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打假特戰隊負責人:製售假團伙向微商等轉移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 (記者 周琦) 1月10日,阿里巴巴發佈《2018年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這份打假年報指出,雖然2018年的網絡假貨治理取得顯著成效,但是,由於假貨跨平臺、跨國境流竄,打假共治的成果也正遭到日益凸顯的“假貨治理窪地”侵蝕,市場一體化監管及線上線下合圍打擊迫在眉睫。

短視頻社交軟件上存在大量自制假冒名牌

阿里在打假年報裡披露了一組數字,2018年,平臺各項數據指標呈現斷崖式下降:因疑似侵權被平臺主動刪除的鏈接量下降67%;被消費者舉報刪除的疑似假貨鏈接量下降70%;被行政執法機關要求協查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量下降64%;每1萬筆訂單中僅1.11筆為疑似假貨,比去年再降26%。

阿里巴巴打假特戰隊負責人說,從配合執法機關打擊製售假實踐經驗來看,假貨治理的“窪地效應”日益凸顯,一些製售假團伙向微商等平臺轉移。“只有全社會參與圍剿,剷除假貨生產源頭,才能讓假貨真正無法容身,否則,製售假團伙會向監管弱或者無監管的地方流動。”

以2018年阿里協助江蘇警方破獲的一起假保健品案為例,嫌犯的淘寶店鋪被阿里技術識別處罰關店後,轉移至微商售賣。據嫌犯交代,這些含有有毒有害物質西地那非的保健品,均為其通過微信向上遊供貨商採買。

2018年3月,新京報刊發評論指出,“微商”正在成為售假的重災區。南方都市報的報道則揭露了一些短視頻社交軟件上,存在大量自制假冒名牌化妝品及展示山寨奢侈品的短視頻,視頻作者通過留下微信、QQ號,將這些假冒產品出售牟利,甚至部分疑似製假視頻還獲得了平臺推薦。

呼籲海內外各平臺主動聯手圍剿假貨

阿里打假特戰隊透露,假貨除跨平臺流竄日益嚴重外,跨國境流動趨勢也日益明顯,製售假供應鏈產業化、全球化態勢愈演愈烈。境外假貨商人也在向勞動力成本低、製造能力強的發展中國家加工企業定製假貨,通過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軟件為假貨引流,並通過跨境貿易的方式運輸至發達國家。

2018年阿里協助浙江警方破獲一起涉案超千萬的跨國製售假香水案。警方查實,一外國售假者遙控指揮一國內外貿公司找工廠生產假香水,一瓶出廠價不到8元,但以正品銷往境外則近140元,利潤高達近1800%,但國內製假者被抓,國外知假賣假者則難以抓捕。

年報披露的另一案例顯示,阿里打假特戰隊曾協助中美警方聯手破獲了一起涉案價值近億元的跨國銷售假奢侈品案。在該案中境外電商平臺Purses Valley電商平臺掛出假奢侈品廣告,同時依託境外社交平臺導流,接收境外假貨需求訂單,串通國內團伙採購LV、Gucci、卡地亞等品牌商標的假奢侈品手袋、手錶。

阿里在打假年報裡稱,事實上,隨著技術發展,互聯網平臺都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對明顯存在問題的疑似假貨做處罰。在實際管控中,一些平臺為了發展,對假貨採取默許甚至放任的態度,給假貨治理帶來了極大困難。“假貨治理窪地”折射出了不同平臺在假貨監管方面的力度與規則差異。

在阿里巴巴看來,治理線上假貨,協助執法機關打擊線下製售假窩點,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體現出互聯 網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打假成果來之不易,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才能徹底解決假 貨問題。

阿里期待,政府部門能夠進一步加快推進監管一體化,重拳打擊向“假貨治理窪地”轉移的製售假團伙,圍剿盤踞在社交軟件傳授製售假方式的不法分子;同時,互聯網經營者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假貨打擊上不 吝投入、主動配合協助執法機關圍剿線下窩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