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重和包容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有尊重和包容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有尊重和包容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尊重与包容

家不是旅馆——仅满足吃住简单的生活目标,而是人生内容和结果的重要来源,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

作为家庭的负责人或者家长,要学会包容和珍惜。更重要的是,要有家庭的愿景,要以和谐与生机为目标,使智慧和情感不断互相匹配。

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情感内敛而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在相处时有智慧,并懂得互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说谁属于谁。如果夫妻俩都觉得对方属于自己,这就可能存在潜在的危机。我们应当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去自我完善。

当我们对人生的智慧进行思考、沉淀,或者对过去的生活进行总结的时候,可能会提出一个愿景:以生机和和谐作为家庭的一种氛围;以子女的成就以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所缘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把家庭当作一个道场去修行,懂得相互尊重与包容。有了这个目标,每天的思考就会更丰富,对家庭的预案也会更多。只有经过365天不同背景的考验,我们才有可能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善用其心。

当家庭有了内在的精神追求,我们才能在社会上健康地做事、做人,整个社会才可能健康,整个时代才可能和谐,并具有生机。如果社会也具有这种和谐与生机,公共的文明规则会促进我们思考家庭的定位。


孝顺与否重在发心

随着我们的长大,不管修行不修行,都很难在父母身边。如果我们修行,父母还可以分享到我们的一份功德。现在的人都很忙,我自己因为出家了,也深有感触,我也很忙,可是再忙,我们出家人还是自由的。随时想照顾父母,我们还可以做到,而社会上多数人很难做到。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心。通过修行,愿真切了,就会想到办法孝敬父母。

在社会上,我们会很明确地知道,父母年老以后,实际上需要照顾的是精神生活。而平常社会中定义的孝,只是对父母身体及物质方面的满足,很少有人能够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父母晚年的生活大概有二三十年,真正在卧床不起的时候,无论我们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守在他们身边,但是平常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所以要知道孝顺与否关键在于发心。


有尊重和包容的家就是最好的家


长养孩子的善根

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个经历。长这么大,我的母亲从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我很反对父母对小孩大声大语或者体罚,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不合适的。传统家庭教育信奉“棍棒出孝子”,可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父母一定要养护孩子的慈悲心。自己有烦恼,家里有纠纷,都要避开孩子。

对于教育,我们经验还是不够的。但是通过了解古人的教育方式,再对比现今在教育中发生的事,看到小孩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真的让人很痛心。

家庭教育和传统教育都不应该求结果。对那么小的孩子求结果,这是父母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达成的愿望。这并非小孩子想要的,大人们不要太过执着。

在宇宙生命共同体的因缘之下,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一场学习。我们应当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对我们宝贵的人生和家庭付出一份责任与智慧。这也是一种修行。

中国古代重视的是孩子的思想教育,并不太限制他们的行为。让孩子们的童年过得自在、完整,这就尽到了家长大部分的责任。影响每个人生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父母会在孩子小时候为他们种下一些善根,在孩子有了人生历练以后,这些善根将对他们的正知正见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最忌讳在孩子小时候给他形式上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不科学。

南怀瑾先生办的太湖大学堂教育孩子多读些儒家经典。对于佛家经典,推荐背《心经》这些比较简单的经文,太深的并不适用。

儒家的教育方式与生活比较贴近,很多都是在教我们做人的规范,是一种由粗到细的渐进方式。对细节部分的领悟是孩子长大之后的事,我们谁都帮不上忙,所以首先还是先帮孩子打好根基,慢慢来。我们学佛的人要多注意观察,让小孩的心自由而不失去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