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邊又畫了一個“圈”,首個世界級智慧城市群呼之欲出

文 | 鄭偉彬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佈。《綱要》分為十一個章節,涵蓋了規劃背景、總體要求、發展目標等宏觀部分,也確定了創新合作、基建體系、產業融合等微觀方向,對大灣區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

不僅如此,此次《綱要》還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設與發展。在國務院已印發的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包括關中平原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均明確了智慧城市群的整體協同建設與推進。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與這兩個城市群的智慧城市群建設有何不同?

首先,從定位上,粵港澳大灣區將被打造成世界級的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在人口、面積、GDP增速、港口貨櫃吞吐量等方面具有優勢,同時在GDP規模、機場旅客吞吐量、世界100強大學等方面與世界三大灣區等量齊觀;此外,從《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定位,則不難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是日本東京灣區(產業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科研灣區)和紐約灣區(金融灣區)三大灣區的集合體。

南海边又画了一个“圈”,首个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呼之欲出

圖 1: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定位

換句話說,粵港澳大灣區將可能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灣區經濟體”,也將會是首個灣區智慧城市群。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在智慧城市群建設方面,將具備以下其他方面的優勢。

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在2019年1月發佈的《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潛力研究報告》中就發現,在納入評測的幾個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的智慧城市發展潛力綜合得分最高。(如圖2)更何況加入香港、澳門兩個國際城市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更不可小覷。根據羅蘭貝格數據顯示,在全球87個主要城市中,香港的智慧城市化排名第11。

南海边又画了一个“圈”,首个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呼之欲出

圖 2:在新京報《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潛力研究報告》中各城市群的綜合得分

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自規劃起,就為智慧城市群的建設打造基礎。比如在政策上,2005年粵港澳信息化合作專責小組便已成立,截至目前,已召開了十三次相關會議,在通關便利、電子簽名證書互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這些方面也是此次《綱要》中重點強調發展的領域。

同時,廣州又是全國首個設立大數據管理局的城市,香港則在2017年就已公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涉及接近20個計劃,包括建設數碼個人身份(eID)、智慧燈柱及政府雲端與大數據分析平臺等。

南海边又画了一个“圈”,首个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呼之欲出

圖3:在新京報《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潛力研究報告》中五大城市群在不同維度上的得分對比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珠三角地區的9個城市均在廣東省內,因此政策規劃等一直處於統一的政策指導之下。因此相較於諸如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來說,信息數據的互通互聯性等方面更好。而與香港、澳門的信息化融合,則早已在進行之中。換句話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早在《綱要》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

除了政策層面上的各種支持措施外,人口規模也是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從全國範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無論是從既有的人口規模,還是人口流入情況上看,都位列前茅。自2017年開始,國內部分城市開啟了人才爭奪大戰,紛紛出臺各種政策吸引人才落戶。在此趨勢之下,深圳、廣州等大灣區城市也不斷調整人才政策。從《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潛力研究報告》中的結果看,深圳、廣州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預計各類高端人才將不斷聚集於此,為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豐富的人力資源。

南海边又画了一个“圈”,首个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呼之欲出

圖 4:2016-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常住人口及增速

結合世界其他大灣區的發展經驗,尤其是舊金山灣區的建設經驗上看,高科技企業的雲集與迅猛發展將帶動整體創新、科技實力,進而提升其整體實力。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騰訊、華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世界500強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於科技和金融領域。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大灣區的初創企業眾多,其中不乏各個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根據國信證券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白皮書》(2018)顯示,大灣區內目前共有35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潛力巨大。

在金融、資金方面,深圳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兩所交易所的同時存在,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這在全國甚至是全球範圍內的城市群中,也是少有的情況。尤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為科創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進而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已然具備一定基礎。

當然,智慧城市群的建設,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技術上、基礎設施上的智能化、智慧化,同時也涵蓋了文化、觀念、生態環境等多層面的智慧化。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就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目標。而粵港澳大灣區多年來的交通網絡建設,將使未來灣區城市間或可實現1小時通達的目標。這些都有助於大灣區內的人、物的流通,進而帶動文化、觀念等方面的共同發展、變化與進步。

總而言之,不管是從智慧城市的技術視角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了相當好的技術基礎,實現城市裡與城市間的全面泛在化互聯與感知,還是從智慧城市的社會化視角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多年來的協同與相近的文化氛圍、開放創新環境,這些都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實現以人為本,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群。

□鄭偉彬(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