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2018年8月25日星期六

  這部分內容來源於人教2011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該單元帶領小朋友們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其中三角形的特性一節的內容具體又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底和高、穩定性、三邊關係。在這些“特性”中:“概念和表示”是最基礎的,也是學習起來最自然的,三角形有3個頂點、3條邊、3個角,命名抓住了“3個頂點”,比如:三角形ABC(大寫字母表示點的名稱,小寫字母表示線的名稱,這是一種數學字母符號表示的約定俗成),概念則抓住了“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可見,最基本的性質都和數字“3”相關;“底和高”的學習除了理解概念,還要重視操作,二者不可偏頗,相互促進;“穩定性”的理解可簡單可深入,簡單來說:三角形木框區別於長方形木框“拉不動”三字,即可構成對“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最直觀的理解,深入地談則有:形狀的唯一性、形狀的不變性以及邊數大於3的多邊形“容易變形”的特點,是一塊在理解上“彈性”很大的內容;考慮到小學生學習、計算、應試的實際,綜合對比:“三邊關係”的學習難度最大,理解層次多,解答題型豐富,考試比重大,故而本文擇其談之。對於“穩定性”,似乎也有談談的必要,後續再看情況。

  教材關於三角形“三邊關係”的學習只提供了1頁內容2個例子,見下圖: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63頁

  從這些內容來看,三角形三邊關係的學習根本不需要“四次”思維轉折,只需“兩次”就夠了。但從學生面對的試題、配練實際出發,要求被“拔高”了。因此,本文的視角基於教材,統籌練習,面向小朋友們的學習實際。

  第一次思維轉折:理解公理,應用公理。

  此處所說的“公理”,即例3所要表達的內容,如下圖: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這條“公理”概括起來叫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何謂“公理”?即公認的道理。即是公認,便是勿需證明的基本的正確事實,這些“公理”往往構成了一門學科的出發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初中所學的《幾何》其實完整點應當叫做《歐幾里得幾何》:“歐幾里得幾何指按照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的《幾何原本》構造的幾何學。歐幾里得幾何有時單指平面上的幾何,即平面幾何。三維空間的歐幾里得幾何通常叫做立體幾何。高維的情形請參看歐幾里得空間。”這是“百度百科”關於“歐氏幾何”的簡介,我借用一下。歐幾里得幾何有個主要的特點是:基於5條公理和定義,演繹出了諸多的定理和推論,構成了一套嚴密的“演繹系統”。這5條公理是:

  “

  1.過相異兩點,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線(直線公理);

  2.線段(有限直線)可以任意地延長;

  3.以任一點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可作一圓(圓公理);

  4.凡是直角都相等(角公理);

  5.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側兩內角和小於兩個直角,則兩直線作延長時在此側會相交。

  上述前三條公理是尺規作圖公理,用來定直線與圓。第四條公理比較不一樣,它好像是一個未證明的定理。事實上,它宣稱著:直角的不變性或空間的齊性。它規範了直角,為第五公理鋪路。第五公理又叫做平行公理,因為它等價於:

  在一平面內,過直線外一點,可作且只可作一直線跟此直線平行。

  ”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歐幾里得和《幾何原本》

  您也許會奇怪,這5條公理並不包含“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也是我的疑惑。我想要表達的是:

  ①我偶然間發現的問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是公理嗎”,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問題。從我的學習經歷來看,我的幾何老師確定無疑地講給我們它是公理,網搜也可以得到大量“是公理”的答案。但是,也有不認為其是公理的,理由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是可以用“變分法”證明的。對此,我只能說:“水平有限,難以理解”。

  ②公理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出發點,往往決定了學科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後來的數學家,比如高斯等人,改變了第5公理,發展起了全新的、高深莫測的“非歐幾何”。這五大公理,原來是叫做5大公設的。即是假設,自然是可以改變的。但關於“公理”與“公設”的差別,細究起來,又是長篇累牘,只好作罷。

  ③對於解決問題的依據,尋根溯源,找出最初始的依據,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從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來看,自然也是以“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作為公理的。

  ……

  就讓我們逃開這些理論上的難題,轉而關注於“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本身意義,這才是小朋友們最應該直接面對的。

  我想這句話可以囉嗦一點去理解:“兩點之間,非線段比線段長”。有哪些“非線段”?譬如:折線、弧線、任意曲線。如下圖: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折線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半圓弧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任意曲線

  直觀來看,確實“線段最短”。“直來直去,省時省力”,呵呵。

  我們拿出“折了1次”的折線來對比: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1次折線

  顯然:紅色的“一次折線”比黑色的線段長。由於整個圖形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因而這個結論可以換個等價的說法: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於是,我們得出了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最初的結論。

  第二次思維轉折:理解“任意”,拓展結論。

  我們可以這樣約定俗成地表示一個三角形: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即三角形ABC,或△ABC,三個頂點為:A、B、C;三條邊為:線段AB或c、線段BC或a、線段AC或b;三個角為:角A或∠A、角B或∠B、角C或∠C。以小寫字母命名邊時,遵循了:∠A的對邊為a、∠B的對邊為b、∠C的對邊為c。

  上述“思維轉折一”事實上是以邊AB為出發點觀測,可得結論: BC+AC>AB,即:a+b>c。

  “任意”的意思是可遍歷或隨意選取三角形的任一邊為觀測出發點:

  以邊BC為出發點觀測,可得結論:AC+AB>BC,即:b+c>a;

  以邊AC為出發點觀測,可得結論:BC+AB>AC,即:a+c>b。

  於是,綜合得出結論: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或表達為:第三邊<兩邊和

  (重要程度★★★★)

  此時,教材上的內容似乎完成了,只需再學習一些解題的技巧,比如下面的題: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練習十五第7題

  以長3cm、4cm、5cm的小棒是否能拼成三角形為例說明:

  完整的判斷如下:

  由於:

  3+4>5成立

  3+5>4成立

  4+5>3成立

  所以:長3cm、4cm、5cm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

  但事實上可以簡化判斷過程如下:

  設任意給定三條線段為:a、b、c,且滿足:a≤b≤c(實為對三條線段從短到長排序),如果有:a+b>c成立,則線段a、b、c一定能圍成三角形。

  用“不太準確的人話”描述就是:

  只需檢驗:

  小邊+中邊>長邊,是否成立?

  即可。

  (重要程度★★★★)

  這使得驗證工作量“由3次降為1次”,對於解題,還是很實用的。比如:(5,6,11)不能圍成三角形,原因只是:5+6>11不成立。

  第三次思維轉折:變“和”為“差”,轉換角度。

  已知三角形ABC,三條邊為:a、b、c,我們已知的三邊關係有:

  a+b>c、a+c>b、b+c>a。

  如果我們學習了“不等式的性質”,比如:

  a+b>c

  兩邊同時減去b,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a+b-b>c-b

  得:a>c-b

  也即:c-b<a

  同理有:c-a<b 、b-c<a、b-a<c、a-b<c、a-c<b。

  可得結論: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

  或表達為:兩邊差<第三邊

  (重要程度★★★★)

  但是,可惜的是,小學生並沒有學習這些,我們需要轉換思路:

小學數學中三角形三邊關係學習的四次思維轉折

  如上圖,已知兩條線段a、c,且a<c,c-a=d,此時如果要選擇第三條線段b與線段a、c圍成三角形,則線段b至少要比d長,否則根本“夠不到”,因此有:

  b>d

  即:b>c-a

  或許,這是唯一可以讓小學生理解這個結論的辦法。

  第四次思維轉折:“和”“差”對照,完善結論。

  任意給定兩條線段:a、b。請注意,此時我們是“完全任性”的,這兩條線段的長度隨意。

  如果我們要接著給出第三條線段c,且a、b、c要能夠圍成三角形,則這個“第三邊”便不能再“完全任性”了,在一定範圍內,它才是自由的。即:第三邊不能太長,要小於已知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太短,要大於已知兩邊之差(自然選正值之差,或曰:絕對值大的差,小朋友對此忽略)。描述為:

  兩邊差<第三邊<兩邊和

  (重要程度★★★★★)

  例 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長為5cm、9cm,請問第三條邊的長度可能是哪些?(僅羅列整釐米結果)

  解:兩邊差<第三邊<兩邊和

     9-5<第三邊<9+5

       4<第三邊<14

  答:第三邊的整釐米長度可能是:5、6、7、8、9、10、11、12、13cm。

  如果考慮小數結果,則會發現,可能的三角形會有無窮多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