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管仲的臨終遺言,蘇洵表示不能接受:這豈不是“晚節不保”?

相信許多讀者和小玉仙君一樣,最初瞭解管仲這個人是在初中的作文素材裡,他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早已成了經典的作文素材,史稱“管鮑之交”。

管仲,原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齊國人,諸子百家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輔佐齊桓公稱霸於諸侯,興國安邦,被譽為“華夏第一相”。

看了管仲的臨終遺言,蘇洵表示不能接受:這豈不是“晚節不保”?

管仲年輕的時候和鮑叔牙做生意,常常欺負他,後來在戰場上打仗,看見兵敗後就臨陣脫逃。然而當別人問鮑叔牙管仲的為人時,鮑叔牙卻大加讚賞,認為管仲有出將入相之才。至於那兩件備受詬病的事情,鮑叔牙解釋道:“管仲家有老母,不能輕易犧牲生命。”然而這件事情並不是“管鮑之交”的關鍵,最重要的還是在管仲輔佐公子糾失敗被囚後,鮑叔牙能夠大公無私,舉薦管仲於公子小白,自己讓出相位,這也是使得小白成為五霸之首齊桓公的明智選擇。

看了管仲的臨終遺言,蘇洵表示不能接受:這豈不是“晚節不保”?

太史公《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仲有個後世宰相皆借鑑學習的本領,是“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也就是善於抓住不確定因素裡的變數,使自己從不利的地位處於有利的地位。

管仲一生嘔心瀝血,使得齊國國富民強。最後臨終之時,齊桓公前去慰問,談話之間問管仲不幸管仲百年之後,誰可以做代替他宰相?管仲只是回了一句“知臣莫如君”。於是齊桓公問自己的親信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可不可以,管仲評價到:“一個烹飪了自己的兒子,一個自宮,一個背離自己的父母,通過這三種不近人情的方式來取悅您,一定是奸臣賊子,您一定要遠離他們。”說完之後,管仲便撒手人寰。

剛開始齊桓公記得管仲的話,把他們逐出宮廷,後來過了幾年又召回來,果然三人狼狽為奸,殘害忠良,篡權國家。齊桓公死後被他們封死宮門,不讓人靠近收屍,最後屍蟲都從窗戶裡爬出來了。(傳說最後還是侍女晏蛾兒為齊桓公收的屍。)

看了管仲的臨終遺言,蘇洵表示不能接受:這豈不是“晚節不保”?

後人讀到這篇歷史,總會感嘆管仲是一代賢相,料事如神。可一個人卻不能接受,覺得管仲這是不負責任。這個人是誰呢?原來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的老爹。

看了管仲的臨終遺言,蘇洵表示不能接受:這豈不是“晚節不保”?

蘇洵專門寫了一篇《管仲論》,認為最終齊國大亂不起於易牙,豎刁,開方三人,而起於管仲,因為管仲作為一代賢相,為齊國極其負責,卻不能在臨死前推舉一個能當宰相的人,只是淡淡的說不能接近那三個不近人情的人。理論上,只要管仲能推舉一個賢人,就像蕭何推舉曹參一樣,那三個人肯定迫於此人的威嚴而不敢作亂。

蘇洵認為管仲為齊國付了一輩子責任,卻在死的時候不舉薦賢人,是不負責的行為,可謂“晚節不保”。

看了管仲的臨終遺言,蘇洵表示不能接受:這豈不是“晚節不保”?

後來明朝馮夢龍寫《東周列國志》時參考了蘇洵這一看法,把管仲的臨終遺言稍作修改,說不是管仲不舉薦,只是再沒有能擔此大任的人了。

喜歡逸聞野史,奇聞趣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我是小玉仙君,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