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本文為東西電影研究組根據外媒報道和此前研究梳理。

關鍵詞:好萊塢|獅門影業|Mini-major|飢餓的遊戲

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撰文

EW AR|金晶 Jocelyn Jin

作為擁有“暮光之城”和“飢餓遊戲”兩大賣座IP的好萊塢第七大廠牌,獅門影業(Lionsgate MotionPicture Group)度過了艱難的2018年——北美全年票房僅3.88億美元,這是獅門影業自2011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母公司股價下半年跌幅超過40%,唯有其OTT業務Starz仍保持著增長。

近日,獅門影業又宣佈裁員25人,被解僱的員工大多來自公司的電影營銷和發行部門。獅門影業總裁Joe Drake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表示,此次裁員是為了將大部分電影集團業務部門集中到聖莫尼卡辦事處,並計劃將公司的國內和國際營銷部門重組為一個全球營銷集團。(相關鏈接:好萊塢六大“後進生”獅門規模反擊戰:靠的不是電影,而是電視+OTT)

隨著好萊塢工作室之間兼併整合的開始,市值不斷下滑的獅門影業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收購目標。各方對其歸屬也產生了種種猜想,外媒猜測的可能收購方包括Verizon、亞馬遜,Netflix等。近期又有分析人士稱,蘋果應該考慮收購一家像獅門影業這樣的公司來充實其內容資產。

早期的獅門影業依靠低成本B級片盈利,“飢餓遊戲”時期的獅門開始向高預算市場靠攏,近兩年,在高預算市場折戟的獅門影業則是主攻中等預算市場。而“後韋恩斯坦時代”下,中等預算影片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頭部的“五大”玩家開始通過兼併整合擴張市場份額,以A24、Neon等為代表的年輕玩家開闢超低預算戰場,雙重壓力之下,中等預算影片的市場空間已經非常狹窄。更不用說好萊塢工作室之外,還有流媒體平臺的侵蝕。所以,獅門影業的這一策略收益甚微。

為了拯救不斷走下坡路的電影集團業務,獅門公司回聘了過去的高管Joe Drake,現在的獅門影業正在Joe Drake的帶領下進行一系列策略調整。而據悉,對於現在在中國市場原有的片單合作到期後,也有新的計劃。

我們整理了獅門影業過去的策略變化,並展望了以獅門為代表的Mini-major的出路。目前從海外市場的反饋來看,業內對於獅門影業2019年的表現普遍持看好態度,但就長期表現而言,獅門或許還需要一個更具說服力的增長策略。


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❶獅門影業——好萊塢第七大廠牌的沉浮

在過去好萊塢“六大”的勢力之下,有那麼一批頗具實力但規模較小且相對獨立的工作室,這些公司被稱為Mini-major。獅門影業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是北美地區收入第七高的電影廠牌。

獅門影業的前身是加拿大電影公司CinépixFilm Properties(CFP),公司主要發行英語和法語電影。1997年,Cinépix被獅門影業的母公司獅門娛樂公司(Lions Gate EntertainmentCorporation)收購,並於第二年更名為獅門影視公司(Lions Gate Films)。

成立早期,獅門影業通過製作B級片積蓄起了一定的知名度。2000年上映的《美國精神病人》是其真正意義上票房大賣的影片。此後,獅門影業還推出過著名的《電鋸驚魂》系列和《華氏9/11》等賣座影片。這些作品的成本都不高,但是有著不錯的回報率。

2012年,獅門影業一舉收購了“暮光之城”系列的幕後公司頂峰娛樂。同年在《飢餓遊戲》的推動下,成為“六大”之外首家票房突破10億的工作室。

2012-2013年間,其市場份額超過二十世紀福克斯和派拉蒙,位列北美工作室第五位。


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飢餓遊戲”系列的巨大商業成功,帶動起了“反烏托邦”電影的狂潮。獅門影業也乘熱打鐵,在2014年推出了風格類似的“分歧者”系列,試圖進一步延展科幻青春題材的商業價值。

不過,想要複製“飢餓遊戲”的成功談何容易。因為“分歧者”乏力的票房表現,大結局《分歧者4:上升之勢》(Ascendant)遲遲未拍,獅門影業原本有意將其降格為電視電影上架Starz平臺,並借勢推出衍生劇集的算盤也就此作罷。

分析師Gary Bourgeault認為,通過收購頂峰娛樂,獅門影業試圖從一個相對低預算的市場邁入一個回報更豐厚的領域。雖然在頭三年時間裡,獅門影業的票房節節攀升,但公司近些年來的業績表現證明,這個決策存在一定問題。

過去,獅門以發行大量低成本電影盈利,即使偶有失敗,損失也可以忽略不計,對公司的整體業績影響不大。而一旦進入高預算領域,對於這樣中小規模的公司來說,風險超出了其承受範圍。即便它可以像過去一樣製作出許多低成本可盈利的電影或電視劇,也難以彌補頭部影片失敗所造成的損失。

2018年,獅門影業在北美電影公司市場份額排行中仍位列第七,但不可迴避的是其過去一年裡慘淡的票房表現。北美全年票房僅3.88億美元,這是獅門影業自2011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

2018年,獅門影業(Lionsgate) 頭部作品《羅賓漢》(RobinHood)虧損嚴重,1億美元的預算僅獲得了8224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被購買的《盲點》獲得了一些評論界的好評,但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收穫。由米拉·庫妮斯、凱特·麥克金農主演的喜劇《我的間諜前男友》(the Spy Who dump Me)以及科幻電影《同族》(Kin)的表現不達預期。

片單上最搶眼的是兩部預算一般、由女性主演的影片:保羅·菲格(Paul Feig)的驚悚片《一個小忙》(ASimple Favor),在美國國內獲得了5350萬美元的票房;安娜·法里斯(Anna Faris)翻拍的《落水姻緣》(Overboard),在潘泰萊電影公司(Pantelionfilms)旗下上映,票房僅為5030萬美元。

❷中等預算市場的萎縮與轉移

過去十年裡,頭部市場被各類大片所佔據,底部則活躍著以Blumhouse、A24等公司出品的一系列微預算電影。而在微預算和大預算之間的中間地帶,被侵蝕到幾乎只剩下那些指向性明確的“衝奧片”。大銀幕之外,Netfilx、Amazon prime等流媒體服務商在便捷度、價格、獨家內容上的優勢,更是進一步衝擊了中等預算市場。

對於中等預算(medium-sized)電影的定義,其實沒有一個精準的劃分範圍。一般認為其涵蓋了製作成本在1000萬美元到8000萬美元之間電影。不過,生產和營銷成本並不是劃分的唯一因素,與電影的類型也高度相關。中等預算市場尤以劇情片、喜劇片、犯罪片等類型見多。

在獨立電影盛行的9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好萊塢大片的利潤會流向中小成本影片。當時像《洛城機密》《驚天爆》《盡善盡美》和《謀殺綠腳趾》這樣的電影市場反響良好,收益甚至能與高預算的“007”系列和“侏羅紀公園”系列抗衡。

在經歷了一場大規模衰退和家庭視頻市場的鉅變之後,這種情形發生了改變。除非有成為系列片的潛力或獲得獎項的前景,否則中等預算電影現在所能帶來的回報非常有限,即便是有豪華卡司陣容作保也難以突圍。

回看前幾年票房最高的20部電影,已經很難看到中等預算影片的身影,這一事實也佐證了上述觀點。從我們先前整理的2019年好萊塢工作室片單中也可以看到,製作電影將繼續盤踞在食物鏈的頂端,中等預算影片的生存空間依舊狹窄。(相關鏈接:東西年刊|好萊塢2019: 超級英雄IP“加時賽”混戰,五大時代更需多元主義救場)

不可否認的是,中等預算影片依舊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只是相比較其他類型,用戶對其的觀影需求不再那麼迫切。當中等預算影片受挫於院線市場表現時,新的參與者開始參與進來,即以亞馬遜和Netflix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這幾年熱門的《愛樂之城》《海邊的曼徹斯特》等中等預算影片背後都有這些流媒體的身影。


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流媒體平臺投資影片的邏輯與一般電影公司不同,他們並不依賴票房收入,而是以吸引用戶訂閱,收取訂閱費用或廣告費用為主要變現方式。

近些年,流媒體平臺在原創內容上的投入持續提升,製作水準已無限逼近傳統院線電影,同時還吸引了一批主流創作者的加入。比如,馬丁·斯科塞斯2016年的《沉默》雖然票房慘敗,他的下一步新片《愛爾蘭人》即選擇與Netflix合作。

Mini-Major的未來

不得不承認,Mini-major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過去兩年,僅剩不多的Mini-major們又遭遇一波大震盪:韋恩斯坦公司和Global Road接連倒下;2013年年中還擁有5%的市場份額,成為僅次於獅門影業和韋恩斯坦公司的第三大Mini-Major的Relativity Media,自2015年以來第三次申請破產。

也有少數搭乘資本快車,藉機進入中國市場的,如安培林娛樂和STX娛樂。不過從STX娛樂港股IPO難的問題即可看出,隨著中國對外投資政策的收緊,這一通道已基本關閉。而想要復刻安培林娛樂的路徑更是不可能,畢竟斯皮爾伯格只有一個。

作為少數倖存者的獅門影業,站在了抉擇的路口。

找一棵棲身的“大樹”——這是過去多數Mini-major的選擇,比如,FilmDistrict 於2014 年併入環球子公司焦點影業;New Line Cinema於1994年被特納廣播收購,後於2008年與華納兄弟合併。

隨著迪士尼宣佈收購福克斯、AT&T宣佈收購時代華納,內容資產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多方認為,好萊塢的進一步整合已不可避免,而像獅門這樣市值較低又有近17000部作品的豐厚內容庫的公司,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整合目標。


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據Deadline的一篇報道稱,電信巨頭Verizon曾表示過對獅門的興趣。去年9月,有投資者在彭博社(Bloomberg)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了亞馬遜收購的可能性。而今年1月,又有分析者稱,如果蘋果希望轉型為服務型公司,或許應該考慮收購一家像獅門、A24或索尼影業這樣的公司來充實自己的內容資產。

不過,這些猜測均沒有被官方回應。

成立於1997年的獅門公司,除了電影部門外,還擁有獅門電視(Television segment)和獅門媒體(MediaNetworks segment)等部門。在公司股票瘋狂下跌、電影部門表現乏力的情況下,獅門2016年斥資44億美元拿下的OTT業務Starz繼續保持著增長。

在上一個報告期內(2018年11月),Starz表現出色,累計增加了130萬用戶,總用戶數達到2510萬,總收入為3.77億美元,同比增長5%,是近十年來最佳的收入增長表現。

獅門公司的CEO Jon Feltheimer稱,隨著Starz在全球推出,獅門相信它可以幫助帶來電影和電視部門的“顯著增量利潤”。

實際上,為了拯救電影部門的業績,獅門公司也早已展開了積極的“自救”,包括與CBS建立合作,並於2017年底開始調整其管理層,回聘了已離任的高管Joe Drake。

Joe Drake在 2007-2012年之間曾擔任獅門的聯合首席運營官和影業集團總裁。任職期間,Drake 主要負責公司的影視製作、發行、營銷、收購和國際戲劇業務,並主導了“飢餓遊戲”和“終結者”系列電影的開發。

離職後的Joe Drake和合夥人Nathan Kahane共同創辦了Good Universe。在這期間,Good Universe與PointGrey Pictures公司合作了一系列票房不錯的影片,包括《鄰居》《昨夜》《災難藝術家》等。2017年10月, Joe Drake回到獅門影業擔任聯合總裁,Good Universe成為獅門影業的子公司。

Drake去年11月在與投資者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在對市場有了真正清晰的瞭解之後,我們一直在對組織和內容策略進行非常重大的變革。”他還補充說,獅門影業已經對兩部頭部影片的發行日期進行了調整,希望有助於其票房表現。

有分析機構認為,獅門影業曾試圖在中等預算市場突圍,效果並不理想。不過,這些策略其實是前任高管團隊帶領下的成果。隨著新高管策略的實施,2019年獅門會有一些更高預算的電影,可能會對其業務有所幫助。2018年獅門影業的表現已經觸底,很難想象他們2019年的表現會比前一年更差。


獅門影業2018年票房大滑坡:電影變革背後,Mini-Major向何方?

獅門2019年的片單有一些亮點,比如由大衛·哈伯(David Harbour)主演的《地獄男爵》(Hellboy)翻拍版、泰勒·佩裡(Tyler Perry)的最後一部《黑瘋婆子的萬聖節》、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主演的第五部《第一滴血》、由道格·裡曼(Doug Liman)執導,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和黛西·雷德利(Daisy Ridley)主演的反烏托邦科幻電影《混沌漫步》(ChaosWalking),以及羅蘭·艾默裡奇執導(RolandEmmerich)的二戰史詩片《中途島》(Midway)等。

基努·裡維斯(Keanu Reeves)主演的第三部《疾速追殺》系列(JohnWick)也將於2019年上映,獅門還為Starz策劃了“疾速追殺”系列的衍生劇《大陸酒店》。此外,由索尼《蜘蛛俠》三部曲導演山姆·雷米(SamRaimi)執導的《弒君者傳奇》(TheKingkiller Chronicle)正在籌劃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