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攻战计之擒贼擒王

三十六计:攻战计之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注释: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意思是从《周易-乾卦》演化而来。爻辞说:“见群龙无首,吉”。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

  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以使敌人全军解体。无首的群龙在旷野里拼斗,已经到了末路。

出处: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话,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从当时历史背景看,此诗原本寓含对唐玄宗李隆基无节制地对外用兵的讽谏之意。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西域吐蕃在数败于唐军之后,遣使求和,在玄宗李隆基勉强允许准后,吐蕃人撤走了边境的驻军,双方恢复了和平。七年后,玄宗利用吐蕃人没有防备,又派兵侵吐蕃,重创吐蕃军,深入敌境2000里。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金城公主(中宗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奉命与吐蕃赞普弃隶缩缵联姻)去世,吐蕃遣使报丧,并乘便求和,而玄宗却不许。一年后,吐蕃军攻占唐边境重镇石堡(在今青海会西宁西南)。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遗陇石节度使、大将哥舒翰统军三万三千人与吐蕃军激战。石堡收回了,此役唐军战死者数以万计。杜甫的《前出塞》诗,大约是针对此一情况有感而发的。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制服敌国的首领,保住本国的疆土,防止异国的入侵就可以了,何必杀人过多。诗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警句,透露了诗人杜甫对我国古代某种军事经验的概括和个人的军事眼光,因而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言。

+ + +

 擒贼擒王,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摧毁敌军的首脑机关,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陷入混乱,彻底瓦解的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