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逝世七週年紀念:那個赤子之心的優雅老人

木心先生逝世七週年紀念:那個赤子之心的優雅老人

木心先生逝世七週年之際,重讀他那些哀而不傷的清峻文字,彷彿看到一個孤獨的遊魂在字裡行間遊走,一個敢於自我批判自省的紳士在高樓大廈間踽踽獨行,一個優雅睿智的老人在香菸嫋嫋中莞爾而笑。

木心先生的敘事性散文,給人的感覺是虛實參半,往往是由一件真事引起,有所感悟,敷衍成文,真事只是個引子,故事發展下去離真實漸遠,虛構坐大,所以倒不如說是小說。

不過,觀小說中之事,可見作者之行事風格,品行修養,作品中的“我”,和現實中的作者,二者難以分開。

木心先生逝世七週年紀念:那個赤子之心的優雅老人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紳士,外表體面優雅,卻有一顆惻隱、不忍之心,每當見到現實中令人難堪、不平之事,因為內心良善而轉過頭去不忍看。比如,《末班車的乘客》一文中,寫了一個食物匱乏的年代,發生在公共汽車上的祖孫倆和一塊糖的故事。在商品憑票供應的年代,吃飽飯尚不可得,糕餅糖果更顯珍貴。外祖父帶著年幼的外孫女一道坐公交車,老人像變戲法似的從衣兜裡摸出一塊包著彩紙的硬糖,在女孩眼前晃,女孩叫著去夠那塊糖,被老人枯瘦的手臂擋開,老人細心地剝開彩紙,女孩乖乖地靜等,不料,隨著女孩的一聲尖叫,那塊糖倏地進了老人的口中。最後,女孩得到了那張糖紙,湊近鼻孔聞了又聞。

這一幕被“我”看在眼裡,因為出乎意外和感到不忍,而把視線轉向車窗外。作者如果是有孫子的,肯定是個疼愛孫子輩的老人,而不像文中這個老人,只顧自己貪圖獨佔一點點奢侈的味覺享受,而忍心面對孩子失望的眼神。

這種情形在木心的作品中多次出現。《街頭三女人》一文中,紐約街頭的一個黑皮膚女人向“我”討錢,稱要坐地鐵買車票,等她討到了錢,卻根本沒有買車票,而是偷偷買了煙抽。以前在北京地鐵,這種討錢買車票的人也大有人在,他們向你討到錢後並不坐車,而是在原地繼續討要“車票錢”,當然是在你坐車離去之後。紐約發生的事和北京如出一轍,作者發現黑女人討錢後並沒有朝地鐵方向走,而是走向報攤買了一包煙抽。一般人一旦發現自己的善心被利用,就會覺得憤怒,勢必上前理論揭穿此人。但作者發現真相後卻回身快步走開,生怕女子發現,以避免他人難堪,自己尷尬。發現自己被欺騙而不點破,反而怕對方發現自己已經識破,為對方留有餘地,即使自己並不認同對方的行為,這是一種成全。

木心先生逝世七週年紀念:那個赤子之心的優雅老人

另一篇《同車人的啜泣》中,一個探親返程的青年男子,因為家中婆媳姑嫂關係不睦勢同水火而痛苦,撲在前座椅背上啜泣。“我”看到了一切,想著如何安慰他,欲撫其肩背,與其談心,又怕對方唯恐有人看到自己的窘態,好心被誤解,多此一舉;想著天涼欲給他披件衣服,又怕被對方認為有別的企圖,殷勤過分。最後,作者只做了一件事:關了臨近的窗子,畢竟不是夏天了,他穿得單薄。

對於別人的煩惱和痛苦,局外人能做的事其實很少,不打擾別人,不幸災樂禍,只是默默地替他關上窗戶,這種不形於色、不著痕跡的善意和體貼,是對別人內心感受的重視與體諒。

木心其人,赤子之心。

一點小小的感觸,以此紀念木心先生。

原標題:《木心先生筆下的不忍、體貼與成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