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新媒體時代,我還在買書、讀書——是自己的生活習慣,也不管是不是生活在新媒體時代,閱讀總是一種美好的存在。我記得我在中學時代和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很喜歡讀西方小說。

《都市快報》2012年的一篇舊文章:

2012年,英國媒體曾經評選出十大經典英文小說的結尾語,

今天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既然是說閱讀的事兒,

文末我錄了一段音頻,為大家閱讀

伍爾夫的小說《達洛威夫人》的開篇。

//

本文原載於《都市快報》(2012-08-15),我做了一些簡單編輯:

如今,有西方媒體對當下的英語小說好像也有點意見了,“讀者的要求很簡單,只是花錢讀一本精彩的小說,可惜所有的書店都無法提供滿足。”

在2012年的時候,英國媒體曾經評選出十大經典英文小說的結尾語,文學評論家羅伯特·麥克拉姆認為,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緬懷舊作似乎成了大家唯一的選擇。今晚入睡前,我們來閱讀這些英語小說的結尾吧!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是寫結尾語的意識流大師,而這段結尾語是公認最出名也是最具有挑逗性的。建議讀者可以跟他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死者》的結尾語作比較:“他的靈魂緩慢地出竅,這時候他聽到雪無聲地落下,穿過整個宇宙無聲地落下,彷彿他們前世死亡的降臨,在一切活人與死人之上。”

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篇幅不長,但讓無數讀者為之著迷。小說結尾語意味深長,徘徊在詩歌與口語之間,結合主人公蓋茨比的死亡,帶出濃重的憂鬱色彩。“這句話從音調和意義上完全總結了整部小說,並且給讀者一個通向單調乏味的現實生活的出口。”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尤利西斯》(1922年)

“我是山上的一朵花,是的,當我把玫瑰插在髮梢像安達盧西亞女孩那樣,也許我該穿一身紅。是的,他在摩爾人的牆下吻我而我在想好吧……他問我是否同意,我先環抱住他,然後讓他俯下身來好感覺我的身體。他的心狂跳著,是的,我說是的,我覺得是的。” (《尤利西斯》)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年)

“於是我們奮力擊水,在不斷將船兒衝回過去的水流中,逆流而上。” (《了不起的蓋茨比》)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

瓦拉迪米爾·納博科夫最流行的小說是《洛麗塔》,但最好的小說結尾語當然是這個,一個概念和現實的天才結合。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威廉·布羅茲的《裸體午餐》,結尾語簡直語無倫次到了極點:“不,不行的,克倫·費萊迪。”

是“兔八哥”(美國著名卡通形象)的瘋狂精神,鼓舞了小說主人公約賽連在第256中隊歷險的結局。在最後一刻,一直被第二十二條軍規奴役的約賽連終於逃離了枷鎖。作者約瑟夫·海勒說了一個荒誕的故事,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軍規。但正是它的不存在和荒誕,讓人們無法推翻它或反對它。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說吧,記憶》(1964年)

“那兒,在我們面前,一排斷斷續續的房子擋在港口前面,眼睛遭遇各種各樣的偽裝,比如淡藍和粉紅的內衣在晾衣繩上跳著蛋糕舞,又比如在一個粗糙的鑄鐵陽臺上一輛女式自行車和一隻條紋貓奇怪地相伴。讓人心滿意足的是,在這些犬牙交錯的屋簷和牆壁之間你發現了一艘大船的煙囪,反襯在晾衣繩的後面就好像一副混亂的圖畫——找出水手藏起來的東西,一旦找到你就無法視而不見。” (《說吧,記憶》)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年)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The Shower

Gabriel Yared - City Of Angels (The Complete Motion Picture Score Composed By Gabrlel Yared)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刀砍下來,就差一點點,他逃開了。” (《第二十二條軍規》)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米德爾瑪奇》(1872年)

“然而她的存在對於她周圍的人有無可估量的擴散效應——這個世界不斷增長的善,部分依賴於劃時代的行動;那些本該讓你我覺得病態的事情之所以被容忍,部分要感謝那些生前默默無聞、死後無人問津的人們。”(《米德爾瑪奇》)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年)

“不過嘛,我覺得我得比別人先走一步,到領地去。要不然莎莉阿姨要來收養我,教我做文明人什麼的,我可受不了。以前我試過。”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呼嘯山莊》(1847年)

“我在溫和的天空下漫步,看飛蛾在荒地和兔鈴草上振翅,聽溫柔的風吹過草地,想象在這片靜謐的土地裡長眠的人睡得多麼安寧。” (《呼嘯山莊》)

喬治·艾略特寫的小說就像她身處的英國一樣,很難輕易被人讀懂,《米德爾瑪奇》算是不那麼隱晦的一部。整部小說充滿名言警句,最後這句結尾語值得拿出來跟現世作對比,早在19世紀,艾略特就警告過人類,人性的偉大和可悲。

馬克·吐溫寫的這段結尾真是讓人心碎,他也以此成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甚至可以說,哈克貝利·費恩的命運,就是所有美國人的命運——註定要不斷地尋求無主之地的挑戰。

就純粹的少年叛逆而言,可以跟這段結尾語媲美的是《麥田裡的守望者》:“別跟任何人說任何事。這樣做的話,你會開始想念每一個人。”

《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通常被認為是時代造成的悲劇,這導致她的小說有一種哥特式的黑暗病態,同時帶有令人亢奮的浪漫元素。這部小說結尾語非常典型,既能看到詩意的描寫,也能看到陰鬱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帶著一份救贖之音。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黑暗的心》(1902年)

“一排黑色的積雲攔在不遠處的海面上,在灰暗的天空下面,那通向世界盡頭的寧靜水道陰鬱地流動著,彷彿在流向那顆黑暗瀰漫的心。” (《黑暗的心》)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到燈塔去》(1927年)

“她想,在極度疲倦中放下畫筆,我有過構想。” (《到燈塔去》)

《塞繆爾·威斯克的故事》(2002年)

“但是湯姆小貓總是害怕老鼠,他從來都不敢面對任何比一隻老鼠還大的東西。”(《塞繆爾·威斯克的故事》)

關於約瑟夫·康拉德的這部小說:《黑暗的心》,最著名的是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電影《現代啟示錄》,當然故事背景被導演科波拉搬到了現代。小說寫得很簡單,勉強只能算中篇,但故事的曲折會讓讀者彷彿經歷一次驚世駭俗的噩夢。關於噩夢,喬治·奧威爾的《1984》結尾語也是令人毛骨悚然,“他熱愛老大哥。”

作為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結尾語一直都寫得不錯,她是一個果斷的結尾語作者。我們可以抽空讀讀她另一部小說《達洛威夫人》,其中某一章節的結尾語是這樣的:“是克萊莉莎,他說。她就在那兒。”簡直太完美了,在短短九個(英文)詞中結束了一個緊張的高潮。

身為樂於探索少兒懸疑案件的兒童作家,貝翠思·波特用這個半開玩笑的恐怖句子結束了這部驚悚作品。另外,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也有一個看起來不錯的結語:“哈利的那道傷疤已經19年沒有疼過了。”同樣是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在小說《飄》裡用了這樣的結尾語:“畢竟,明天是新的一天。”這簡直是一句廢話,跟她寫的小說一樣。

...The End...

//

以下,我來夜讀一段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達洛威夫人》的開篇: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夜讀小說來自張樸好時光

00:00

01:49

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For Lucy had her work cut out for her. The doors would be taken off their hinges; umpelmayer’s men were coming. And then, thought Clarissa Dalloway, what a morning—fresh as if issued to children on a beach.

What a lark! What a plunge! For so it had always seemed to her, when, with a little squeak of the hinges, which she could hear now, she had burst open the French windows and plunged at Bourton into the open air.

How fresh, how calm, stiller than this of course, the air was in the early morning; like the flap of a wave; the kiss of a wave; chill and sharp and yet (for a girl of eighteen as she then was) solemn, feeling as she did, standing there at the open window, that something awful was about to happen; looking at the flowers, at the trees with the smoke winding off them and the rooks rising, falling; standing and looking until Peter Walsh said, “Musing among the vegetables?”—was that it?--“I prefer men to cauliflowers”—was that it? He must have said it at breakfast one morning when she had gone out on to the terrace—Peter Walsh.

He would be back from India one of these days, June or July, she forgot which, for his letters were awfully dull; it was his sayings one remembered; his eyes, his pocket-knife, his smile, his grumpiness and, when millions of things had utterly vanished—how strange it was!--a few sayings like this about cabagges.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達洛威夫人說她自己去買花。

因為露西的工作已經給安排好了。要把門從鉸鏈上卸下來;朗普爾邁耶公司的工人要來。再說,克拉麗莎·達洛威心裡想,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早晨啊——清新得像專為海灘上的孩子們準備的。

多麼有意思!多麼突然的行動!就像從前在伯頓時,當鉸鏈輕輕吱扭一響(她現在仍能聽到這聲音),法國式落地長窗被她猛地推開,她一下子衝到戶外,就似乎總有這種感覺。那是清早的空氣,多麼清新,多麼寧靜,當然比這裡沉寂;像是海浪的輕拍;像海浪的輕吻;清涼襲人,然後(對於像當時她那樣一個十八歲的姑娘來說)十分肅穆。那時她站在打開的窗前,覺得有什麼可怕的事情會發生;她看著鮮花,看著煙霧繚繞的樹木和飛上飛下的白嘴鴉;她站在那兒看著,直到彼得·沃爾什說,“在菜地裡想心事嗎?”——是這樣說的吧?——“比起椰菜花來,我更喜歡人”——是這樣說的吧?他一定是在有一天早上吃早飯時她出去到平臺上時說的——彼得·沃爾什。

他最近要從印度回來了,六月或七月,她記不清了,因為他的信枯燥得要命;他說的話倒讓人記得;他的眼睛,他的小折刀,他的笑容,他的壞脾氣,當千萬樁事情全部從記憶中消失之後——多麼奇怪啊!——卻仍記得關於捲心菜之類的幾句話。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Mademoiselle Paloma

Gabriel Yared - Le Hérisson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這些英文小說的結尾語很棒

新浪微博:@Blonde小樸時態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張樸,作家,挪威奧斯陸大學媒體學碩士,曾在BBC實習工作。出版文集《孤獨要趁好時光:我的歐洲私旅行》《香港的前後時光》(內地與港臺版)《彷彿,一場告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