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二十四節氣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已定型,四時分主四方是怎樣運行的?四神又是如何出現的呢?在我國,四時與四神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當人類從漫長舊石器時代跨入新石器時代時,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河姆渡文化就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玉石器、骨器、角器、牙器、漆木器等文化遺物。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河姆渡人的生活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原始部落:河姆渡遺址


一、考古發現的日鳥合璧圖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雕刻精緻的日鳥合璧圖,目前所見雕有完整的日鳥合璧圖像的遺物共有3件,分屬河姆渡文化的不同時期。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1.有柄骨匕 2.象牙雕片 3.陶豆盤


首先,是出土於河姆渡遺址第4層的有柄骨匕,骨匕殘存柄部,長14.5釐米、寬3.4釐米,柄面雕刻有兩組日鳥圖像,每組圖像的中央都有圓日,圓日兩側繪有相背的兩隻鳥。

其次,是出土於河姆渡遺址第3文化層的象牙雕片,雕片長6.6釐米,殘寬5.9釐米,厚1.2釐米,正面雕刻一組日鳥圖像,中央由同心圓組成圓日,圓日兩側刻兩鳥相望。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河姆渡象牙雕片


最後一件是陶豆盤,出土於河姆渡文化第1文化層,豆盤是泥質灰陶,呈缽形,盤徑27.5釐米,盤內底陰刻日鳥合璧圖像,四鳥盤環相繞,分指四方,中央刻有圓日。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從紋飾從第3、4文化層發達的動、植物圖像和幾何紋,發展到第1、2文化層的抽象圖像,顯示出由繁到簡,由寫實到抽象的演變趨勢。這一點從以上三組日鳥組合圖像中也可以看出來,這3組日鳥組合圖像是從早到晚,從具體到抽象的變化。

二、圖像內涵:金烏負日

對於這種日鳥組合圖像,已有學者做過研究,最流行的看法是金烏負日的說法,雙鳥日紋圖可理解為雙鳳朝陽,似乎牙骨雕板上所描繪的應該就是文獻記載的金烏搬運太陽的神話。但做出這樣的判斷可能過於輕率,因為種種疑問不能不使人深感困惑。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金烏負日圖


首先,金烏負日圖像描繪的都是一隻身負太陽、伸展雙翅的飛鳥,而這裡的雙鳥日紋圖僅繪出了鳥頭,或者是尾巴,位於太陽兩側的雙鳥也沒有畫出雙翼,這與我們所熟悉的金烏負日圖大相徑庭。其次,我國流行的金烏負日神話都是一烏載一鳥,如《三海經·大荒東經》記載:

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在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古文化中,先民描繪的金烏負日圖也是一鳥,與文獻記載相符。所以,河姆渡文化的雙鳥日紋圖並不能簡單的解釋為金烏負日。

可以看出,這三組圖像中圍繞太陽的鳥只繪有鳥頭,沒有雙翼,它們應該有某種共性,並且這種共性反映了它們具有相同的含義。

豆盤中所繪的圖像是四鳥盤環,每鳥各守一方,中央的圓形似為太陽。先民認為太陽因為金烏的載負才能在天空中運行,太陽因金烏的搬運而完成位置的變換。那麼,

金烏載著太陽東昇西落,南行北進,當是四時日行四方,牙骨雕板上的圖像應當也可以理解成二分日時太陽分主東、西的觀念


金烏負日——河姆渡日鳥合璧圖內涵闡釋

二分二至


可以說,這三組日鳥圖是以處於不同位置的鳥來象徵太陽在一年四季中的運行方位的變化。四鳥圖中分守東、西、南、北四方的四鳥用於象徵太陽於二分而至時的運行方位,而雙鳥日紋圖的雙鳥分列左右,應當是表示東西方向,當可以代表春分和秋分時太陽的運行方位。

四方主四時的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這在甲骨文中可見一斑。所以,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日鳥紋圖像應當反映了四時主四方還有二分二至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