力孱弱,以弓箭為主要武器,遠不如漢軍的“輕車”使用的強弩射程,所以,多日也啃不下這根硬骨頭。

等到東方代郡的樊噲、陳豨部隊來援助,周勃步兵也在拖延數日後來到平城南面,匈奴騎兵,自然要集結防衛,放任劉邦車、騎離去,也正因為匈奴騎兵的數倍優勢,在破圍而出的劉邦車、騎進行原路返回的嘗試的時候,又屢屢碰壁,只能無奈東撤,而非南返。(見《解碼“白登之圍”》)

綜上所述,如果是韓信領兵,最大的可能還是匈奴遁逃,至於說重創或殲滅匈奴主力,則是其兵種缺陷、機動力缺乏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