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小时候我特别想长大。因为我认为长大了就是可以自己做决定,不用每件事都和父母商量。这在我看来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速度快一些,时间就会缩短。时间缩短,人就能长大的快一点。“

13岁的少女李玩,在自己的爱好物理学和学科短板英语之间,被父亲逼着选择了英语兴趣班,原因是要考一个好高中。在大部分中国父母的眼中,学习成绩就是最重要的。他们总是说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做一个学生,你就应该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他们把爱好兴趣视为眼中钉,认为它们就像浓妆艳抹身着暴露的“狐狸精”,勾引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应该和学习成绩这个“正室”安稳的度过求学时代。多难过啊,他们自己都没有兴趣爱好,怎么能否定别人呢?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吃过蛋糕,他就斩钉截铁地说蛋糕不好吃,谁信!

可是13岁的我们信了!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成长的表象可以是快乐的痛苦的,平淡的,但底色一定是悲凉的。它是隐忍,是委屈,是默不作声。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是大张旗鼓咋咋呼呼的。13岁李玩的两只爱狗都丢了,从爱因斯坦到爱因斯坦,两条狗的丢失意味着什么?

爱因斯坦一号代表了成长之前的李玩,执拗、坚持、甚至有点“不懂事“。为了一条走失的狗,把全家弄得鸡飞狗跳,推倒了爷爷,奶奶在去找她的路上差点也回不来,最后被爸爸揍了一顿和爷爷奶奶道歉。可是李玩真的错了吗?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狗是大人带回来的,也是大人弄丢的。李玩在意的是他们有没有去找狗,而不是告诉她,没了就没了,甚至再弄一个替代品来糊弄她。她说:“我不是非要一只狗“!小孩的世界很简单啊,丢了的东西就去找,找不到就算了,但是要做过啊。怎么能什么都不做就稀里糊涂了有了结果呢?而成人的世界是什么?狗就是狗,丢了一只再弄一只就好了,反正结果都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二号代表成长之后的李玩,在这条狗身上,她切身的体验到了成人世界的双重标准:弟弟把奶奶脑袋打出血,她让弟弟给奶奶道歉,爸爸却说他这么小懂什么,说完抱着弟弟亲亲安慰着。她也看到成人世界的解决方式:是弟弟先去打爱因斯坦,被咬了之后,继母心疼弟弟,一定要父亲把狗送到狗肉店杀了泄愤。

而在她考上高中的庆功宴上,面对家里亲戚特地为她点的一盘红烧狗肉,她选择吃了下去。这一刻,她长成了一个大人。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所以成长真的是慢慢慢慢发生的吗?在没有发生促使你长大的那个事情之前,我们都是在“被成长“。在父母和老师的标准中长大,所以他们总以为我们长大了。而真正长大的那件事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它会以多么匪夷所思的方式到来,可能是一个巴掌,也可能只是一盘狗肉。

而在影片最后,堂堂和李玩认出了走丢的爱因斯坦一号的时候,李玩却拒绝了相认,面对堂堂的不理解,李玩只说了一句话“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朝我扑过来,幸好没有”。此时的李玩是作为一个” 大人“说的,她知道在自己成为大人的世界中,已经不能再保护爱因斯坦了,所以宁愿它有新的主人;同时 也代表李玩向那个没有长大的自己发出了拒绝。本身成长就是不可逆的,每个人大概都会在深夜想能不能回到小时候,但是,已经不可能了。是无奈,确也现实。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李玩在影片里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当她问爸爸怎么和妈妈认识的时候,她爸爸哭了。李玩打开了车内音乐,正在播放《再回首》。每个成年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吧,谁不是一路跌跌撞撞过来的?谁没有在深夜大哭过?谁没有唉过声叹过气?谁没有孤独?这些都是成长这盘大菜的佐料,当然不是越多越好吃,但是什么都没有的话,这盘菜确实就所淡无味了。没有谁能成为真正的大人,所谓大人,不过是成年人在社交社会中为了掩饰自己的成长的代名词罢了。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所以不止有狗13,还有狗23,狗43……

当李玩看着2岁的弟弟在滑冰场一次一次摔倒,哭喊着让教练扶一下,却没有人帮他,只能自己站起来再跌倒的时候,她明白了,成长,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狗13》:我不是非要一个结果

有人说,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共鸣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童年还算过的不错。《请回答1988》里爸爸对德善说:”我也是头一次做爸爸,希望女儿你能稍微体谅一下。“其实只要你身为子女身为父母,不管哪个年龄都会渴望理解与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很多被父母伤害的事情,也和朋友吐槽过,发泄过,甚至怨恨过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某些心里阴影。但是看完之后,我却没想过要父母理解我,或者我去理解他们。他们曾经是我,我也终将成为他们。余生很长,学会与自己和解,才是成长。还有,结果会有的,不必刻意追求,所有你以为没有意义的过程,都将凝结成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狗13”里过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