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无为而治,无以人为,以自然之道而为

在西汉初期,统治阶级运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国富民强的盛世一【文景之治】,用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了道家思想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的优越性。我从这段历史里领悟了一些道理,希望和读者们交流一下看法。

「文景之治」,无为而治,无以人为,以自然之道而为

首先,我有必要先阐述我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道家思想成为系统的哲学思想起源于黄帝,并由集大成者老子发扬光大,正式在中华文化中确立道学的学术地位。黄帝的思想主要由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和《黄帝内经》构成。三易解析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黄帝内经》解析人的本质。老子的思想主要由《道德经》构成,大体以人为本,讲述人的自我修为以及解析自然本质以为人用。道家思想即是以黄帝和老子的思想的结合,学术上通常简称黄老思想。

西汉初年的统治阶级以黄帝的思想为治国的理论基础,以老子的思想为施政的具体方针,两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形成一门具有扎实基础的哲学理论【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推及到治国方针上,大到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小到黎民百姓的道德情操,都按照自然的运行法则进行。西汉初期的统治阶级希望模仿造物主(道家思想认为控制宇宙万物的力量无相无形,不可名,乃强为之名称作“道”,本文为叙述形象称作“造物主”)治理宇宙万物的原理去治理国家。在时间概念上,宇宙万物无始无终;在空间概念上,宇宙万物纷繁复杂。为何它们可以和谐有序的存在,造物主运用的原理无疑是统治阶级想要借鉴的,这个原理高深莫测,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

统治阶级与造物主,人与宇宙万物,都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认识到这种关系,运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就有了理论支持。众所周知,西汉初期的治国理念是来源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指统治阶级对国家的治理不与干预,而是指不要“人为”。由于国家处在建国初期,国民的思想混乱,而人的思想总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着,这就导致了每个统治阶级的人拥有着不同的思想作为管理理念,用混乱的思想去管理国家(人为),失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人类在控制着宇宙万物的力量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崇拜而去模仿这种自然力量,不以人的意志,而是以自然界显而易见的运行规律去治理国家,这就是【无为而治】。以自然之道治国就是无为,无为乃是指无以人为

西汉初期,国家处在历经战乱之后,百废待兴,历史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消耗殆尽,仿佛是烈火焚烧之后的大地,只剩下焦土和枯槁。但是烈火烧不了埋入地下的根和种子。空气,水,阳光,土壤依然还在,春雨过后,大地又会恢复生机。造物主给了大地合适的阳光,合适的空气,合适的雨水,剩下的就留给了时间。【文景之治】的原理正是如此,统治阶级给民众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减轻苛捐杂税与徭役,减少由人的意志去干预国家的治理,休养生息,民众无后顾之忧,全力的投入生产与制造,国家便如同焚烧后的大地一样开始充满生机。

同时期还存在着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这些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但是都不适合西汉初期的国家形势。儒家思想太多繁文缛节,耗费社会财富,注重人治,善于社会管理,不善于社会生产制造,不适合西汉初期百废待兴的局面。墨家思想要求人需要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规矩又制定的太过严格,虽然是擅长于社会生产与制造的实用主义思想,但是却不利于需要潜规则的政治管理,大多数人(当然包括统治阶级的人)是达不到墨家的思想境界的。法家以法治国,太过强调人为,忽略道德的作用,没有照顾到民众精神方面的需要,民众是人,不是牛羊一样的牲口,具有复杂的思想,只用法去束缚复杂的思想是做不到的,民众表面上可以顺从,暗面里却已经心生怨恨,法必须服众才能赢得民心,而在西汉初期,权利刚刚完成转换,统治阶级还无法掌握法的尺度。再者秦朝的严刑峻法已经在民间怨声载道,容易招来民众的抵抗,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也不适用。

纵观历史,道家思想总是在中国动乱时期兴盛,繁荣时期悄然隐身。如同水一般,有缓有急,有动有静,顺势而为。道家思想的人可出世也可入世,所以在西汉初期,道家思想的人(例如“汉初三杰”)愿意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治理国家,换一个角度看,道家思想的人并不是服务于统治人的统治阶级,而是服务于统治宇宙万物的造物者。道家思想不仅适用于西汉初期,也适用于所有经历战乱而重生的国家,我们人类只不过是自然里渺小的一环,却试图违背自然法则来获取人类的发展,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呼?(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读者指教。好在我不是俞洪敏,只要不触及法律,我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嘻嘻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