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賦能,讓氣象服務更懂你

如果你是敏感體質,手機會在換季時自動推送空氣漂浮物提醒;雨雪天氣中,快遞小哥剛接到訂單,送餐沿途降水預報、溼滑路段提示也隨之而來;旅遊達人還未飛往下一站,就收到了目的地的景觀預報……如此“懂你”的天氣預報,遙遠嗎?近日出臺的《智慧氣象服務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簡稱《行動計劃》)表明,這一切近在眼前。

《行動計劃》提出願景,到2023年,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中得到充分應用,初步實現氣象服務產品製作從體力勞動向智能生產轉變、服務模式從單向推送向雙向互動轉變、服務體系從低散重複向集約化轉變,初步形成智能感知、精準泛在、情景互動、普惠共享的新型智慧氣象服務發展生態。

放眼未來,氣象服務如何更“智慧”,又將帶給人們哪些“獲得感”?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從智能到智慧,氣象服務新業態呼之欲出

作為受眾面最廣、社會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氣象服務已融入人們生活。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精細化氣象服務業務,基本實現任意時間、任意位置、智能推送的氣象服務,氣象服務信息公眾覆蓋面超過90%,公眾滿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

細數身邊不難發現,天氣預報越來越貼心——社區的“智慧小屋”可將預報信息送到家門;滑雪等戶外運動愛好者,可獲取積雪深度等豐富天氣指數;騎上共享單車,從APP裡就能輕鬆獲知沿途天氣情況。以人為本,氣象服務的步伐日益加快。

面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氣象服務的挑戰顯而易見。“從目前來看,傳統的氣象服務難以完全滿足越來越精細化、個性化的需求;氣象信息多是單向推送,尚難適應互動智能的服務需求。”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巡視員李明媚稱。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深度融入生活。”李明媚舉例稱,支付寶“年度賬單”能透露出用戶自身未意識到的行為習慣,資訊類APP可根據個人興趣精確推送新聞等等。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推進以及智能觀測、智能預報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氣象服務領域潛力巨大,智慧氣象服務新業態呼之欲出,亟待實現從智能到智慧的轉型升級。

從“手動點單”到“智慧感知”,精準服務隨時隨地隨需而變

聚焦智慧氣象服務可惠及的領域,《行動計劃》提出,要發展以“智慧感知”為特徵的公眾氣象服務、基於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

在“無感停車”“智能收費”並不鮮見的今天,公眾氣象服務如何做到“智慧感知”?目前的氣象服務多需要用戶主動獲取、手動“點菜下單”,“智慧感知”服務則省去這一步驟——當人們進入不同場景,合胃口的“菜品”就自動呈現於眼前。

“我們將充分挖掘大數據潛力為不同用戶‘畫像’,某個人在何時最需要何種天氣信息?氣象服務系統可主動感知,實現按需生產、智能製作、精準推送。”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鄭江平表示,將通過採集用戶特徵、行為習慣等數據,構建行為分析模型,動態分析其需求。而這些用戶最終獲取精準信息之前的準備步驟,皆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進行。

“以用戶為中心”,這一理念同樣貫穿在《行動計劃》對行業氣象服務的規劃中。針對交通、物流等重點行業,氣象部門將對接行業大數據,圍繞不同行業對服務產品、渠道、方式、應用場景等需求,建立以決策、調度、指揮為一體的服務平臺。

《行動計劃》也對發展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作出部署,將完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臺,實現氣象災害快速分析、實時跟蹤、產品高效製作、信息靶向發佈等。

既開放又協同,構建眾智眾創的服務發展生態

建立智慧氣象服務“雲”平臺,發展用戶行為分析與感知技術,構建行業氣象服務技術指標體系……細數《行動計劃》中的重點任務,“技術”是重中之重。“未來的智慧氣象服務體系應該以技術為核心。”上海市氣象局副局長馮磊對此十分認同。

為此,《行動計劃》將“形成智慧氣象服務基本支撐能力”列為首要行動目標。氣象部門將依託信息化建設,推進氣象服務系統的“雲”化改造,搭建智慧氣象服務引擎和開放式架構的平臺環境,在全國形成“雲+端”的氣象服務格局。

“智慧氣象服務觸角要延伸到更深廣的層次,離不開多元力量合作與創新。”李明媚表示。事實上,近年來氣象部門著力打造氣象服務眾創平臺、舉辦氣象服務創新大賽,培育的一批創新服務產品、模式已廣泛應用,惠及百姓。

今後,面向社會、開放協作的氣象服務集智創新機制將進一步深化。氣象部門將建設氣象科技成果評價與轉化平臺,引入市場機制,與企業、高校共同開展服務成果轉化等工作;聯合組建氣象服務創新聯盟,進行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國省、事企氣象服務業務分工也將被進一步理順,在與社會力量的充分合作下,最終形成開放協同的氣象服務發展新生態,為持續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提供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