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相信在每个男儿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个将军梦,战争是残酷的,却也是热血的,它能激起男儿志在四方的无限豪情。历史是轮回,却也是经验,冥冥之中相似的情境出现了不少,斗智斗勇精彩纷呈,谁能想象历史上两次关键之战,缘起于水,时隔200年之久,会以同样一种结果而上演,不得不感叹,“兵者,诡道也”!

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我们深知楚霸王巨鹿大战,以数万子弟兵而战秦军精锐40万,九进九出,其战场之中的绝世风采,即使相隔千百年也被后世之人所推崇不已,连一介女流也留下了千古慨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楚霸王是以勇而著称的战神,而南北朝前期有一场大战,其精彩程度比之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以智和勇相结合而打出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早已一统了北方,自认为有百万之众,携投鞭断流之势而南征,开启了灭亡东晋之战,誓要在有生之年而平定天下,君临万邦。

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苻坚亲率步兵60万,起兵27万,加上前锋苻融的25万部队,总数达112万,其威势真有俯瞰万里河山的情怀,难怪苻坚如此坚持己见。而反观东晋,却仅仅只有北府军八万作为主力,势单力孤,也难怪谢石原先的策略是坚守不出,攻敌疲惫。

话说苻坚骄傲轻敌,占据大势,来了个先礼后兵,让朱序前去劝降,而朱序却趁机进言于谢石“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败其百万大军”,原来当时前秦大部军队尚没有到达战场,由此谢玄派遣名将刘劳之率精兵五千开赴落涧,折损秦军五万大军,取得大胜,为此苻坚被打得晕头转向,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惧。

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终于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晋军喊话,让秦军退后腾出地方,如此晋军渡河再来决战,秦将认为阻敌于淝水畔比较稳妥,可是苻坚坚持认为击其半渡,果然,秦军后移,这一动可让前秦将士们心里没底了,而这时晋军又渡水突袭,再加上朱序在秦军后方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如此秦军惶恐,士气尽丧,兵败如山倒,紧接着晋军全面出击,前秦唯有剩下逃亡一途,这一败,前秦四分五裂,不久苻坚也落得惨淡下场。

百万大军,乘势而来,铩羽而归,让优势尽占的北方大地又沦为了散沙一盘。明明是想要借助晋军半渡而击,可是却没曾想被弱势的晋军给玩死了,想必苻坚在天之灵也难以瞑目。

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而相类似的一幕场景,时隔200年之久,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感叹战争的变化无穷。

南北朝的战争是不断的,我们把时间调到北周末年,这一年,北周宣帝驾崩,杨坚成为了集行政、军事和人事于一身的权臣,可是这也引起了不少元老大臣的不满,而其中相州总管尉迟囧就反叛了,这一度引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总管叛乱。

尉迟囧兵力雄厚,此一战将决定着北周的未来,杨坚不敢大意,派遣了北周名将韦孝宽为元帅进行讨伐,大军开拔到达武陟,而尉迟囧之子尉迟惇则率领十万大军进驻武德郡,驻扎在沁水东岸,双方隔河对峙。当时天降大雨,沁水暴涨,两军只能隔河相望,于是一场与淝水之战相类似的战役出现了。

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高熲提出架桥打算,让士兵能够从桥上过河,而尉迟惇就想要将其破坏,于是在上游放下一些浇了桐油的木筏,并且点上了火,很明显就是不让北周政府军队搭桥,不过这也难不倒高熲,他早就做好了应付的准备,在上游位置设置了很多前高后低的土墩,就是用来阻挡尉迟惇的竹筏的,于是桥就顺理成章的搭建好了。

韦孝宽亲自上阵,以勇者之能冲锋在前面,这下尉迟惇灵机一动,认为可以半渡而击,这不就跟之前的前秦皇帝苻坚的想法类似嘛,于是尉迟惇下令大军主动后撤,给政府军腾出地方,想得和苻坚一样美,可是结果却不怎么如意。就在尉迟惇大军后撤之际,韦孝宽命令鸣鼓齐进并且大喊道“今日一战,有进无退”,下令全速渡河,这是韦孝宽鼓动士气的做法,而后方的高熲则迅速加了一把火,他趁士兵全部上桥之后,一把火烧了桥梁,这不正是如同楚项羽“破釜沉舟”一般吗?将士们看桥被烧,后路被断,唯有向前方能有一线生机,这不就是韩信“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的翻版吗?

两次相类似的对决,时隔200年,精彩更胜一筹,战争就是那么热血

在韦孝宽和高熲的主导下,士兵们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下有组织的后撤的尉迟惇大军顺间就溃败了下来,只能不甘心的逃回了相州城,这是讨伐的第一战,开局顺利,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纵观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以及韦孝宽和高熲与尉迟惇的沁水之战,双方都是因为河水的阻隔,而发动的大战,两场战役都关乎着国祚的生死存亡。他们都是利用着河而尽起谋略,双方斗智斗勇,苻坚和尉迟惇都想当然的欲趁对方半渡而击,而谢玄、韦孝宽则针对于其诡计用出了更高的谋略,精彩程度是一环扣一环,不得不说“兵者,诡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