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为了研究巴菲特选股的成功策略,巴菲特的儿媳玛丽·巴菲特与巴菲特的忠实学生戴维·克拉克合作,写了一系列的巴菲特投资丛书。

其中两人合写的一本《公司财报入门书》,写了巴菲特的选股历史记录,讲述了巴菲特师从格雷厄姆,到后期自行选股过程中,在老师格雷厄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选股策略。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01

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与价值投资的始祖格雷厄姆学习,在多次请求后,有机会进入格雷厄姆的公司上班,但是格雷厄姆退休以后,巴菲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奥马哈,带上了老师的投资方法,开启了自己的独立投资之路。

回到奥马哈后,在投资过程中,巴菲特发现,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法来选股,买入时价格低于价值,在盈利50%以后卖出、如果持有两年以后那些低估的股票没有上涨也卖出的策略,存在很多不足。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比如一只股票买入后,盈利了50%以后卖出了,但这只股票仍然上涨,而那些低估价格买入两年后仍然没有上涨的股票,价格仍然处于低估状态。

他觉得这中投资方法行不通,于是,就潜心去研究那些他盈利了50%后卖出、仍然继续上涨的股票,都具有哪些内在价值?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由于师从格雷厄姆时,在老师的公司做了股票分析师,经常要阅读大量的公司财务报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于是,他就从这些股票公司的财务报表开始研究。并研究出了根据公司财务报表,筛选出具有竞争性优势的股票。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02

研究了这些持续上涨的股票特点后,巴菲特看重后的股票,在价格合理的范围内买入,然后长期持有,他没有刻意去遵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式:必须等到价格足够低时才买入,也不再按照盈利50%以后卖出的策略。

比如,在《穷查理宝典》一书的附录中,记录了他投资的华盛顿邮报业绩,从1973年花了0.11亿美元买入,到2008年时,该收益达到了14亿美元。以及他投资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等。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巴菲特按照以上投资策略开始后,逐渐走上了长期持有竞争性优势的股票之路。什么叫竞争性优势呢?比如提到某样东西时,你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产品。如选择喝可乐时,你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可口可乐;吃汉堡时,你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肯德基等。

03

巴菲特看财务报表时,都会关注三大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的哪些因素呢?

以利润表为例,巴菲特会关注利润表中以下因素,并与其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1,毛利率(毛利润/总收入),查看公司10年内的毛利率是否有可持续性,尤其是毛利率大于40%的公司。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2,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越少越好,占毛利的比例维持在30%以下最好。
3,研发支出,巴菲特总是回避那些花巨资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因为巨资研发一旦失败,长期经营会受影响,持续性不强。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4,折旧费用:折旧费占毛利率的比例较低。
5,利息费用,其利息支付均小于其营业利润的15%。
6,税前利润,巴菲特常用税前利润与同类公司进行比较,并将其作为投资回报率的一个指标来使用。
巴菲特的选股之路

7,净利润,净利润是否能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占总收入的比例是否明显高于它们的竞争对手;净利率是否一直能保持在总收入的20%以上。
8,每股收益,寻找每股收益连续10年或者10年以上都表现出持续上涨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