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順時,學會苦中作樂,張弛有度,保持樂趣,才是大智慧

一個人不順時,學會苦中作樂,張弛有度,保持樂趣,才是大智慧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菜根譚》

盡心盡力去作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是過於認真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調劑就會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都看得淡本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是過分清心寡慾而冷漠,對社會大眾也就不會有什麼貢獻了。

一個人不順時,學會苦中作樂,張弛有度,保持樂趣,才是大智慧

什麼事情都講究適度的原則。“富貴於我如浮雲”,心境也就自然平靜清涼,如此無憂無慮該是何等飄逸涕灑。不過什麼事都不要走極端,假如以淡泊為名而忘記對社會的責任,忘記人間冷暖以至自我封閉就不對了、甚至演變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會被人視為沒有公德沒有責任感甚至有害於社會,這樣就會被社會大眾所唾棄。

一個人不順時,學會苦中作樂,張弛有度,保持樂趣,才是大智慧

勤於事業,忙於職業是美德,是一種敬業精神,但如果陷於事務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無謂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張中庸之道,主張任何事物都要維持均衡狀態。六祖惠能說禪時曾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見人對於分內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對於與生俱來的本然之性也應該善加維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樂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對。

歡迎關注若樸論道,一起討論宇宙人生之道,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