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幽蘭“——王小蘭(上)

講述上地地區企業家創業歷程與奮鬥感悟,在改革開放與科技創新中感受春風洗禮的《星耀上地》已於近日發佈。

書中向讀者們展示了上地的光芒,深入挖掘王小蘭、劉迎建、程維、孫育寧、夏曙東、顧小鋒等知名企業家奮鬥歷程,故事有極強的畫面感,有的細節鮮為人知,彰顯創新拼搏、敢為人先、用智慧改變世界之精神氣質。這一代企業家是中關村先進文化的繼承者,還是傳承者與創新者。書中傳遞的力量,將助推新的成長及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連載本書內容,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示和力量。

“硅谷”幽蘭“——王小蘭(上)

“硅谷”幽蘭(上)

記時代集團公司總裁、中關村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王小蘭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段文字:

“一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在中國歷史上,1978年就是這樣的特殊年份。那一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那是熱血沸騰的年代。四川成都517信箱一車間工人王小蘭終於迎來了自己命運的轉折點!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則“恢復高考”的消息,如春雷一般響徹天地,喚醒了許多人塵封已久的大學夢。至1979年, 3年內共有2340餘萬考生從農村、工廠、部隊走進了考場,王小蘭就是其中的一個。雖已告別校園10年,她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四川省財經學院。在之後長達39年的歲月裡,王小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華麗的蛻變,成為今日中關村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回望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看到了一幅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恢弘畫卷,王小蘭就是創造這幅傑作的重要一員。當我們追憶創新創業者為中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奉獻的青春芳華時,一定會被他們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和企業家精神所感動。40年彈指一揮,歷史浩然遠去,歷史就在眼前。


“硅谷”幽蘭“——王小蘭(上)



激情燃燒的1984


歷史總是充滿巧合。

1948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完成了他此生最重要的一部小說的創作,他突發奇想,把1948的最後兩位數字調換位置,將這本書命名為《1984》。這位命運坎坷的作家,以辛辣的筆調預言了一個令人窒息、恐怖的極權主義統治之下的世界——無知即力量,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斗轉星移。轉瞬間,時間悄無聲息地流到了1984年。雖然中國已打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但這條出現在歷史岔口上的道路卻並不坦蕩。就在這時,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悄然南下,傾盡80歲餘力,將中國這列在“姓資姓社”的爭論中搖擺不定的火車扳回正軌。從此,中國改革開放全面提速。

1984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股春風從遙遠的南方向北刮來,春潮湧動,萬象更新。

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現代公司元年。四通、萬科、時代、聯想、海爾依次創建,其中三家企業來自中關村。當年5月,一群辭去公職的科技人員借了2萬元創辦了四通,率先以民有民營模式發展高新技術,第一年就實現銷售收入900萬元,4年後就創造了10億元的銷售記錄,成為中國早期民營企業的傑出代表。

6個月後,在國防科工委十四院所和中科院計算所從事科研工作的柳傳志,拿著20萬元人民幣,在中科院不到20平米的傳達室裡創辦了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集團前身)。

這年秋天,在機械工業部企業管理科學研究所工作的王小蘭也邁出了下海的第一步,與合夥人彭偉民在北京阜成路上的一家小旅館內,創辦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技術諮詢服務公司(時代集團前身)。

王小蘭骨子裡就是“不安分”的。無論是熱愛學習、熱愛表演的童年時代,還是在上山下鄉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辛勤墾荒的少年時代,抑或在大學裡表現出過人的組織與演講才能的青年時代,人群中的王小蘭總是金子一般閃閃發光。

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機械工業部企業管理科學研究所擔任編輯。週而復始的生活非但沒有扼殺她的激情,反而激發了她的創新慾望。促使她走上創業之路的並非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而是一個工作中不起眼兒的小細節。

在辦公室裡,王小蘭發現很多同事都有午睡的習慣。大家總是搬來三四個椅子拼在一起,躺在上面休息一會兒。就這麼一個大家都習以為常的現象,在王小蘭眼裡卻成了一個巨大的商機——如果設計一款既能坐著工作,又能躺下睡覺的椅子,不就能滿足大家的需求了嗎?

說幹就幹!在機械工業部工作的王小蘭對圖紙並不陌生,在進行了一番市場調研後,她親自動手畫起了圖紙。然而,完成圖紙的設計繪製,只代表著她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加工量產,進而市場化銷售,是她接下來所要面臨的關鍵問題。

就在王小蘭陷入困境的時候,一則新聞給她帶來了靈感:團中央、國家科委、國家經貿委等五部委為鼓勵民間發明,聯合組織全國五小發明活動正在舉辦。機遇從天而降!她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奮地拿起筆,連夜寫了5封信,其中一封寄給了時任國家經貿委副主任朱鎔基。

沒有人相信王小蘭能收到回覆。但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沒過多久,一封從中南海寄來的回信,讓平日沒有一絲漣漪的中科院企業管理研究所掀起了一股巨浪!

在國家經貿委和中國機電局領導的一致認可和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王小蘭大膽衝破體制束縛,與彭偉民一起創辦了中國機械工程協會工業技術諮詢服務公司,成為機械部下海第一人。


“硅谷”幽蘭“——王小蘭(上)



創新創業中關村


40年來,中關村彷彿有一種魔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創業者傾注激情和汗水。2017年,這裡平均每天成立80家科技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8萬件,創新之火越燃越旺。這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創業公司,多數難逃3年的生死劫。即便如此,創業大軍依然前赴後繼湧入中關村,在九死一生中,尋覓改變自己、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機會。

在這個中國頂尖高新技術企業薈萃之地,裝備製造企業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創辦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古董”,在聲勢浩蕩的新興企業汪洋之中,多已湮沒在浪潮之下。但時代集團是個例外。作為1984年第一批在中關村土生土長的企業,能憑藉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抵擋時代的更迭,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中存活下來的企業,僅剩聯想、四通和時代。

11年前,中國知名作家凌志軍在《中國的新革命》中寫道:“如果能夠領先10年的公司是百裡挑一,那麼能夠領先20年的公司就是萬里挑一。以25年的歷史衡量,中關村曾誕生2萬多家公司,能夠躲過‘盛極而衰定律’的公司只有兩家——聯想和時代。時代自1984年創立以來,一直遊離於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浮華的事件之外,但至今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回顧當年,王小蘭說,“我之所以創業,是因為看到了生產力即將大解放,那個年代,我們每個人對生產力的解放都是充滿渴望的。”當她激情滿懷地開啟創業生涯時,就清楚地意識到,她的生命將與中關村融合,與這個永無停止更迭的時代融合……

起初,時代集團靠技術轉讓、銷售圖紙等中介服務為生。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是難以存活的。當他們步履蹣跚地走過企業初創的兩年後,轉折點來了!

1986年,王小蘭得知享譽世界的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將在一年後走進中國,在北京進行中國首秀。彭偉民、王小蘭帶著團隊熱情地參與其中,與主辦方共同籌辦展會。機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主辦方給他們的任務是要在展會上完成400萬美元國外焊接產品的銷售業績。

只有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才能充分展現一個人的才華與潛力。400萬美元的業績承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堪稱天文數字,沒有魄力和野心的人,一定不會接受如此的巨大挑戰。而王小蘭他們非但接受了,並且出人意料地在展會開幕前就拿到了800萬美元的訂單,把主辦方驚得瞠目結舌。

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給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次性的經濟效益。對新技術有著濃厚興趣的王小蘭通過這次展會看到了又一個巨大的商機——“外商帶來的里氏硬度計這麼搶手,如果我們能自主研發出來,不僅能為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還能填補國內市場的空白。”展會還沒結束,王小蘭就在心裡盤算起來。

盯上了里氏硬度計後,他們立刻在展會上買了一臺,將其作為樣品進行研發。一年之後,時代終於成功研發出了中國第一臺里氏硬度計,並批量生產,投入市場。當年就創造了400餘臺產品的驚人銷售業績,相當於瑞士公司3年在中國的銷量總和。從此,時代正式走向了技術(Technology)、工業(Industry)、貿易(Market)、展覽(Exhibition)四位一體的發展之路。公司的名稱也由此誕生——由技、工、貿、展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組合而成“TIME”,中文譯作“時代”。

如果說1984年王小蘭只是憑著滿腔熱血尋找夢想的入口,那麼1987年,她已經打開了夢想之門,望見了眼前無限光明的坦途。

1988年,在設計了新的戰略規劃之後,時代的業務開始不斷擴張,從里氏硬度計到逆變焊機,再到粗糙度儀、塗層測厚儀……時代的產品線不斷豐富,市場版圖迅速擴張,從北京到全國,從亞洲到全球……如今,美國通用、法國雷諾、英國勞斯萊斯、日本豐田都是時代的客戶,鳥巢、水立方、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超級工程背後,都有時代集團的身影。

“時代”見證了一個時代。“能夠趕上技術大革命時期下海創業是幸運的。在蒸汽機、內燃機過後,我們迎來了互聯網。這個時代背景對中關村企業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技術浪潮的洗禮下,中關村走過了幾個階段,這條路還在繼續走,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向硬科技或工業互聯網領域滲透。如果沒有硬科技的支撐,企業走不遠;但只有技術沒有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做不大也走不快。”創業34年,王小蘭從豐富的經歷中取得了真經。


“硅谷”幽蘭“——王小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