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1938年5月4日,對於費盡周折來到昆明的這批年輕學子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天。

他們的大學——西南聯大,開課了!

這些來自北大、清華、南開的同學們,終於可以暫且安生地坐在一起,開啟他們在西南聯大的青春歲月。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在戰亂年代成立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雖然僅僅存在了8年零11個月,但卻造就了教育史上的不朽神話。

透風漏雨的講臺上,大師們燦若群星。臭蟲成群的校舍裡,學生們成績斐然。

八十載過去,大師們已經作古,學生們也將近百歲。

徐蓓導演把西南聯大這段歷史搬上熒屏的時候,作為後輩的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所大學的巨大魅力,感受到一代大師和學子們在炮火中綻放的火熱青春。

《西南聯大》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3的紀錄片,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止將目光聚焦在戰火與硝煙上,它還為我們呈現出聯大師生,在最糟糕的時代裡最真實的生活,和最達觀的人生態度。

誰都不能否認,炮火連天的歲月裡,他們卻上了真大學。

在這所崇尚自由的學府裡,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都沒有忘記藉著自己大好的青春年華,在硝煙裡皮上一下。


達觀從容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硝煙瀰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炮火讓清華、北大失去了曾經的寧靜,處在天津的南開更是被夷為平地。

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任命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

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帶領三校師生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然而,課桌還未放穩,師生還未到齊,長沙上空就響起了空襲警報。

淞滬會戰失敗,上海淪陷,南京陷落。日軍進逼武漢,長沙立成危卵。

為了保存文化血脈,長沙臨時大學果斷決定西遷昆明。

師生們兵分三路,水陸兼進。

其中,聞一多和十多位教授加上284名男同學組成了這支了不起的徒步團,翻山越嶺3600裡,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征。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面對漫漫長路,聞一多先生從容淡靜。他說,幾千里路走下來,也算不得什麼受罪。

自從美國留學回來,聞一多隻是在各大城市教書,和廣大農村隔絕了,成了“假洋鬼子”——雖是中國人,卻對於中國社會及人民生活,知之甚少。是時候認識認識自己的祖國了。

他把沿途遇到的美景畫下來。他把對祖國的熱愛唱出來。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聞先生很快就把這種從容達觀的態度傳遞給了與他同行的夥伴。

有人深情地回憶這次長達幾千公里的長途跋涉——“若非走了這幾千里路,何以見到我們偉大的祖國?

本是逃難之路,卻沒有讓這群人感到沮喪、困頓。

他們一路南下,習民情,集標本,煉體魄,幾千里路成了非同尋常的科考之旅,也成了同學們錘鍊毅力的真正“成人禮”。

戰火燒到雲南,警報又不可避免地響起。

每當天氣晴好,聯大的師生自然就預測出上午會來上幾波空襲,自動推遲了上課時間,四散讀書,各做各的事去。

教授們更是不會讓這段時光白白浪費,總要爭分奪秒地著書立說。有的教授覺得警報過於頻繁,就在這些時段搞點兒翻譯,隨時中斷,隨時接續。

金嶽霖先生卻是另一種境界。書稿寫到緊要處,金先生全情投入,既好似聽不到刺耳的警報,也好像全然不在意敵機的到來。

一次學校遭遇轟炸,三棟教學樓,轉瞬間炸燬了兩棟。當同事和學生在警報解除後,慌忙地尋他而來,卻看見他神情淡然,從尚且屹立不倒的那棟樓中緩緩走出來,手中依舊握著撰寫書稿的筆。

戰火紛飛中,不慌不忙,不懼不憂,先生傳遞給世人的,真乃名士之風!所謂“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先生之謂也。


不畏艱苦


炮火紛飛,硝煙瀰漫,逃難而來的聯大師生,一無所有。

但再難捱的歲月,也難不倒這樣一群聰慧的人。

他們開始齊心協力,興建教室、打造宿舍、建造辦公區。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為聯大設計建造教室和校舍。經費一減再減,減到好脾氣的建築學家也發起火來:“茅草屋誰都會建,要我梁思成做什麼!”

非常時期,簡陋是無奈且必然的選擇。

教室是鐵皮頂,窗很小,用紙糊上擋風。每逢雨季,外面大雨,裡面小雨,頭頂的鐵皮被雨水打得叮噹作響。

當教授們的講話被雨聲淹沒,大家就坐在雨中的教室,靜坐聽雨。

宿舍是茅草屋,建在一片墳地上。說是茅草屋,可是卻連最起碼的門都沒有,只有一個門洞。一間屋裡要塞下40個人,小、擠、髒、亂……

上下鋪,床與床緊挨在一起,翻個身,旁邊的人就會被搖醒。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食堂裡,由紅米、稗子、穀子、麩皮、石子、耗子屎組成的“八寶飯

”也常常不夠吃。

要想勉強吃飽,就得掌握搶飯神技。第一碗不盛滿,快快吃完,趕緊去盛第二碗。打個時間差,才能吃上一碗半。

沒掌握這技能的同學,最多隻能吃一碗,等到想去盛第二碗時,這摻著麩皮石子耗子屎的“八寶飯”也被同學們瓜分個精光了。

雲南天氣溼熱,臭蟲特多,宿舍裡到處都是,咬到人夜不能寐、渾身瘙癢。最後大家也紛紛“進化”,與臭蟲同呼吸共命運。蟲咬蟲的,我睡我的,和平共處。

男生們掐死臭蟲放血,女生們卻把臭蟲逮住放進瓶子,觀察它們怎樣在瓶子裡熙熙攘攘,繁衍後代。貌似這些臭蟲,也成了她們用來噁心人的小寵物。

苦中作樂,也是專屬二十歲的淘氣了。

不止學生們條件艱苦,教授們也是窮得夠嗆。

戰前,以清華教授為例,月薪大概400塊,足夠買上一輛小汽車,是名副其實的金領。

戰爭爆發後,教授們雖然依然拿著400塊的工資,但卻敵不過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這時的400塊,只相當於戰前的十四塊。

一時間,這些聰慧的頭腦,也要闢出一些細胞來思考怎樣能讓家人吃飽。

這些日後成為大師的教授們,陸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小營生。

費孝通的大碗茶生意不錯,趙忠堯的土肥皂清洗效果好,謝明山先生“西曼”墨水賣到脫銷,聞一多搞起了來圖刻章業務,馮友蘭夫人支口大鍋炸起了麻花,梅貽琦夫人也賣起了米糕……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有人說,其實這些教授們完全不必受這種苦。假如他們留在淪陷區,隨便謀個閒職也能輕輕鬆鬆得到高薪,繼續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懂他們的人知道,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要保住的是中華文化,是救國圖存的希望。

在希望面前,這些缺衣少食又算得了什麼!


人生樂趣


求學條件雖然極其艱苦,但聯大學生並未因此放棄屬於自己的人生樂趣。

排在第一位的,當屬“吃”的樂趣。和摻著石子和耗子屎的八寶飯比起來,雲南特有的米線餌塊簡直就是人間至味,讓聯大學子記憶了整整八十年。

在沒有空襲警報的晴朗日子裡,看店家嫻熟地在熱湯中焯起米線或餌塊,看晶晶亮的勺子舀起紅紅綠綠的配料,聞到撲鼻而來的香,在簡陋的長凳上坐定,美美地吃上一碗,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為吃上這些美食,聯大學生就利用課餘時間給當地人的小孩子做家庭教師,每天兩小時,就能賺出一個月的生活費。

相比男生們的大快朵頤,女生們在吃這件事上也是毫不含糊。只是女生們更追求食物的另一種附加值——美。

據說胡蘿蔔裡含有少量的砒,可以起到美容養顏的效果,吃胡蘿蔔立即就在聯大女生中間風靡開來,可見,硝煙戰火中的青春也未必是不講究的。

這種艱苦條件下,依然追求著食與美,簡直執著地可愛。

女生們不僅內服胡蘿蔔駐顏,還要外穿開叉旗袍引領當地時尚。

在蒙自的聯大分校,年輕的女大學生成為當地人矚目的焦點。她們出入宿舍、教室、商店、飯館都會有人圍觀。

要是有人大膽一點,穿了旗袍又不穿襪子,八成就會有婦女兒童好奇地要掀她們的裙子,想看看她們到底裡面穿了什麼沒有。

好在聯大女生不在乎這個,還潛移默化地對當地人實施了改造。蒙自婦女從一開始的敵視,變成了欣賞,最終也大膽效仿起來。

當時的文學院、法學院雖然只在蒙自呆了一個學期,大概只有短短的三個月,但卻給這個小小的邊疆縣城帶來了知識文化,開啟了民主自由的氣象。

可以說,聯大女生為當地的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吃穿和做學問,看譯製片則是聯大學子另一種精神享受。

只是當時昆明電影院裡放美國電影,還總得由一名略懂英語的當地人加以解說,把純正的英語給譯成地道的昆明話,讓人覺得不堪忍受。

有次在大眾電影院,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是約翰請瑪麗去“開餐”,“演講”的人說:“瑪麗呀,你要哪樣?”

樓下觀眾中有個西南聯大的同學大聲答了一句:“兩碗燜雞米線!”

雖然這句話惹惱了電影的“演講”人,但在那樣的歲月裡,能這樣皮一下,也是真開心了。

聯大師生雖然生活艱苦,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生活無趣。越是在苦的環境中,越是能挖掘出人生之樂,才是真正的積極樂觀。


風骨氣節


炮火炸燬了樓宇、橋樑、公路,卻炸不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血脈。

陳寅恪85歲的老父親聽聞山河破碎,華北淪陷,拒絕服藥進食,以死明志。

為了不為淪陷區的日本人做事,陳寅恪不惜放棄眼睛的治療,南遷昆明,最終失明。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金嶽霖在遺失了他傾注幾十年心血寫成的70萬字的書稿,又重新拿起筆從頭再來。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聞一多在國家危難之時,慷慨陳詞,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最後一次講演。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正如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而這些大師們,非但在學術上引領著聯大學生,更是在精神品格上感召著聯大學生。

他們的風骨氣節,頑強堅韌在聯大學子這裡,更像是一種偉大的傳承。

8年期間,西南聯大畢業了3882名學生,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華羅庚、楊振寧、鄧稼先、李政道……數不勝數,大師雲集。

誰都不能否認,西南聯大,這所戰時臨時大學,雖然誕生在最糟糕的年代裡,但卻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空前絕後”的最了不起的大學。

那些在這個糟糕年代裡綻放青春的聯大學子們,雖然遭遇著國破家亡的不幸,但能夠在這樣一所大學裡和大師對話,和日後有著豐功偉績的同學們比肩,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八十年過去了,我們靜靜回首那段歲月,終於明白,也許西南聯大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從它那簡陋的校門裡走出了多少位讓人仰望的大師,而在於它那段非凡的歷史帶給我們的感動與激勵。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獲得兩彈一星勳章的王希季說,“我就是想做一個人傑,能夠為抗戰出力,為建設出力,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出力。”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著名翻譯家楊苡說,“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 每一天都要更有意義,每一天都要做到最好。”

豆瓣9.3,西南聯大就是神話

被聯合國授予“特別貢獻獎” 的彭佩雲說,“無論老師,無論同學,無論是從大後方來的,還是從淪陷區跑出來的,無論是家庭比較富裕的,還是很窮困的,大家都一心想,抗戰要勝利,國家要富強。是真正激情燃燒的歲月。”

多麼感謝,我們有幸能夠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聯大精神的鼓舞。

讓我們打開記錄片《西南聯大》,打開這段塵封的歷史——

看戰時的清華、北大、南開如何《八音合奏》;看聯大師生如何秉承《剛毅堅卓》在困境中堅守;在《火的洗禮》中見識《大學之大》;在崇敬敬仰中感受聯大的《嘉蔭長留》。

本文作者 | 亦安 @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本文由文化咖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投稿或合作事宜,請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