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P2P就敢叫“頭部平臺”?恐怕只有這幾家(名單)

一場雷潮過後,如果要問誰是其中最大受益者,恐怕就只有頭部平臺了。

行業風險釋放,讓投友們充分認識到,那些在雷潮中穩如狗的頭部平臺,有多重要。有數據顯示,投資人的錢大量、集中湧入頭部平臺避險,所以這些平臺在6-8月的數據表現不降反升,成為強者恆強的最好註解。

投資人意識到了頭部的穩健性,平臺也意識到了頭部的吸引力。於是很多平臺開始給自己貼上頭部的標籤,也不管自己身價體量到底是多少。這就害苦了投資人,本來選擇平臺就是項技術活,好不容易確定了投頭部的策略,卻在魚龍混雜中,再次入坑。

是個P2P就敢叫“頭部平臺”?恐怕只有這幾家(名單)

說到底,人人點頭稱讚的“頭部”,到底是哪些平臺?

頭部平臺,其實是一個一傳十十傳百的叫法,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通常,大家對它有個模糊的認知:第三方評級前20,背景強大,規模大。

但小編想說,用這三個標準篩選出來的平臺,有些不是真頭部!

評級這件事,不用多解釋,投之家這個事件出現後,評級的權威性已經完全幻滅。當然參考性還是有,但肯定就不是完全的客觀公正。

背景這件事,也不斷挑戰過投資人的神經。再牛逼的乾爹,甩起鍋來都是砸死一片。

至於規模大,也不足以說明問題。舉個極端案例,當年的e租寶,夠不夠大?

小編的心目中,對頭部平臺的評判,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標準:它所從事的P2P業務是否具有代表性。換句話說,要有自己的特徵和殺手鐧。

什麼叫代表性?比如,最早成立的P2P平臺拍拍貸,它的代表特徵就是最早開啟了線上點對點借貸關係。

陸金所、宜人貸、人人貸算是同一類,從資產端來講,它們開啟了無抵押信用借貸的先河,提供了排除在持牌金融體系外的另一種借款通道,平安普惠、人人友信、宜信普惠三家,已經是同業裡規模團隊最大的公司。

積木盒子是做企業貸起家的, 但它的特色是,聯合了第三方融資性擔保公司來操盤,當然現在已經轉型。

它們屬於同一類,就是國家隊,和很多平臺鼓吹的國資系不同,這幾個平臺是真實的國有資本放在網貸裡玩。

還有一類平臺,大家都公認它們算頭部,但小編保留態度,就是那種燒錢燒起來的平臺,更多的是靠宣傳效應來積攢人氣,而不是業務本身。行情不好,不想給誰添麻煩,就不提具體名字了。

回頭來分析一下我所認可的這些頭部,有一些特徵:

是個P2P就敢叫“頭部平臺”?恐怕只有這幾家(名單)

1、在某一個領域從事比較早,有先發優勢,起家早擴張得也快。

2、正是因為平臺成立時間早,能夠一直活下來,就慢慢積累了越來越大的規模。從成交量、借貸餘額、投資人數量等等方面,都遙遙領先。

3、必須堅持合規化經營,不然一次次政策發下來,這樣整改那樣整改,不死也得少層皮了。

4、有穩定的持續增長,用戶增加+撮合服務費的增加,這倆直接影響了平臺盈利,才能形成大而不倒。

5、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前面我說的重要標準,平臺有沒有自己擅長的一個領域,把它做深做透,再逐步輻射到全國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