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

這是楊絳先生撰寫《我們仨》的初衷,這本書承載了他們一家平平淡淡卻溫馨有愛的點點滴滴。

記得第一次看《我們仨》是在大二的一節課上,我頭低著,將頭髮散下,遮擋住早已淚目的雙眼,不敢發出一點點哽咽聲,沉浸在楊絳先生筆下的溫馨與憂傷中。

時隔2年多,剛畢業的我,在邁入社會轉變身份之際,迷茫於自己的道路選擇。每天機械般地工作生活,讓我不禁問自己:“往後的每一天,就如此平淡地消磨嗎?”

這樣的困惑與糾結,在我最近重溫《我們仨》時迎刃而解:看似平淡的生活都蘊藏著不平凡的人生。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有人可能會質問道:楊絳先生是中國知名的女作家,其丈夫錢鍾書先生也是中國的一代文學巨匠,這一家人的身份本就不平凡,你又怎能說人家是把日子過出了不平凡?

那麼,不妨用楊絳先生的話來回答:“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福氣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或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沒錯!他們本沒有野心,只是在追逐自己所好,只是在做好本職工作,只是和平常人家一樣其樂融融地過著日子,這一切無關名利,他們既不爭取也不在意。

他們和很多人一樣默默忍受過不喜歡的生活,但他們會於苦中作樂;他們也曾經歷著被當做“牛鬼蛇神”的苦日子,可那又怎樣,他們一家人相互支持的溫暖,就足以融化生活的一切苦楚。

在《我們仨》中我看見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讓生活豐富精彩的自由。

01 一個人的喜好追求,是生活的源動力

當下,有太多年輕人迷茫與焦灼,不知是去大城市拼搏多彩的生活,還是在小城市安逸度日?

可問題在於,大城市的生活就一定精彩嗎?小城市的生活就必將平淡嗎?

若我們的心中沒有一份獨屬於我們自己所追求的喜好,或許,生活在哪都是索然無味的。那些笙歌鼎沸的歡鬧,雖如煙花般絢爛,但也如煙花般短暫。

而楊絳與錢鍾書的生活,之所以能在安逸或劫難中都不覺得困苦與乏味,是因為他們對讀書有著矢志不渝的熱愛與追求。

錢鍾書入讀巴黎大學時不為追求學位,只為汲取書中知識。他覺得為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很不值當,沒必要白費功夫去讀不必要的功課,讓自己想讀的書放棄。

楊絳也是如此。她從不是啃分數的學生,很愛惜時間,大多都拿來讀書。

這樣的認知,著實讓人羨慕。

想到了奇葩說第一季,有個名牌大學的博士生來面試,一開口閃耀的學歷讓人羨慕不已,可接下來的一句,讓人大跌眼鏡:“我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事實上,他只是眾多大學生的一個縮影。我們大多數人從小被告知要好好學習,找份好工作,好像這就是生活全部的意義。然而,生活的真相併非只是活著。

我們已經因為別人的種種言論,賭下了整個童年或是青春,而此刻,作為獨立的成年人,我們不妨抉擇自己的人生,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奮力一搏。

很喜歡周迅參加的那期《奇遇人生》,被採訪的老太太說:“人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那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忙忙碌碌地去追求的各種標籤嗎?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值得一生都去追求的喜好,不才是生活本該有的源動力嗎?

你眼中千篇一律的生活,不過是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並非心中的那個你。

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彼得無疑是幸運的,他沒有進入父親呼風喚雨的金融界,而選擇音樂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

他曾忐忑不安地尋求父親的意見,巴菲特卻說:

“兒子,其實我們倆做的是同一件事——我們熱愛的事!”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國外的媒體做過一項錄像調查,訪問了很多六七十歲的老年人,題目是:“如果再有一次年輕的機會,你想對自己說什麼?”

“做自己”正是他們的最高期望。

在這個總是要服從的時代,若我們能夠做自己,用一生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每一天都不會是平淡無味的。

02 兩個人的相處之道,是平淡生活的調味料

伴侶,從來都不是所有物,而是你願意用一生去愛的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文學巨匠錢鍾書也是如此。可楊絳既崇拜他在文學上的高大身影,也體諒他在生活上如孩子般的不自理。在她眼中,那樣的他也是可愛的。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在楊絳眼中“拙手笨腳”的丈夫,卻為她做了一輩子的早餐。

在北京剛開始使用煤氣罐時,鍾書照常做早飯,楊絳詫異道:“誰給你點的火呀?”

錢鍾書得意地說:“我會劃火柴了!

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一根火柴,為食物供溫,為感情供暖。

一個男人,為了她,從孩子變成了暖男。

《做家務的男人》中顯示過一組調查數據:

中國女性的就業率排名世界第一,男性做家務的時間排名世界倒數第四。

女性平均做家務時間為2小時6分鐘,男性為45分鐘,女性比男性多81分鐘。

“家務瑣事”,已經成為夫妻離婚的第一大原因。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做家務,是現代家庭中夫妻互相推卸的“麻煩”,在楊絳的家中,卻是以愛的方式為生活增添情趣。

為對方真心付出,是婚姻中愛情永恆的真諦。付出,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兩人相處的一種態度。

錢鍾書和女兒在整潔這件事上常常暗暗和楊絳唱反調。楊絳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但他們兩人認為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

每次父女把毛巾隨手一搭,楊絳就重新搭搭整齊。一方不嚴格要求,另一方也不公然反抗。

你生活的小陋習,我尊重;你不願改的小毛病,我也不強求。

不過,這樣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也是很多婚姻分崩離析的源頭。人們往往會抓住對方的小辮子,頭頭是道地說教,讓對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犯了婚姻中最致命的錯誤:改變對方。

張智霖和袁詠儀這對愛情長跑了26年的恩愛夫妻就在某綜藝節目上中道出過愛情的真相:

“兩個人相愛,不需要去改變對方,是去接受對方的,接受她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好的婚姻,是找一個合適的人攜手共進,發現更好的自己,也讓對方做更優秀的人。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說道:“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愛情,如此奢侈的詞,卻在錢鍾書與楊絳互相尊重與付出的生活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03 三個人的多樣樂趣,是生活最溫暖的模樣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這就是古靈精怪的錢媛,小時候與爸爸錢鍾書的對話。

她的到來,讓這個家又多添了一份溫馨與甜蜜。三人彼此牽掛的心,讓他們仨活出了多個人的精彩。

平常人眼中的一家三口,在楊絳眼裡卻不止有三個人的溫情,每個人搖身一變,都變成了好幾個人:

長大了的阿瑗會照顧楊絳,像姐姐;會陪她,又像妹妹;會管她,還像媽媽;

鍾書則是楊絳和女兒的老師,但他穿衣吃飯時又如孩子般需要母女二人照顧;

鍾書和女兒是父女,也是“好哥們”。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不僅如此,三人的日常也會聯成幫派,自成生活的趣味:

錢鍾書和女兒會一起引起據典的淘氣話,楊絳一時拐不過彎,他們就得意的說:“媽媽有點笨哦”;

楊絳和女兒也會聯成一幫,笑錢鍾書是色盲,只識得紅綠黑白四色,還有他生活上的種種笨拙;

又或是夫妻二人聯手,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有愛的家庭生活從不平淡。就連三人分開,心中都會牽掛著這個家。

重讀《我們仨》,我體悟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

三人每每分離,各自必會詳盡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或是家中瑣碎。這些瑣瑣碎碎的事,被稱作“石子”。所以三人相聚,必會將大把小把石子搬出來相互觀賞玩弄。

交流、打趣、探討,這是他們仨之間的愛。而只注意到父母對你的苛刻與嘮叨的你,又怎能發現生活中這份溫暖的不平凡呢?

結語

世上沒有平淡的生活,只有不懂生活的人。精彩與否,全在自己。

就像楊絳先生的那句“我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願每個人都能揭開生活表面籠罩著的“平淡”面紗,找到獨屬於自己的那份精彩,給予自己一份“不負此生”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