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簡述幾個主要觀點

◆基於國際國內形勢的預判,2019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預計2019年經濟增速會在6.4%左右,下行壓力主要體現在上半年。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2018年資管新規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標誌新的資管體系的形成,這意味著牌照紅利讓位於主動管理能力,不同類型的資管機構被拉到同一個起跑線上,資管市場將迎來結構性變局。

◆預計2019年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年收益將總體呈現下降態勢,月度均值大概率會跌破8%,但不會降至7%以下。

◆儘管2018年信託產品的風險爆發數量遠遠高於往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信託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在下降,而是特殊的經濟環境和金融監管導致的短期現象,與其他資管產品和私募基金相比,信託的風險係數依然是最小的。

  ◆2019年投資者在選擇基礎產業類信託項目時,不僅要關注收益和抵押擔保等一般要素,更要了解當地的經濟健康狀況和發展後勁;同時要規避一些頻繁與多家金融機構融資的地區或平臺,對一些借新還舊的項目也要謹慎,避免做接盤俠。

◆房地產開發的高利潤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企業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意味著房地產信託的投資收益已趨於合理水平,所以,靠投資房地產信託來獲取更高收益已經成為歷史。

◆2019年工商企業類信託風險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值得注意的是,由於2018年工商企業類風險項目得到了充分的釋放,2019年新增的風險項目有可能減少,更多可能要聚焦到出險項目的風險處置上來。

◆投資者在選擇信託產品的時候,除了關注項目本身的風險防範措施和這家發行機構的風險記錄外,還要對這家公司的綜合實力及背景也要有一定的瞭解。

一、2019年經濟形勢金融市場展望

1、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了非常清晰務實的研判,並定調明年經濟政策。

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縱觀整個報告的內容,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直面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迴避問題

可以看到,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描述要比以往更加直白,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不避諱。“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樣的表態,說明我國經濟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問題也相當突出,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而當前經濟指標回落、消費疲軟、工業生產刷新全年新低、投資低位徘徊、外貿數據大幅回落的現實,能使得我們保持清醒頭腦,對未來增強憂患意識,這也有利於在制定2019年的工作計劃時更加有針對性,是做好政策應對,穩定信心的第一步。

  (二)強調防範經濟風險和“六穩”

基於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理性分析,在定調2019年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即穩中求進)就順理成章了。

但如何穩?顯然,“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和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是關鍵。只有做到了這“六穩”,才可能提振市場信心,保證2019年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從而實現全面各項目標任務,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三)貨幣政策有亮點,但更大亮點在財政政策

與2018年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相比,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取消了“中性”表述,取而代之的是“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貨幣政策。結合當前TMLF定向降息,以及降準、支持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融資等情況來看,貨幣政策寬鬆的態勢是明顯的,但不會出現以往大水漫灌的情況。

我們認為,在貨幣政策邊際效應遞減的背景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這對於穩經濟的作用更大、更有效,更值得期待。當然,隨之而來的財政赤字率可能會上升到3%左右。

另外,大規模的減稅降費,不僅是市場長久以來的呼聲,也是中央決策層最近以來一直強調的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大方向,預計2019年在這方面會有大的動作。

2、2019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預判

國外

從全球經濟走勢來看,在經歷了2016-2017年全球經濟同步復甦的階段之後,2018 年全球經濟又從同步復甦進入到一個週期分化的階段,2018年唯有美國一枝獨秀,歐洲和日本表現平淡,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一個衰退早週期的階段,美國是在一個繁榮的後周期階段。

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復甦動力減弱,增速出現放緩跡象,給世界經濟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面對多種變數,主要國際經濟組織紛紛下調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3.7%,比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2018年北美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動能已經明顯不足,需求出現回落,未來新的需求增長點寥寥無幾。

美聯儲去年12月發佈的預測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3%,明顯低於2018年。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丘斯表示,金融市場環境趨緊和經濟刺激措施效果衰退,將成為美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驅動因素。

歐洲央行則預計2019年歐元區經濟增速為1.7%,較此前預測值下調了0.1個百分點。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明確表示,由於地緣政治因素、保護主義威脅、新興市場脆弱性和金融市場波動相關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正在轉向下行。

2018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經貿摩擦驟然增多,政策風險重新上行,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被削弱,成為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分析普遍認為,經貿摩擦一旦升級,將對2019年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

國內

2019年,中國經濟能否在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當下仍然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受到投資者普遍關注。深化多領域改革,推動高水平開放——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為2019年的中國經濟把向定調。

從這次會議的內容和精神來看,高層特別緻力於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的“安全係數”和“信心指數”,就是要向市場傳遞了明確信號,增強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基於國際國內形勢的預判,2019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宏觀政策已定調,著眼於穩定總需求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將更加積極和靈活,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等複雜國際問題也將理性溫和且更具彈性。

如果上述政策措施能夠順利落實,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有望從二季度就開始逐步企穩回升,實現平穩增長。

綜合各種因素及國內外權威機構和專家的分析,我們預計2019年經濟增速會在6.4%左右,下行壓力主要體現在上半年。隨著宏觀政策效果顯現,下半年經濟運行將趨好轉,全年經濟增速會出現前降後穩的形態。

3、2019年國內金融市場預測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涉及不少關於2019年金融政策目標的表述。從中可以看出,中央對2019年的金融工作高度重視,已經不再侷限於對貨幣政策目標的制定,而是對金融風險防範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傾注更多關注和期望。

本次會議對金融體制改革目標的制定可謂非常具體,涉及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銀行迴歸本源,完善金融基礎設施、資本市場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等多方面。可以預見,2019年金融領域將迎來更多體制機制變革的“大事件”。下面就幾個主要方面做一個初步分析和預測。

(一)貨幣政策結構性特徵明顯。

2019年的貨幣政策仍舊穩健,並更加靈活,但不會“大放水”,否則資金可能又流到房地產等領域。

同時,貨幣的傳導機制將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貨幣政策工具將會更精準、有效,近期央行創設TMLF定向降息,下調的也是定向利率,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

(二)利率下降的空間不大,降準的次數2-3次。

儘管美聯儲有可能減少2019年的降息次數,但中美利差已經非常接近,降息將對人民幣匯率將產生較大壓力,同時,也不利於銀行信貸的積極性。

不過降準還存在一定的空間,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在國際上比較仍然處於較高水平。但要讓降準發揮應有的效果,還是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而定向貨幣政策就是疏通傳導機制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人民幣匯率。這裡主要討論對美元的匯率。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提及人民幣匯率,說明當前情況下我國的匯率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化,也說明匯率改革目前還不是最緊迫的任務,只要保持穩定就可以了。

因此,我們認為,2019年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儘管波動可能會更大,但人民幣對美元突破7的可能性不大,因為“7”一個很重要點位,如果跌破了關鍵點位,穩定匯率付出的代價或將更大,也不利於目前國內外條件下,我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四)社融和M2。

預計2019年的社融和M2增速會有所上升,原因有兩個:

第一,之前的強力金融結構性去槓桿已基本結束,進入調整階段。金融去槓桿有兩個特徵,減少通道業務和表外融資表內化,通道業務現在已經減得差不多,沒有多少空間;而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陸續成立。年前央行行長易綱也提到,雖然影子銀行風險較高,但是規範的影子銀行也是我國金融市場的一個必要補充。

第二,由於2018年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導致M2已經連續一段時間背離傳統的“GDP+CPI+2個百分點”了,2019年這種狀況將不會繼續存在,M2增速上升應在情理當中,預計全年增幅將在10%左右。

(五)資本市場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而當前金融體系結構亟待優化的領域就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顯然,這就需要重點發展資本市場。

這次會議也對2019年如何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作了詳細表述,包括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將直接和間接融資比重、資本市場中長期和短期資金結構作為金融體系的突出結構問題加以解決等等。

我們預計2019年的資本市場改革和開放舉措將會在上半年陸續出臺,不僅是科創版的推出,A股市場也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2019年信託資管市場預測

1、資管市場迎來結構性變局

2018年資管新規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標誌新的資管體系的形成,並明確了未來資管市場的發展方向,這意味著牌照紅利讓位於主動管理能力,不同類型的資管機構被拉到同一個起跑線上,資管市場將迎來結構性變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託公司憑藉制度優勢和先發優勢有望在資管市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信託公司開展非標業務具有較強的先發優勢和人才優勢,2018年7月發佈的資管細則對非標業務監管有所放寬,非標業務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信託公司主營業務的重要部分。

此外,信託公司憑藉其特有的制度優勢和機制優勢,迴歸本源,仍然可以進行更多的產品創新和業務合作。

由於理財子公司在標的投資管理方面經驗不足,其資金在投資非標資產時,仍然需要委託信託等第三方進行投資和管理,銀信業務合作仍有發展空間。

(二)銀行理財子公司將重塑資管行業競爭格局

與其它資管機構相比,銀行理財子公司擁有母行的銷售渠道,在獲客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而與原本的銀行資管部門相比,通過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既可以充分享受到理財、銷售門檻降低和投資靈活性提高等政策紅利,還可以拓寬業務領域,完成資管業務全牌照的滲透,成為未來資管市場的主導力量,但在短期內還是難以根本改變目前理財市場的格局。

(三)證券類資管機構分化愈加明顯

在資管新規及證監會的強力監管環境下,證券類資管業務紛紛減少或推出通道業務及非標業務。

由於發展戰略面臨大的調整,證券類資管子公司需要回歸本源,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增加主動管理型業務的開拓力度,但由於先天因素資管子公司的轉型難度較大。

不能轉型成功的券商資管機構和基金子公司或將逐步失去市場競爭力,面臨業務大幅收縮甚至出現生存危機,而具備業務創新能力及主動管理能力的頭部機構有望進一步發展壯大。

(四)政策助推私募行業規範健康發展

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重視發展資本市場的政策影響,私募行業或將迎來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

目前科創板的細則尚未出臺,但監管層已經在加緊政策的制定和出臺。

IPO是私募股權退出的第一大途徑,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對於私募股權機構完善資金退出渠道,加快收益兌現節奏意義重大,同時也會吸引更多資金進入。

同時,主板市場也迎來改革紅利,隨著更多外部資金和長線資金的湧入,證券二級市場將出現重大的投資機會,這無疑對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來說也是一個發展的良機。

2、2019或將成為信託業轉型關鍵年

信託行業經歷了十年的擴張期,已經成為廣義資管中僅次於銀行理財的第二大子行業,然而資管新規的落地將改變信託業原有的發展模式,信託業正在經歷十年來最為關鍵一次的轉變。

2019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第二年,信託業轉型將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資產規模萎縮、經營業績下降等諸多挑戰,如何突破原有業務結構,找到新的增長點和盈利模式,在未來理財管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2019年或將成為信託業轉型中的關鍵年。

  (一)信託業轉型已迫在眉睫

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信託資管業務存在多層嵌套、期限錯配、不合規的通道業務、產品分級比例不合規、產品淨值化改造等諸多問題,這些涉及產品層面的問題解決難度較大,很多公司還未實施改進。然而,這些任務必須要在2020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前完成,這意味著留給信託公司的時間不多了。

(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危中有機

一方面,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環境下,市場動盪及外需走弱可能比預期大,具有更大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我國仍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原有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而新興產業沒有成長起來,而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和問題依舊需要深化改革開放來化解,這其中,有風險,也有機遇。

隨著資管行業規範化、養老保障制度化、消費金融化、資本市場國際化、投資者教育進一步深化,信託行業已邁入新的轉型深化發展階段,呈現出許多新的跡象和趨勢。信託公司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擁抱新變化、搶佔新機遇、謀求新發展。

  (三)信託資產規模持續下降,業務模式亟待升級

2018年受到資管新規以及強監管、去通道等因素影響,信託資產規模出現近十年來首次下降,從2017年底的26.25萬億元下降到2018年三季度的23.14萬億元。

另一大方面,從61家信託公司在銀行間市場披露了未經審計的2018年財務數據來看,61家公司共實現淨利潤為558.27億元,同比下降6.56%。

信託行業發展迎來真正的拐點,信託公司以通道業務為主的業務模式和以收管理費為主的經營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信託業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創新業務模式和經營模式,否則,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信託業有可能在未來的理財市場中被逐步地邊緣化,甚至被替代。

3、集合信託市場挑戰與機遇並存

2019年是信託業轉型的關鍵之年,監管收緊仍是信託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資管新規過渡期時間只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信託公司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

一方面是在存量資產上,在過渡期內完成大量的合規整改工作,任務艱鉅;另一方面新業務的開展同樣是阻礙重重。

短時期內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完成專業人員、風控機制以及信息披露機制等系列問題的存在較大難度。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從存量信託資產來看,一是存量項目違約可能性增加,違約風險依然不減。

2019年的違約形勢依舊嚴峻,非標資金池類業務流動性風險累積,傳統融資類業務的信用風險存在爆發的可能。

二是存量項目轉型艱難,資金承接是大問題。現階段信託業仍保有大量的諸如非標資金池業務,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其流動性風險逐步積聚,資金承接完成平穩過渡將是一項重大考驗。

從新增業務來看,集合信託或將面臨資產荒與資金荒的雙重壓力。從資產端來看,優質資產難尋。

2019年預期經濟下行趨勢不變,企業整體的營收能力下滑,優質資產規模或將繼續縮減;

而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市場資金供給充裕,機構資金對優質項目的爭奪將更加激烈。

從資金端來看,資金募集也面臨困難。資管新規的出臺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異軍突起限制了理財資金對接信託產品。

另一方面,受體制和機制的約束目前絕大多數信託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銷售服務體系,而銀行和第三方理財平臺的代銷受監管限制,產品銷售已經成為目前多數信託公司的突出短板。

從產品創新來看,儘管前期信託公司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嘗試,但都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不是市場空間有限,就是發展條件尚不成熟,導致目前集合信託市場還是主要依靠傳統業務維繫客戶,無法滿足當前和未來高淨值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這其中最根本的還是缺乏產品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發團隊。

這也是目前信託業與銀行、證券、基金等行業相比最大的軟肋,不解決這個問題,信託公司未來在理財市場競爭中難以取勝,而誰先意識到這個問題,肯長期投入鉅額的研發費用,誰就有機會脫穎而出,笑到最後。

  4、信託產品預期收益將穩中有降

預計2019年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年收益將總體呈現下降態勢,月度均值大概率會跌破8%,但不會降至7%以下。理由如下:

(一)為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穩中有進總體目標和“六穩”方針,2019年貨幣政策整體將較為寬鬆,流動性偏緊的狀態將大大緩解,資金成本將不可避免地下移,這個態勢使得信託融資的成本失去了上升的基礎。

預計2019年M2的增速將突破10%,相較2018年上升2個百分點左右,而融資成本則會降低1個百分點左右。因此,我們認為2019年集合信託產品的預期年收益率平均下降0.5至1個百分點。

(二)監管層除了放鬆貨幣,對於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高度重視,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更加精準、定向。

近期以來,監管部門已經提出一系列措施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意願和能力,結合當前TMLF定向降息,此前央行出臺支持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融資等情況來看,2019年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將更加完善,企業的融資環境將大大改善,信託融資成本自然也會隨之下調。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重視發展直接融資市場也為社會總體融資成本的下降提供了更多空間。

自2018年7月國常會定調“促投資、穩增長”以來,當年全國財政赤字率目標下調至2.6%,同時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務的新增計劃提高到13500億元。

根據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這將大大緩解地方政府基礎建設的融資需求。

另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發展直接融資,並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作為2019年金融工作的重點,特別是加快推出科創版,這對於緩解創新企業融資需求具有更重要意義。

以上這些政策和計劃的實施,對於降低企業整體融資成本具有積極的作用。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四)儘管2019年的金融市場政策和環境更加寬鬆和改善,但並不能很快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當前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矛盾,信託作為影子銀行,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和空間,依然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依然是一些企業不可或缺的融資渠道。

從這點來說,信託的融資成本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不會快速下降,更不會消失。因此,信託投資收益也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的改善而出現大幅下降。

5、信託理財將繼續成為高淨值人士的投資首選

從配置資產的種類來看,目前我國高淨值人群的投資型資產主要集中在信託、資管、銀行理財、基金、股票以及房地產等領域。

從目前我國的股票市場來看,由於A股的散戶特徵及市場環境,除非是職業股民,作為一般投資者,直接投資股市的風險遠遠大於收益,是絕大多數高淨值人士應該回避的市場。

房地產投資方面,在連續十幾年高速繁榮之後,房地產市場已經趨於飽和,要繼續投資已經過了最佳時期,而且在當前“住房不炒”調控原則下,投資的風險已經高於收益。

從與信託類似的理財產品來看,資管產品在經歷了監管層一輪整治之後,已經基本退出非標類產品的競爭;

而銀行理財產品儘管是信託最有力的競爭者,但由於投資受限而收益低,目前還難以和信託產品抗衡;

私募基金由於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魚龍混雜,特別是在監管環境還不是特別完善的條件下,私募基金的投資風險遠遠高於公墓基金和資管產品,更不用說信託了。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信託產品從其誕生起,就因其高收益和低風險得到高淨值人士的追捧,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發展轉入中高速發展軌道,特別時資管新規的要求下,信託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作為具有金融百貨之稱的信託業,憑藉其積累的發展經驗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依然可以在理財市場中佔得一席之地,成為投資者的重要資產配置品種。

總體來看,儘管2018年信託產品的風險爆發數量遠遠高於往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信託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在下降,而是特殊的經濟環境和金融監管導致的短期現象,與其他資管產品和私募基金相比,信託的風險係數依然是最小的。

這也是為什麼信託產品一直成為高淨值人群的主要選擇,而且會繼續保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三、2019年信託投資策略

1、基礎產業類信託應關注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結合去年政信類信託項目違約情況分析可知,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來源於兩個層面:

一是信託公司,二是地方融資平臺。

來源於信託公司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信託項目事前風險把控能力和信託項目過程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如對交易對手財務及債務信息瞭解不充分,不能準確評估交易對手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能準確評估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與政府融資能力的匹配等。

而來源於地方融資平臺(交易對手)自身的風險因素則有:平臺企業發生變故、惡意欺瞞、經營管理不善等。

關注地方經濟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投資者判斷基礎產業信託風險的首要依據。

其次,還要看當地基礎建設(信託)融資佔當地財政收入佔比情況,如若佔比過高,則需結合當地經濟結構、產業佈局、人口流動等因素綜合考慮,以防出現經濟波動導致政府融資平臺資金流動性不足,項目延期甚至難以兌付的情況出現。

第三則要看當地政府財政收入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如何,如若依賴程度較大,需謹防由於房地產過熱增長所帶來的泡沫經濟危機,從而引發財政收入不平衡,影響投資於基礎建設資金的正常運行,從而出現項目風險事件的發生等。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從基礎產業信託的收益走勢來看,2018年下半年開始,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宏觀政策有所調整,國家開始加大基礎建設的支持力度。

由於貨幣政策依然從緊,基礎產業信託的融資成本逐步抬升,並超過房地產信託成為收益最高的產品品種。

但隨著2019年貨幣政策的鬆動,加上對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的支持,基礎產業信託的融資成本有望下降,但部分熱點區域,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債務風險依然較大,信託融資成本也恐難下落,這類地區的投資風險不可忽視。

總的來看,2019年投資者在選擇基礎產業類信託項目時,不能僅僅關注收益和抵押擔保等一般要素,更應該瞭解當地的經濟健康狀況和發展後勁,特別是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以及債務情況;

同時要規避一些頻繁與多家金融機構融資的地區或平臺,而對一些借新還舊的項目也要重點關注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避免成為別人的接盤俠。

2、房地產類信託須規避三四線城市開發項目

2018年的房地產信託融資市場可謂春風得意,在央行貨幣從緊政策和各地房地產市場的嚴厲調控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融資渠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信託融資成為眾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救命稻草,房地產信託也成為2018年信託市場的主力軍。

而從風險爆發情況來看,2018年房地產項目出險率較低,表明出房地產信託的投資風險係數也是相對較低的。

事實上,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房地產信託已經成為部分投資者較為青睞的投資產品之一,甚至出現了一些專買房地產信託產品的投資者。

但隨著我國大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趨於飽和以及一直上漲的房價,房地產信託的市場風險也在逐步提升,投資者在選擇房地產信託產品時,既要關注項目本身的風險,也要關注房地產開發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前景。

縱觀中國最近幾年的房地產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房地產市場呈現出逐層下降的趨勢,從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帶動三四線城市非理性跟漲,2018年以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雖然密集出臺,不同城市分化明顯,不少三四線城市樓市、土地市場出現雙升溫苗頭,已經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在此情形下,樓市調控更加從緊從嚴、精準出擊,並增強了預期引導,加強秩序整頓,謹防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成為新的風險聚集地。因此,三四線房地產開發已經受到更嚴格的管控,有鑑於此,投資者應規避這些地區的房地產信託融資項目。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從2015年的三季度開始,房地產信託的平均收益就已經和基礎產業類信託及工商企業類信託的平均收益基本一致了,甚至在2018年下半年被基礎產業類信託超越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房地產開發的高利潤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企業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意味著房地產信託的投資收益已趨於合理水平,所以,靠投資房地產信託來獲取更高收益已經成為歷史。

3、2019年工商企業類信託新增的風險項目有可能減少

自去年監管層開始強力金融去槓桿以來,民營企業融資開始受衝擊較大,尤其是部分高槓杆企業。企業出於擴張需要,負債率普遍過高,當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出現較大波動時,企業流動資金容易出現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2018年工商企業類風險項目得到了充分的釋放,2019年新增的風險項目有可能減少,更多可能要聚焦到出險項目的風險處置上來。

相信在新的金融政策環境下,信託公司會全力以赴應對和處置好各個風險項目。

4、信託公司風險記錄和風險處置能力應成為投資首要考量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自2014年4季度末開始,信託業風險項目和規模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規模為2159.73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64.32%,較2018年二季度末環比增長12.9%;全行業不良率水平為0.93%,較2017年末的0.5%增加了0.43個百分點。

從圖中可以看處,最近幾年,信託風險項目逐步攀升,2018年則呈加速上升態勢,預計2019年這個趨勢也難以改變。面對不斷攀升的風險,投資者更需要擦亮眼睛,謹慎選擇。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巴菲特有句股票投資名言:只有當大潮退去的時候,你才能知道誰在“裸泳”。這句話同樣適合信託投資。

在經濟高速發展前十幾年時間裡,信託業發展也順風順水,一路高歌猛進,看不出誰好誰壞,加上隱性剛性兌付,投資信託似乎是包賺不賠的事。

但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帶來了資產質量下降風險,信託項目出現實質性違約的事件不斷爆發,已經引起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在這些爆出風險的項目中,除了融資方和項目自身的因素外,信託公司的因素也逐步浮出水面。

一些信託公司的產品雖然收益不高,但少有風險事件發生,而一些公司的產品收益看似很高,可爆發風險的頻率也明顯偏高。

對於投資者來說,也需要從中汲取教訓。顯然,“風險和收益成正比”這句投資界真理在信託領域同樣適合,只是原來因為趕上經濟高速發展和剛性兌付而被投資者所忽略,未來在這兩個主要因素逐步消失的情況下,收益和銷售返傭不再是投資者選擇的首要因素,而發行機構的風險記錄是否優良才是需要首先考量的。

但只要投資就會有風險,即使安全係數更高的產品也不例外。所以,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要了解信託公司的風險處置能力,以使自己購買的產品萬一踩雷後不至於損失慘重,甚至有可能夠化險為夷。

一般而言,綜合實力雄厚、股東背景更強的信託公司面對風險的處置能力明顯高於實力弱、背景一般的信託公司。

因此,投資者在選擇信託產品的時候,除了關注項目本身的風險防範措施和這家發行機構的風險記錄外,還要對這家公司的綜合實力及背景也要有一定的瞭解。

  5、銀行理財產品將是信託產品的有力競爭者和替代首選

在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由於其投資受限和收益較低,難以和信託產品抗衡,主要投資群體是普通的中產階層和部分風險偏好較低、流動性要求較高的高淨值人士。

隨著2018年末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落地,這一格局有望被打破。理財子公司被賦予資管“超級牌照”,原來銀行理財主要做固收類的投資,現在成了信託+公募基金的牌照,線上+線下的渠道,加上母公司的背景資源(渠道、客戶、項目等),未來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線將大大拓寬,投資受限、收益低的劣勢也將得到較大改觀。

對於高淨值人群而言,原來銀行理財產品只是一個固定收益類投資的次要選擇,未來有可能成為重要的配置品種,這無疑對信託產品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你也投,我也投,信託理財很搶手!


儘管從長遠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會對信託理財形成較大沖擊,但從短期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會對現有理財市場格局產生大的影響。

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是依據信託法律關係設立的,但與信託公司的業務牌照還是有較大差別,兩者在業務本質、投資範圍、自有資金運用範圍等方面具有明顯區別。

信託產品仍舊有其獨特的制度機制優勢,尤其是在非標資產投資方面,目前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投資標的,因此,只要信託公司依託自身優勢,開發具有信託制度功能的產品,增強主動管理能力,就可以將這些優勢保持下去。

當然,由於信託產品的流動性、安全性和高門檻,使得信託理財在這些方面與銀行理財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風險偏好較低的、流動性要求較高或手頭資金不足100萬的高淨值人群,銀行理財產品依然是一個主要的替代選擇。

四、2019年信託理財寄語

2018年信託理財經歷了產品風險的首次集中爆發,一些投資者受到財富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這未必是一件壞事。至少有兩點可以總結和思考:

一是牢固樹立信託理財的風險意識

雖然過去也強調這一點,但在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下,投資者並沒有把風險放在首位,而是更看重產品的收益和銷售返傭,很顯然這種無風險的投資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到新常態下,信託理財風險明顯升高,無風險套利已走到了盡頭。

資管新規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信託理財迴歸本源,實現“買者盡責、買者自負”,其真正含義就是作為發行機構(受託人)只要盡到自己的受託責任,其他的投資風險就應全部由投資者(委託人)來承擔,從而打破“剛性兌付”。

二是未來信託理財靠譜嗎?該如何選擇?

儘管2018年信託理財遭遇了行業整體業務下滑和風險事件增多的不利局面,但相較於其他同類行業(如資管、私募等領域),信託投資的安全性相對還是要高出很多,這與信託理財的長期積累和較為完善的制度法規是分不開的。

總體來看,信託理財從2002年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十六個春秋,遠遠長於私募和資管的發展歷程,同時,信託業的相關配套政策和業務規則已基本成型,信託機構開展信託業務更加規範和專業,這就保證了信託理財的風險管理是相對成熟和安全的。

這也是為什麼信託理財並沒有因為2018年的風險頻發而受到冷落,反而越來越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

信託理財風險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打破剛兌環境下,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和選擇?

除了本文前述的一些投資策略外,投資者還應該認識到信託理財是一個需要較高金融專業和相關行業知識的投資行為,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投資者,在選擇信託產品前,需要多瞭解一些信託理財知識和市場信息,多諮詢一些獨立且專業理財機構作為投資參考,不貪圖零點幾的收益和誘人的銷售返傭,堅決規避一些風險頻發的行業、地區和項目,對發行機構的實力和歷史,特別是風險記錄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才能最大限度地規避或降低可能的投資風險。

總體來看,2019年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一年。祝願投資者在新的一年當中投資順利,收穫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