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管仲的临终遗言,苏洵表示不能接受:这岂不是“晚节不保”?

相信许多读者和小玉仙君一样,最初了解管仲这个人是在初中的作文素材里,他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早已成了经典的作文素材,史称“管鲍之交”。

管仲,原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人,诸子百家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兴国安邦,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看了管仲的临终遗言,苏洵表示不能接受:这岂不是“晚节不保”?

管仲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做生意,常常欺负他,后来在战场上打仗,看见兵败后就临阵脱逃。然而当别人问鲍叔牙管仲的为人时,鲍叔牙却大加赞赏,认为管仲有出将入相之才。至于那两件备受诟病的事情,鲍叔牙解释道:“管仲家有老母,不能轻易牺牲生命。”然而这件事情并不是“管鲍之交”的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在管仲辅佐公子纠失败被囚后,鲍叔牙能够大公无私,举荐管仲于公子小白,自己让出相位,这也是使得小白成为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明智选择。

看了管仲的临终遗言,苏洵表示不能接受:这岂不是“晚节不保”?

太史公《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管仲有个后世宰相皆借鉴学习的本领,是“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也就是善于抓住不确定因素里的变数,使自己从不利的地位处于有利的地位。

管仲一生呕心沥血,使得齐国国富民强。最后临终之时,齐桓公前去慰问,谈话之间问管仲不幸管仲百年之后,谁可以做代替他宰相?管仲只是回了一句“知臣莫如君”。于是齐桓公问自己的亲信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可不可以,管仲评价到:“一个烹饪了自己的儿子,一个自宫,一个背离自己的父母,通过这三种不近人情的方式来取悦您,一定是奸臣贼子,您一定要远离他们。”说完之后,管仲便撒手人寰。

刚开始齐桓公记得管仲的话,把他们逐出宫廷,后来过了几年又召回来,果然三人狼狈为奸,残害忠良,篡权国家。齐桓公死后被他们封死宫门,不让人靠近收尸,最后尸虫都从窗户里爬出来了。(传说最后还是侍女晏蛾儿为齐桓公收的尸。)

看了管仲的临终遗言,苏洵表示不能接受:这岂不是“晚节不保”?

后人读到这篇历史,总会感叹管仲是一代贤相,料事如神。可一个人却不能接受,觉得管仲这是不负责任。这个人是谁呢?原来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的老爹。

看了管仲的临终遗言,苏洵表示不能接受:这岂不是“晚节不保”?

苏洵专门写了一篇《管仲论》,认为最终齐国大乱不起于易牙,竖刁,开方三人,而起于管仲,因为管仲作为一代贤相,为齐国极其负责,却不能在临死前推举一个能当宰相的人,只是淡淡的说不能接近那三个不近人情的人。理论上,只要管仲能推举一个贤人,就像萧何推举曹参一样,那三个人肯定迫于此人的威严而不敢作乱。

苏洵认为管仲为齐国付了一辈子责任,却在死的时候不举荐贤人,是不负责的行为,可谓“晚节不保”。

看了管仲的临终遗言,苏洵表示不能接受:这岂不是“晚节不保”?

后来明朝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时参考了苏洵这一看法,把管仲的临终遗言稍作修改,说不是管仲不举荐,只是再没有能担此大任的人了。

喜欢逸闻野史,奇闻趣事的朋友欢迎关注,我是小玉仙君,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