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頭相爭企業IM下半場賽道,網易雲信如何玩轉PaaS模式?

2019年初,藉著春節這個社交需求激增的檔期,視頻與社交應用擦出的火花著實“燃”了一把。除了BAT撒出數十億元的“紅包雨”。作為央視春晚合作伙伴的抖音也打通內部產品矩陣,以海量紅包疊加新玩法。此外,短視頻網站也高調加入紅包大戰中。視頻與社交應用成為近期當仁不讓的“網紅”。

春晚檔作為典型的高併發場景,前端應用激烈廝殺的背後,後端技術與服務也不能“掉隊”。然而底層技術絕非一日之功。其實,過往三年間,無論是互聯網大廠,還是新型的創業者,都隨著市場與用戶的節奏奮力奔跑著。經歷了春節檔的大考後,人們更加期待IM與音視頻技術底層技術的創新給市場帶來更多的“驚喜”。

作為背後技術服務商的典型代表,近期,網易雲信總經理陳麗接受媒體和分析師採訪時,談到了IM與音視頻雲服務的趨勢,剖析了網易雲信未來的路徑。

寡頭相爭企業IM下半場賽道,網易雲信如何玩轉PaaS模式?

網易雲信總經理陳麗

公有云、私有云、專屬雲多樣化部署,網易雲信玩轉PaaS雲服務

據悉,網易雲信源自網易集團內部核心技術架構,以PaaS模式為內外部客戶提供通訊與視頻的雲服務,三年間已服務了超過60萬開發者,營收年均增長超過200%。陳麗介紹,通過開放API和SDK的接口,雲信可以幫助客戶快速地實現IM與音視頻的功能。同時,貼合客戶需求以提供包括公有云、混合雲、私有云和專屬雲的多樣化部署方案,以及定製化開發,進而將PaaS服務靈活性的優勢充分挖掘出來。

公有云上,網易的技術經多年打磨已非常成熟,其遍佈全球的節點支持了客戶海量的本地和出海業務。在此之上,雲信可為客戶提供專屬雲服務解決方案,即在公有云中將客戶的資源隔離出來,進行更多的定製化的保障和服務。

同時,深入應用場景的定製化開發也是網易雲信的技術優勢之一。以順豐豐聲為例,這是一款為順豐打造的企業內部協同平臺,技術團隊針對特定需求進行了諸多細節處的開發。比如,除了基礎的IM功能外,還開發了多終端同時登錄,多種群組消息提醒設置、靈活的通訊錄等級控制等個性化功能。陳麗介紹,“我們的定製化開發是基於PaaS層進行的。通常這些定製化的開發也可以做到標準化,比如,短期內我們為某個客戶實施定製化開發,也有可能之後有其他的客戶跟他的業務場景很相似,這些客戶場景積累起來後就可以形成標準化的服務。”

寡頭相爭企業IM下半場賽道,網易雲信如何玩轉PaaS模式?

此外,私有化模式主要集中於在IM與點播的應用場景中。以IM為例,社交在B2B的場景中有著廣泛的需求,並且不可能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產品去響應所有需求。陳麗強調,雲信的輕量私有化解決方案,其優勢在於幫助客戶更快速和便捷地實現IM的功能。在她看來,音視頻場景不建議做私有化,音視頻這類流媒體傳輸對網絡要求較高,要保證其技術與用戶體驗更好,需要更強大網絡基建和更高的IT投入成本,選擇第三方機構來實現是很多客戶的優先策略。

術業有專攻,戰略更專注,網易雲信堅持PaaS模式的賦能之路

基於市場競爭和用戶需求的變化,一些雲服務廠商開始從PaaS層向上延伸至SaaS服務,為客戶提供整套開發和標準化的產品。對此,陳麗認為,這是市場進一步細分的結果,但云信不會盲目涉足。“當企業專注於比較上層的服務時,會更多關注普適性的需求。然而在企業服務領域中,客戶仍有較多個性化的需求需要響應。”

由此,雲信的戰略仍然會圍繞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聚焦於擅長且專業的底層技術研發。她強調,”所謂術業有專攻。正如雲信不會自己開發一套在線教育的產品,但我們基於細分的場景進行音視頻的算法優化。我們將底層技術能力開放給客戶、合作伙伴和廣大開發者,去做整個產業升級的推動者。“此外,雲信也會將部分服務與合夥夥伴一起打包交付,目的是方便客戶。

寡頭相爭的下半場賽道,發揮大廠的綜合優勢是關鍵

對於未來的競爭格局。陳麗認為,市場空間足夠廣闊,但寡頭相爭將使競爭日趨激烈。

一方面,從在線娛樂、在線教育,到互聯網醫療、生活服務、招聘培訓等場景,IM和音視頻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延伸,作為產品的功能標配。陳麗認為,這些場景與底層的IM和音視頻功能是非常匹配的,具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簡單的測算,僅音視頻的通話時長在未來五年內將可能達到數百億分鐘的量級。拋除QQ、微信等巨頭,未來,更多的新產品、新玩法、新服務會湧現出來, 市場還遠未觸及‘天花板’”。

寡頭相爭企業IM下半場賽道,網易雲信如何玩轉PaaS模式?

另一方面,大廠的湧入加劇了彼此間的競爭。況且,經過了幾輪市場的自然淘汰與洗牌,客戶更傾向於與大廠商合作以獲得穩定可靠的雲服務。由此,市場集約化發展將是必然趨勢。

陳麗認為,網易作為較早的入局者,無論是基建、技術能力、還是資源、成本、乃至經驗與口碑方面均積累了較大的優勢。她半開玩笑地談到:“畢竟,雲信的骨幹力量很多來自於網易集團內部。眾所周知,網易內部產品對技術和質量的嚴苛程度甚至遠高於外部客戶要求。經歷了內部多年的‘蹂躪’,我們有足夠的信心應對外部的任何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