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年—1900年北意大利热内亚 (Genoa)地区的经典提琴作品

台湾奇美博物馆古典提琴研究员 钟岱廷

热内亚(Genoa)位于意大利西北部港口,自中世纪起就有许多游唱诗人及礼拜仪式音乐活跃于此。文艺复兴时期,曾有许多音乐家在此工作,如:费迪南德多·帕加诺(Ferdinando Pagano,1590—1592年)、弗朗切斯科·朱尔米(Francesco Guami,1543—1602年)、马克·康拉德(Marco Corrado,1594—1625年)、西蒙那·莫利纳罗(Simone Molinaro,1625—1636年)、乔凡尼·保罗·科斯塔(Giovanni Paolo Costa)等人。因为当时当地贵族对于世俗音乐的推广不遗余力,使得市民们拥有丰富的音乐聆听经验以及优秀素养。除此之外,曾有许多当代杰出的作曲家、歌手以及器乐家们在热内亚出生,并且受教于此,如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的约翰内斯(Johannes)、安东尼德·雅努阿(Antonius de Janua),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吉拉尔迪(Giovanni Battista Pinello di Ghirardi)以及彼得罗·雷久(Pietro Reggio)等人。

十六世纪以及十七世纪时,热内亚的出版行业发达,曾与威尼斯以及罗马等地的出版业者相互竞争。基罗拉摩·巴尔托利(Girolamo Bartoli)、朱塞佩·帕沃尼(Giuseppe Pavoni)以及卡伦扎纳(Calenzani)家族皆为当地著名的出版业代表,其中帕沃尼的出版社曾于1613年出版著名牧歌(Madrigal)作曲家卡洛·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的作品。

十八世纪起,热内亚也有许多音乐演奏活动。马丁·比蒂(Martin Bitti)及乔凡尼·安东尼奥·桂多(Giovanni Antonio Guido)在热内亚成立小提琴演奏学校,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亦于十八世纪末在此地作曲及进行表演活动。除此之外,十九世纪初,许多当代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如葛塔诺·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年)、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年)等人的作品,都曾在此地进行首演。

然而,除了上述丰富的音乐历史之外,此地亦拥有资源丰富的音乐相关机构。1829年安东尼奥·科斯塔(Antonio Costa)建立了歌唱学校“Scuola Gratuita di Canto”(之后则改名为“Conservatorio di Musica N. Paganini”);当地图书馆则拥有加鲁比(Baldassare Galuppi, 1706—1785年)的众多手稿及文件,以及帕格尼尼的文书数据。除此之外,1954年开始,著名的国际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Premio Paganin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在此定期举办。

热内亚学派

(Genoa School)

由于邻近的都灵(Turin)制琴业相当发达,因此热内亚的提琴多依靠都灵进口,使得该城市的提琴制作发展相当晚,直到1700年以后,才渐渐有作者制作提琴,代表制琴家有雅各布布·菲利普·科达奴Jacobus Philippus Cordanus,fc.1700—1730年)、博纳多(Bernardo Calcagni,fc.1710—1750年)、安吉拉·莫立纳(Angelo Molia,fc.1758—1764年)、朱塞佩·卡法勒利(Giuseppe Cavalleri,fc.1732—1747年),不过他们在工艺上仍难以跟都灵制琴家抗衡。

在这一时期之前,当地提琴制作者几乎都以约克柏·史戴纳(Jacob Stainer,c.1617—c.1683年)风格为基础。在外观上,采用方体狭长体型及高拱度的设计风格,这样的设计在音色上趋向甜美,但在音量上稍显不足。

1800年代,音乐家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1782—1840年)崭露头角,他对于热内亚的音乐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同时期的安东尼奥·吉博悌尼(Antonio Gibertini,1797—1866年)的制琴工艺水平相当高深,他是帕格尼尼的好友。

这一时期来自都灵的朱塞佩·洛卡(Giuseppe Rocca,1807—1865年)及尼可罗·比安奇(Nicoló Bianchi,1796—1881年)开始引领热内亚制琴学派;1840—1915年期间,欧亨尼奥·布拉格(Eugenio Praga,1847—1901年)和恩里柯·洛卡(Enrico Rocca,1847—1915年)则把热内亚的制琴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Violin by Bernardo Calcagni 1740

博纳多·卡尔卡格尼 小提琴 1740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博纳多·卡尔卡格尼 小提琴


博纳多·卡尔卡格尼(Bernardo Calcagni,fc.1710—1750年),于1710年至1750年间在热内亚工作,几年后与安东尼奥·帕札瑞尼(Antonio Pazarini,c.1720—1744年)成为合作伙伴。

卡尔卡格尼制作的提琴中,采用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及瓜奈里(Guarneri)模子,背板常为单片背板,也有作品是以瓜达尼尼于帕玛(Parma)时期的作品为模型。

卡尔卡格尼的琴展现出精良的手工技术,受到广泛欢迎,是同时期中最好的制琴家。其琴头的设计比例较小,形状较为窄长,特别是琴眼特别突出,因而被认为较无艺术性。F孔部分形状非常优美,切割上仔细谨慎,非常注意其对称性。琴身上的弧度较为平坦,他是当时唯一以平坦琴板角度制作的制琴家。木头选用上等质量,经常使用颜色优美的木头,单片背板制成。卡尔卡格尼的提琴的漆料颜色常见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发亮的橘红色漆,第二种是具有当地风格的金黄色漆。

卡尔卡格尼制琴琴身内部的标签上,大多以拉丁文写着“Calcanius,Bernardus”。此外,许多卡尔卡格尼制作的乐器音色相当不错,有些琴商为求得高价,改贴上“Guadagnini”的标签贩卖。

Violin by Giuseppe Cavalleri 1740

朱塞佩·卡法勒利小提琴 1740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朱塞佩·卡法勒利小提琴

朱塞佩·卡法勒利(Giuseppe Cavalleri,fc.1732—1747年)于1732年至1747年间在热内亚工作。他的乐器以德国约克柏·史戴纳(Jacob Stainer,c.1617—c.1683年)风格为主,琴身上的符号非常有特色,并具有极高独创性。该琴琴身拱型弧度方且起伏很大,这样的弧度非常优美;角度较短,镶线位置相当接近琴身边缘,并且狭窄;琴头漩涡设计的圈数为两圈,这是受到布雷西亚风格的影响,并没有精确的依照描绘的轮廓雕刻;漆料颜色以金黄色为主,具有各式的金黄色的漆料;在外观上是典型的热内亚方体狭长设计风格。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Violin by Jacobus Philippus Cordanus c.1740

雅各布布·菲利普·科达奴 小提琴 约1740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雅各布布·菲利普·科达奴 小提琴

雅各布布·菲利普·科达奴(Jacobus Philippus Cordanus,fc.1720—1779年)于1720年至1779年在热内亚工作。该琴琴身为典型的热内亚方体狭长体型,拱型弧度方且起伏很大,音孔样式也与克里蒙纳相似,但位置稍稍低了一些,整体而言工艺精准,相当雅致;镶线设计非常完美,没有任何瑕疵。漆料颜色以金黄色为主,部分选用黄色或红褐色;音色非常明显清晰,充分显现出制琴家的个人品味,是演奏者相当期待的独奏乐器。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Cello by Angelo Molia 1749

安吉拉·莫立耶 大提琴 1749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安吉拉·莫立耶 大提琴

安吉拉·莫立耶(Angelo Molia,fc.1749—1764年)1749年至1764年在热内亚工作。该琴传说是博纳多·卡尔卡格尼(Bernardo Calcagni,fc.1710—1750年)学生琴,琴头上的漩涡状花纹,F孔以及镶线,充满个人特色,琴身使用红咖啡色的漆。这把贴有原始标签的1749年莫立耶大提琴,体型相当小,外观粗犷,音色部分虽不是很理想,但非常甜美温柔。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Violin by Paolo Castello c.1770

保罗·卡斯特罗 小提琴 约1770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保罗·卡斯特罗 小提琴

保罗·卡斯特罗( Castello Paolo,fc.1750—1782年)约1750年至1782年在热内亚工作,是当地这时期制琴的重要作者,但是相关文件记载却相当少。虽然卡斯特罗与同时期的卡尔卡格尼同城,但两位作者几乎是并行线的发展,他们所制作的提琴,体型大小也在340mm到365mm间,琴身C区特别宽大。卡斯特罗琴头设计怪异,在当时相当特别,这也是判别他制作乐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使用的漆料颜色以金黄色为主。

Violin by David Pizzurnus 1766

戴维·皮怒纳斯 小提琴 1766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戴维·皮怒纳斯 小提琴

戴维·皮怒纳斯(David Pizzurnus,fc.1750—1765年)约1750年至1765在热内亚工作,可能是Antonio的兄弟。他所制作的提琴,琴身完成得相当粗犷,琴头有卡斯特罗琴头风格,怪异而有趣,漆料颜色以金黄色为主。在外观上是典型的热内亚方体狭长设计风格。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Violin by Augustinus de Planis c.1775

阿辜悌努·迪·帕莲妮丝 小提琴 约1775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阿辜悌努·迪·帕莲妮丝

小提琴

阿辜悌努·迪·帕莲妮丝( Augustinus de Planis,fc.1750—1765年)约1750年至1765年在热内亚工作。关于他的记载文件相当少,他所制作的提琴,外观上受到同时期卡尔卡格尼的影响,使用跟他类似的小体型设计,在工艺上算是当时的顶尖作者,漆料颜色以金黄色为主,具有各式的金黄色的漆料。在外观上是典型的热内亚方体狭长设计风格。阿辜悌努乐器在音色与音量上跟卡尔卡格尼接近。

Violin by Ludovico Rastelli 1845

卢多维科·拉斯泰利 小提琴 1845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卢多维科·拉斯泰利 小提琴

卢多维科·拉斯泰利(Ludovico Rastelli,1801—1878年),出生于亚历山德里亚(Alessandria),关于他早期在此地的发展并无详细信息,仅可由提琴中的手写资料得知他1835年曾在热内亚发展。他所制作的提琴使用漆色为金黄色或红棕色,外观上相当粗糙。他曾教导过尼可拉·比安奇(Nicoló Bianchi,1803—1880年)。卢多维科·拉斯泰利对于热内亚制琴传承有着重大贡献。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Violin by Antonio Gibertini 1841

安东尼奥·吉博悌尼 小提琴 1841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安东尼奥·吉博悌尼

小提琴

安东尼奥·吉博悌尼(Antonio Gibertini,1797—1866年)出生于1797年,1820年至1833年在帕玛(Parma)工作,1834年至1845年则在热内亚,之后又回到了帕玛,逝世于1866年。

吉博悌尼有着优秀的制琴手艺,被认为是专门修理受损克里蒙纳提琴的专家,因此还在米兰及其他城市得到许多奖章,曾经受雇于帕格尼尼,专门修理、调整帕格尼尼的提琴,因而制作的乐器,大多以模仿帕格尼尼拥有的乐器为主。吉博悌尼的提琴具有些许美学观念,琴身弧度非常完美,主要以史特拉底瓦里提琴为模仿对象,优雅而不失气势,非常引人注目;除了史特拉底瓦里外,吉博悌尼也制作以瓜奈里为模型的乐器,这一类的乐器外型优雅且令人印象深刻。但可惜的是,他并非以制琴师闻名,而是被普遍认为是提琴修理师,因而知道他作品的人并不多。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Violin by Nicoló Bianchi 1848

尼可拉·比安奇 小提琴 1848年


尼可拉·比安奇(Nicoló Bianchi,1803—1880年)出生于萨沃纳(Savona),父亲为卡洛·比安奇(Carlo Bianchi),目前对于他1841年前的事迹无法知悉,但可确认他受洛多维科·拉斯特利(Lodovico Rastelli,1801—1878年)教导,并奠定了复兴热内亚的基础。

1844年后,他开始迁徙至其他法国城市,如蒙特佩利尔(Montpellier)、波尔多(Bordeaus)、亚里斯(Arles)以及南特(Nantes),1846年定居于巴黎,曾帮JB Vuillaume(1798—1875年)工作过,此时期他的提琴源自于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以及阿玛蒂的样式,除了制作和修复提琴之外,还培训弟子,如朱塞佩·斯卡拉佩拉(Giuseppe Scarampella,1838—1885年)、欧亨尼奥·布拉格(Eugenio Praga,1847—1901年)、弗朗索瓦·博维斯(François Bovis,1864—1914年)。

1862年,朱塞佩·斯卡拉佩拉被送至巴黎,向正受着慢性气喘折磨的尼可拉·比安奇学习制琴。因尼可拉·比安奇的病况使其事业遭受打击,因此他将厚望寄予在朱塞佩·斯卡拉佩身上,而朱塞佩·斯卡拉果然不辜负他的期盼,展露了优秀的制琴天分,可惜朱塞佩·斯卡拉只停驻到1864年便迁徙至佛罗伦萨(Florence)。

约于1869年尼可拉·比安奇迁徙到热内亚,于热内亚的时期,他的事业依然活跃,欧亨尼奥·布拉格在此时期被纳入其门下。尼可拉·比安奇自尼斯于1877年退休后,欧亨尼奥·布拉格继承了他在热内亚的工作坊。而尼可拉·比安奇的模子,则于1880年全数给予了1877年投入其门下的弗朗索瓦·博维斯。

比安奇是热内亚300年来顶尖的制琴家之一,但他的乐器相当少见,可能因为其长时间在修理古琴。但其所制提琴极具爆发力,在音色音量都是当代的上上之选。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Violin by Eugenio Praga 1889

欧亨尼奥·布拉格 小提琴 1889年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欧亨尼奥·布拉格 小提琴琴身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图为欧亨尼奥·布拉格 小提琴琴头

欧亨尼奥·布拉格(Eugenio Praga,1847—1901年),1869年左右于热内亚成为尼可拉·比安奇的学生,17岁时已开始自行制作乐器。1878年比安奇迁至尼斯(Nice)后,布拉格接管了比安奇于热内亚的工作坊。1884年获得都灵展览金牌,1892年在热内亚举办的义美博览会(Italo-American Exposition)上亦获得金牌。

布拉格为现代热内亚学派创始者,并且为十九世纪后期(1850—1900年)意大利重要的制琴师。早期运用尼可拉·比安奇的提琴样式及制琴技巧,作品采用史特拉底瓦里及瓜奈里模子。其漆色常为红褐色,部分使用橘褐色。现存的作品因多为仿作,使得布拉格知名度不高。

他为提携后进作了相当大的努力,恩里科·洛卡(Enrico Rocca,1847—1915年)因为生活困顿未能承袭家业,在热内亚海港从事船夫、水手以及修船的木匠等工作。后来,布拉格引导洛卡再度进入制琴业,洛卡在漆及琴的细节上受布拉格的影响很大。

布拉格乐器虽然少,但极具爆发力,在音色音量都是当代上上之选的乐器。


曹氏提琴|奇美博物馆收藏的1700—1900年北意大利经典提琴作品


热内亚市政厅在1851年接受帕格尼尼遗嘱中的瓜奈里1742年名琴(Guarneri del Gesu,1742年,ex“Canon”),别名“帕格尼尼的寡妇”或者“加农炮”,但到了1900年才指定欧亨尼奥·布拉格(Eugenio Praga,1847—1901年)为该琴的第一个修护师。欧亨尼奥·布拉格对热内亚提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