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車翻了,就推他一下,魯迅:我支持耶穌說的

作為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尼采是最富有個人魅力的。

20世紀時,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接觸到了尼采的思想,也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8年,作為中國最早出版尼采翻譯作品的人,魯迅翻譯了尼采《查拉斯圖特如是說》的序言部分。

尼采說:車翻了,就推他一下,魯迅:我支持耶穌說的

劉半農說魯迅:“託尼學說,魏晉文章”。

縱觀一生,魯迅的作品曾多次引用尼采語錄:“真的,人是一個濁流,應該是海,能容下這濁流使他乾淨。”

毛主席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顏。

而尼采,一個從宗教色彩濃厚牧師家庭走出的人,卻成了基督教最激烈的反對者,喊出著名的“上帝死了”。

這兩人的精神,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尼采說:車翻了,就推他一下,魯迅:我支持耶穌說的

尼采提出超人,認為其具有“不竭的創造性的生命意志”,像負重的駱駝忙著奔向沙漠一樣,敢於承擔一切艱難和重擔。

在《文化偏執論》中,魯迅寫道:“尼采之所希冀,則毅力絕世,幾近神明之超人也。

也算是一種高度評價。

魯迅把尼采作為一個偶像式的破壞人物。

同時,他希望年輕人也有這種實幹的精神。

但在《拿來主義》中,魯迅又說: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

魯迅對超人很有興趣,但身處的環境恐怕不足以提供他勇氣。

尼采說:車翻了,就推他一下,魯迅:我支持耶穌說的

在《渡河與引路》中,魯迅寫道:“耶穌說:見車翻了,扶他一下,尼采說:車翻了,就推他一下。”

魯迅則說自己是贊成耶穌話的。

所以,魯迅也沒有繼承尼采式的破壞到底。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器重過胡適,胡適還寫過文章吹捧“專家政治”,就是將權利集中在少數政治精英、技術精英手裡。

胡適希望通過國民政府來達到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他也並不迴避,這種“專家制度”也是一種“開明專制”。

在當時,胡適不相信中國能有專政的人或者黨、階級。

之所以說這種“專制”是“開明的”,那也是因為它能夠為大多數人民謀福利。

不過,實際上,這樣一來,中國距離老百姓想要的民主憲政就更遠了。

尼采說:車翻了,就推他一下,魯迅:我支持耶穌說的

硬扶比抬更為費力,更難見效

於是,魯迅針對胡適的說法,他寫道:這只不過是皇帝“做倒黴的時候”,“病急亂投醫”,和“文人學士扳一下相好”;文人學士這一邊,卻想以“犧牲掉政治的意見”作為代價來參政,這又是怎樣的“政府”呢?

而魯迅呢?他是一個遠離權利中心的民間批判者,主張人權,拋棄王權。像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這樣一個腐敗到無力自拔的政府,魯迅看不到一絲光明,因此他的態度是聽其自行垮掉,不必硬扶。

假如有人偏向別處走,再勸一番,固無不可;但若仍舊不信,便不必拚命去拉,各走自己的路。因為拉得打架,不獨於他無益,連自己和同感的人,也都耽擱了工夫

——《渡河與引路》

所以,魯迅接著還說但以為倘若不願你扶,便不必硬扶,聽他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