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遠處的青山》

重讀《遠處的青山》

真正的散文應該是什麼樣子?在我重讀完約翰•高爾斯化綏的《遠處的青山後》,我應該找到了答案。真正的散文應該分為三類,或者說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類是“美文”,是教科書中給小學生中學生學習的那種,如朱自清的《春》與《荷塘月色》;第二類是“人生感悟”,許多散文家都能到達這一境界,如餘秋雨的《人生苦旅》及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第三類則是“哲理散文”,是超越個人感悟之上的,對於現實世界及歷史的深刻思考,《遠處的青山》就屬於這第三類散文。

早在1995年的時候,我就讀過這一篇散文,並不覺得它特別優美,也沒有留下必然的印象。其時,正是賈平凹主編的《美文》盛行之時,同樣盛行的還有三毛的散文遊記,這一類散文非常適合年輕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符合口味。那時我們剛從學校裡出來,急於尋找人生的答案,吸收對於我們的人生具有指導力的各種“人生感悟”,於是許多富有“哲理性”——其實不過是人生感悟——的散文就被我們奉為圭皋,或者美玉。以我們三十歲以前的眼界,當然看不見散文界的高山大河,我們最最欣賞的,不過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或小河蜿蜒流尚,乃至籠罩在晨霧中如夢如幻,是那些具有詩的語言,並且有一定“詩意”的散文文章。


因此,即使《遠處的青山》曾對我有一點小小的觸動,不過最終只使得我記住它美好的名字,那是一種對於遠方的嚮往,卻沒有迴歸。直到我們從世界歸來,則必然已經人到中年之後,人生中的各種經歷、回憶,必然會觸發我們內省,因此一座小山再也不僅僅是一座小山,一條小河再也不僅僅是一條小河,它在我們的生命中具有某種代表性的含義。如此,我們才能理解、認知那些更高的高山,那些更加寬廣的大河,而即使是一座小山,有時也會顯得特別高大。


《遠處的青山》於是就特別高大起來,雖然它僅僅是作者筆下的一座小山。它承載的歷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可怕歷史;它承載的現實,是戰爭結束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現實,一種充滿著仇恨與鼓舞,一種充滿著憧憬與寬恕。雖然它描寫的只是英國十二月的景象,那還是冬天,但是彷彿春天已經到來,而對於“剛剛過去的三月裡”的那次登山,卻是“一個痛苦的日子”。


今天早晨,當我久久地凝視遠處的青山,回想即將過去的二月,全國曾爆發一場盛大的疫情,在這場疫情中,許多人都龜縮在城市中,居家隔離,但是心中都抱著對於勝利的必然信心。所幸我們還能趕得上暮春三月,較之於作者在十二月份才能感覺到的春天,較之作者在三月裡感受的痛苦,以及在漫長的四年戰爭中遇見的種種別離,我們何其幸福!雖然如今的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仍然是疫情肆虐,但是季節並不能代表春天的真正內涵,因為對於世界和人類來說,春天即是解放與和平到來,如同我們在1945年8月與1949年10月迎來的那兩場春天。


“但願我能找到那座遠處的青山!”——忒俄克里託斯。

重讀《遠處的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