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中国模式“尚在探索、创新之路上”

(本文系贾康先生2018年12月30日于首都经贸大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提要)

贾康:中国模式“尚在探索、创新之路上”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需要在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面前,密切联系实际,对一些值得关注的概念作深入思考。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伟大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面临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考验。

贾康首先从学术的角度,对如何理解‘’中国模式”进行深度探讨。他认为,提及某种新的“模式”,内在逻辑至少包括三点:第一,有别于既有模式;第二,已具备基本的稳定性,无须非常“成熟”,但至少要已“成型”;第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其他主体在类似的条件下仿效或复制。贾康认同已有学者从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的框架来认识某种经济社会的模式,例如,亚当斯密的认识框架就是把国家政权的作用与经济资源配置作为相联系的一个系统来把握的。如果追本溯源,经济学的概念和体系正是源于早已经形成了明确概念的这一学科,只是后来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有时更愿意把政治和经济加以区分。贾康接下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进一步阐释:从政治的角度,中国为了摆脱之前苏联模式下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尤其是以“包容性发展”推进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治国理政踏上新征程,都包含对政治模式的积极探索,但这一过程远远没有完结。从经济的角度,我们仍然在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方向上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砥砺前行。如何在西方已较为清晰成熟的“市场经济”之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既有的大量借鉴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继续开拓和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勇涉险滩,“啃硬骨头”,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模式贡献出质变,才能让未来可能的“中国模式”日益健康和清晰。当前,很多东西我们还在试,还在混合,中国案例、中国探索在思维指向和经验积累上,还处于争取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而客观的制约是我们做出不可避免的决定性选择之前的选择空间已经越收越紧。

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视角上,我们经历的“黄金发展”还有空间,成长性仍然存在且十分令人鼓舞,但同时也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乃至历史性的考验。贾康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冲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完成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管理体制模式“两个转变“,借鉴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把实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结合在一起,争取渡过改革“深水区”,冲过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三峡”,面对“中国抉择”尽力交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答卷。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曾受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领衔出版《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新供给:创新发展,攻坚突破》、《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