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78: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家庭的变迁

生于1978: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家庭的变迁

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在父亲的心里应该用“双喜临门”来准确形容。他一手抱着刚出生的女儿,一手颤抖着拆开了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知书。

母亲说,我的出生,是全家的幸运转折,高考的第二年,我们重回未名湖畔;1978,也真的是神奇的一年,几个月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了每个人一个新的起点。

1978-1988

父亲和母亲无法预知,”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新的词汇,会在未来四十年来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继续读他的圣贤书,母亲呢,继续纳她的鞋底,数着粮票熬稀饭。外婆给月子里的母亲杀了一只鸡,熬了一锅浓香的汤,其他人下饭的还是白菜豆腐和醋溜豆芽。

生于1978: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家庭的变迁

我的童年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北方小县城度过,1978到1988的这10年,我的记忆里塞满了美食,有谷场上烤得焦香的麦穗和知了,有广场上浓香扑鼻的牛肉丸子汤,也有过年才能看到的炸春卷和肉馅饺子,更有燕园食堂又软又糯、刚出炉热腾腾的开花馒头。母亲在县城最好的小学教语文,那琅琅的读书声里催着我一天天长大,1岁多,我开始口齿不清地背古诗“处处蚊子咬”。父亲毕业后留在北大工作了几年,暑假里,我总是缠着他教我用英文数数和问好,在校园里,见到外国留学生,就勇敢地迎上去打招呼。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成了全家的“开心果”。

那是风起云涌的10年,是改革开放悄悄改变我们的10年。

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这传统的三大件似乎不再时髦了。舅舅结婚时,没过门的舅妈非改要新三大件——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收藏粮票的爱好果断改成了集邮。每年暑假,我们不再去北京了,改成了回上海祖母家,去时,要带上20斤北方大米挤火车,回家时,行李袋换成了从南京路淘来的的确良衬衫和真丝连衣裙。

父亲回到省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出国出差时,带回来一件特别的方盒子,我查了两天英汉字典,发现了它有个学名叫“微波炉”。

我呢,和所有的同学一样,迷上了新爱好武侠电视剧,从《霍元甲》到《射雕英雄传》,每晚不见不散。

1988年,小姨考入了电视大学,分享当年的高考作文,同学们千篇一律地写下了这样的开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

我们都在变,被时间改变,更被时代改变。

1988-1998

变化加剧了,有的人无所适从,有的人却如鱼得水。

母亲开始每晚跟我抢电视机,为了一部万人空巷的新剧《渴望》。小姨带我去她同学家看起了录像,《一剪梅》、《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港剧不仅男帅女靓,连歌曲都好听到爆啊。

生于1978: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家庭的变迁

同桌悄悄跟我说,你怎么还只听单田芳呢?然后塞给我一盒磁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虎队、郑智化、孟庭苇、伊能静、王菲……

小姨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她看完,我接着翻阅,三毛、琼瑶、岑凯伦、汪国真……

父亲那几年生以上来往的朋友几乎都是南方的,暑假里总带我去深圳喝早茶、吃西餐,还鼓励小姨到深圳打工,让我想起了《情满珠江》和《外来妹》。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我入手了人生中第一部台式电脑。那一年的春晚,那英和王菲的《1998》让我热泪盈眶,原来,一个更好的年代来临了。

1998-2008

我从省城来到了北京。

北京,有我美好的大学时光,有我毕业后从零开始的打拼,那时候最得意的行为就是能在绕三环的300路公交车上找到一个座位,最失落的是采访对象一次又一次把我拒之门外。

那时候北京是我们心目中的骄傲——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2000年奥运会申请失败,熬到那一刻等来的失望。当然,我同样记得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那年非典,被隔离好久的毕业生们没有忘记击掌明志,欢声鼎沸。

生于1978: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家庭的变迁

2000年,一种叫做“千年虫”的恐慌蔓延在如日中天的互联网行业,那一年学校门口的飞宇网吧人满为患,有一些种子在慢慢发芽。

2003年,和同学们一样,我因为一念之差拒绝了敞开大门的腾讯和百度,选择了一家国企,只为一个庸俗到底的原因——“北京户口”。

2007年我毅然离开了传统媒体行业,投身互联网。此前,我已经在榕树下、新浪博客等网络门户上写了几年的专栏。当时被转载最多的一篇是写父亲母亲在联众上玩拖拉机的,《老爸老妈和高科技》。

1999年参加工作的师兄师姐赶上了分房的末班车,而我们只能自力更生,刚毕业的我们看着楼盘,心底就一个字:“贵!”可是,当年果断买房的同学们,提起这事儿,恐怕做梦都会笑。

因为,从2008年到2018年,还没来得及定居北京的,几乎没有机会了。

房价和户口,如两道分水岭,把后来者牢牢拦在门外。

呼啸而来的高铁,把北上广深和二三线城市连接在一起,过年回家不再担心票的问题了,学子们也纷纷开始在“留京”和“回乡”之间纠结徘徊。

生于1978: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家庭的变迁

十几年前采访北大陈刚老师时提到的“第五媒体”不再是大胆设想,预言成真,“带着体温的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还改变了各个产业。

2018……

生活在继续。即将来临的人工智能,会在下一个十年间,如何重塑这千变万化的世界呢?

四十年,我生命的全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个瞬间。生逢其时,每个人都该感谢时代分享的红利,若无东风,我们怎么可能是今天的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