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五大关键点,你可能需要~


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五大关键点,你可能需要~


经过2018年夏季的高温,全国范围内的海参养殖损失惨重,尤其以大连损失最为严重,导致海参苗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大,苗种供不应求,高温过后育苗的养殖户,为了赶规格能赶上好价格,有一些就开始大量喂料,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在此将育苗室的管理做一个梳理,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朋友们提供参考。

1、水质的监控与调节

有条件的养殖场每天要定时检测各项水质的理化指标,比如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溶氧等,判断这些指标是否符合海参的正常生长要求,如有不符,马上查明原因,尽快解决,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换水或调池。而且应根据水质的好坏、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来决定是否换水或调池。水质好、浮游生物少时少排水,否则要多排多进,甚至是直接调池,从而维持池塘水环境的稳定。进入池子的海水一定不能含有油污、赤潮生物和大量的雨水,进水口要加200目的筛绢网。

2、生物种类、数量的调节与控制措施

有危害的水生动物是桡足类当中的猛水蚤、剑水蚤等,流行季节6-9月份。


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五大关键点,你可能需要~


危害主要是:

1)捕食3毫米以下的雅参;

2)咬伤大规格的参苗,继发感染引起化皮等细菌性疾病;

3)数量特多时有争饵、耗氧等负面影响。

防治:

1)在蓄水池的进水口加200目的筛绢网可有效截住水源中的成虫和卵。

2)在每个池子的进水口也加200目的筛绢网过滤。

3)必要时使用阿斯曼处理。

3、正确倒池

1)正常倒池子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早晨,所以在倒池前一个晚上需要减料或不喂料,因为海参吃的越饱,海参耐低氧的能力就越弱,且同时抗应激的能力就越低。倒池后苗受到应激,机体激素分泌增加,体内水分升高,生命重要的营养物质被消耗,内环境平衡失调,导致抗病力下降。倒池前一个晚上,可泼洒

“养水宝”“活力宝”“水黄金泼洒型”增加海参的抗应激能力。倒池后,再用1-3天,对减缓苗的应激提高摄食有非常好的帮助。倒池后可用“特碘”不仅可以杀掉有害细菌,对倒池过程中受伤海参的伤口有促进愈合的效果。

2)视老水水质情况,如果水质很好倒苗前尽可能先倒1/3-2/3的老水过去,以尽可能保证水质稳定(指水温、盐度、PH值、藻相、菌相等的稳定),从而减少对参苗的应激。如果水质不好要全部加注新水。

4、饵料的投喂

喂料不能急功近利,在确定投喂量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以海参体重的5%-8%的投喂量为参考标准,而海参在不同的水温,不同的生长阶段以及在同一阶段苗的自身体质活力不同,摄食的量都会有差别,可参照下面两个模式标准:


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五大关键点,你可能需要~


1)“以人工配合料为主海泥为辅”的模式,一般以投完料后3个小时左右水变清为宜。

2)“以海泥为主人工配合料为辅”的模式,一般以投完料后5个小时后水变清为宜。

3)在每次喂料之前,至少看到有三分之二的海参有

“出爬”现象为宜,因为海参吃饱后,有“回窝”的习惯。

4)对于刚附板一个月左右的雅参,一般参照波纹网片槽沟内残饵多少以及气石打出气泡在水面的多少(投喂海带浆和螺旋藻除外),而决定投料的多少。饵料的投喂只是一个参考,实际投喂量还要以实际情况而定。

5、容易发生的病害的主要症状及防控措施

随着海参育苗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的频率也在提高,特别冬末春初是病害爆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初期感染的病参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围口膜松驰,触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海参身体收缩、僵直,一般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丧失摄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胶体。对病参进行检查,发现病灶部位以细菌为主,另外还有霉菌和寄生虫。


海参养殖成功与否的五大关键点,你可能需要~


对于海参病的病害要以养为主,“以养代防”即注重从生理、生态、生产三方面进行管理,强调的是“养”,通过对内部、外部环境“养护”

,并把管理措施贯彻到日常生产中。生理方面注重内部营养的补充,养户肠道;生态方面注重养水、养底、水体营养;生产方面注重饲料的正确投喂、放养密度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为海参的健康、快速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