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詮釋擔當——記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張開青

用行动诠释担当——记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张开青

用行动诠释担当——记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张开青

2018年是張開青到古浪縣的第二個年頭。2016年8月,他從省紀委機關被選派到古浪縣黃羊川鎮周家莊村掛職;2017年8月,調整到黑松驛鎮黑松驛村掛職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從省會蘭州來到古浪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深度貧困鎮,張開青深知肩頭的這份責任有多重。

用行动诠释担当——记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张开青

張開青(右)在察看高原夏菜病蟲害情況

地處烏鞘嶺北山腳下、古浪峽南口的黑松驛鎮,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驛站之一。這裡山大溝深 ,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就業難。“我從小在山裡長大,深知貧窮有多可怕,想要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們不僅要讓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更得讓百姓的精神富起來。”張開青說。

張開青到黑松驛鎮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全村的貧困戶。他帶領駐村幫扶隊工作人員,一家一戶摸情況、搞調研,摸清困難群眾實際困難、發展瓶頸和制約短板,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按照到戶精準的要求,認真分析致貧原因,詳細制定幫扶措施。

為破解產業結構單一的發展瓶頸,夯實產業基礎,發展富民產業,張開青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調查走訪,在充分了解村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黑松驛村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為脫貧攻堅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他組織幹部群眾先後到永昌、天祝考察高原夏菜、藜麥種植情況,對全村1900畝土地進行整理,按照“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動員群眾將土地入股至集體合作社,通過與農業企業合作,種植高原夏菜、優質馬鈴薯、中藥材、藜麥、花卉等。“省紀委的幫扶工作隊來到我家,瞭解我家情況,幫我制定脫貧計劃,我的9畝地交給了合作社,每畝地能收入360元,工作隊還幫我們村的合作社搞了個養殖場,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我們在高標準農田打工,也有了不錯的收入,日子越來越好。”黑松驛村村民王炳全高興地告訴筆者。

黑松驛村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群眾生活質量不高,為了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張開青積極謀劃爭取黑松驛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24個,總投資約1.17億元,高標準農田、供水工程、農田水渠、電網改造、村路建設、衛生院、養老院等14個項目已完工,汙水處理、中學校園改造提升等10個項目正在抓緊建設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顯著提升,提起張開青,每個人都豎起大拇指。

基層黨組織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層核心領導力量,為加強“兩委”班子建設,讓“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堡壘作用,張開青先後主持修訂了黨務村務公開等制度,並將班子年度工作計劃、承諾事項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帶頭落實主題黨日製度,突出黨章黨規和系列講話的學做改促,不斷提升村班子和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為推進鄉風文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張開青主持制定了《黑松驛村建文明家庭、做文明村民活動實施方案》,宣傳表彰“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樹立文明標杆,推進扶貧、扶志和扶智。通過開設“黑松驛村百姓大講堂”,開會集中講、入戶進組講、微信時時講,持續不斷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黑松驛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已發生了很大轉變,許多群眾改掉了“爭五保、爭低保、爭貧困”陋習,樹立起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貧困現狀的信心,今年有14戶貧困戶主動提出了脫貧申請。村民王培黨是村裡的特困戶,今年10月他主動提出了脫貧申請,他說:“在張書記的幫助下,我兒子學了廚師,開了餐館,現在我們家已經有了穩定收入,‘貧困戶’的帽子該摘了。現在政策這麼好,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張開青牢記使命,紮根基層,蹲下身子搞幫扶,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領黑松驛村幹部群眾改窮業、斬窮根、摘窮帽,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擔當精神,贏得了幹部群眾的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