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它既能滿足你的驅寒需求,又能讓你解饞,它就是比老乾媽還要火辣的——火鍋。

說到火鍋,那可是南北皆宜、老少皆愛。俗話說得好: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唄。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圖為火鍋(圖片 | Pixabay)

一鍋不掃何以掃天下

在我看來,火鍋的特點有兩個,容量大、熱氣騰騰。所以最早的時候用鼎來煮火鍋也就可以理解了。

▼ 用鼎煮火鍋,你沒聽錯

“火鍋”顧名思義就是火上有鍋,鍋下燃火。至於是什麼樣的鍋,燃的是什麼火?歷朝歷代不盡相同。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新石器時期的炊器陶鼎(圖片 | 搜狗圖片)

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始人就已經發明瞭陶製的器具來燒煮食物。這些陶器一般都很大,可以滿足整個氏族共同進食;同時又很穩定,不會因為加進去的東西太多而不穩傾倒。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一種較為方便、實用的器型逐漸產生並固定下來,這就是“鼎”。先人們把能吃的食物(通常以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加水,再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當時這種食物叫作“羹”,它可以說是火鍋的始祖。

因食物投入沸水時會發出的“咕咚”之聲,所以火鍋也被稱為“古董羹”。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南京高淳薛城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四足雙層方陶鼎。由於是4000年前的生活用品,現在已有些殘缺,但仍能

到了西周時期,銅與鐵的發現及應用帶來了一場器物的大革新。許多實用器、禮器都改用金屬製作,此時的鼎大多為銅鼎。不同大小的鼎有了用途上的區分。用作實用器的鼎大多體量較小,而大的鼎則成為權力的象徵。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西周有盤鼎,又名灶鼎(圖片 | 故宮博物院)

該鼎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鼎下有托盤用於盛放炭火,類似於今天的火鍋。在以往的考古發掘品和傳世藏品中,帶盤鼎較少見。此種形制的鼎在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戰國時期楚王酓胐鼎(圖片 | 故宮博物院)

該鼎通高59.7cm,寬60.5cm,口徑46.6cm,重53.8kg。銘文記:楚王酓胐鑄造此鼎,以供歲祭之用,置於集廚。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圖片 | 南京博物院)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圖片 | 南京博物院)

該鼎出土於江西新幹大洋洲。溫鼎屬於小型鼎,使用方便、便於移動,可邊煮邊食。此鼎有夾層可放置炭火,保持鼎內食物常溫不冷。

▼ 可以分格的鼎出現了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火鍋形青銅器(圖片 | 南昌市博物館)

海昏侯劉賀(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西漢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該器物三足,上部大肚小口用於容納食物,下端連接炭盤,上下之間不連通。海昏侯墓考古專家組副組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仲立介紹:“這是個實用型火鍋。它炭盤裡有炭跡,鍋內也有使用過的跡象,甚至還有板栗等殘留物。”

專家學者們通過該器物上的使用痕跡分析,推測這很有可能是墓主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是生前用品,死後還要陪葬,說明墓主人對該器物很是喜愛,從這點可以初步推測當時的貴族已經在使用青銅火鍋了。至於平民百姓間是否也已經普及火鍋則未可知。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漢代江都易王劉非墓中出土的分格鼎(圖片 | 南京博物院)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打開後的分格鼎(圖片 | 艾維商機網)

江都易王劉非(前168年―前127年)為漢景帝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之兄,死後葬於江蘇省盱眙縣東陽大雲山。

他墓中出土了一種分格鼎,該鼎內部空間分為五格,可放置不同肉品,這樣就可以同時品嚐五種不同的口味,與今天我們所使用的鴛鴦鍋有些類似。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鴛鴦鍋(圖片 | 大眾點評)

另有《三國志·魏志·鍾繇傳》中載:“ 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 。曹植《七步詩》中有“豆在釜中泣”,“釜”與鼎不同,雖然都可用於炊煮,但鼎有足而釜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可視為我們現在所用鍋的前身。這種“五熟釜”與現今的火鍋就更接近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

▼ 火鍋形制定型

到了唐代隨著制彩工藝的發展,火鍋器皿也變得越發美觀,與現在的火鍋形制基本沒有區別。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唐三彩火鍋(圖片 | 艾維商機網)

宋代火鍋的美名又叫“撥霞供”。

到北宋時代,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就有火鍋。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一書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書中將之稱為“撥霞供”。

向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色,無庖人可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暖之樂。......因詩之“浪湧睛江雪,風翻晚照霞。”豬、羊皆可。

湯水翻滾,熱氣升騰,夾起一箸切得薄厚均勻的肉片,在湯裡這麼來回一擺,便可蘸料、入口。那白色的水氣,配以紅得恰到好處的薄肉片,不就正合了這“撥霞”二字嗎?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火鍋菜品牛肉卷(圖片 | Pixabay)

到了元朝,北方遊牧民族本就喜食牛、羊肉,等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更是大受歡迎。關於此還流傳著一個故事:

有一年冬天,元世祖忽必烈帶部隊行軍,行至某地時已是飢腸轆轆,便想要吃羊肉。但烤肉一時難成,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便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後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讚不絕口,將其賜名為"涮羊肉".。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火鍋涮肉(圖片 | Pixabay)

清代的“千叟宴”其實應該叫作“火鍋宴”。

到了清朝,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清代乾隆皇帝對火鍋偏愛成癖。據傳,他曾六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嘉慶元年正月乾隆帝舉辦的“千叟宴”上,全席共上火鍋1550餘個,應邀品嚐者達5000餘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宴。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陳道明主演《康熙王朝》中的千叟宴場景(圖片 | 優酷視頻截圖)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延禧攻略》中吃火鍋的場景(圖片 | 愛奇藝視頻截圖)

因銅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所以自古以來火鍋多以銅質為主,但到了清代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喜好,火鍋也做出了眾多花樣。

清代的火鍋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琺琅、瓷器等數種。這些豐富的飲食器具無不體現著宮廷生活的奢華與精緻。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清代咸豐年間的粉彩火鍋(圖片 | 故宮博物院)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清代晚期的掐絲琺琅團花紋菱花式火鍋(圖片 | 故宮博物院)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清代光緒年間的銀壽字火鍋,慈禧太后經常使用(圖片 | 故宮博物院)

冬日裡的“席上春風”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眼看就要過年了,還有什麼比來一場熱氣騰騰的火鍋盛宴更暖心、暖胃的呢?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九宮格火鍋(圖片 | 西南民族大學團委)

我國的火鍋品種繁多,百鍋千味:四川火鍋以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廣東的海鮮、鈣骨火鍋讓人回味無窮;北京的羊肉涮鍋別具風味.......這些火鍋堪稱寒冬裡的“席上春風”,讓人食之不忘。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海鮮鍋(圖片 | 大眾點評)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骨湯火鍋(圖片 | 大眾點評)

過年啦,與家人一起吃上一次熱氣騰騰的火鍋宴吧

辣火鍋(圖片 | 大眾點評)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全在這滿滿的一鍋裡,再配上一樣心愛飲品,簡直快活似神仙。

如今我們過年講究的是闔家團圓,一家人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古時候過冬至也是如此。若論吃什麼最聚人氣,那非火鍋莫屬。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在這冬至時節,約上三五個好友,喝酒吃肉,大快朵頤,沒有假模假樣的虛情假意,有的只是真情實意,好不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