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客流逐月銳減的母嬰店,到底該如何轉型│母嬰新零售運營

如今,對於母嬰零售店而言,最恐怖的是:偌大的賣場,銷售寥寥無幾。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擺在所有老闆心中的刺痛在一天天加重,場子沒人了。

門店客流逐月銳減的母嬰店,到底該如何轉型│母嬰新零售運營

來自行業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超過一半的門店日客流量不到20人,進店成交率普遍在10-30%,8成門店運營成本上升。

由於母嬰店熱度高,新入局者源源不斷,門店客流數量持續下滑,堅持6年甚至10年以上的母嬰店主數量明顯減少,母嬰零售競爭激烈造成的快速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可見一斑。加上消費者普遍接受網上購物,店內客流不斷被新興渠道分流。

從“人潮洶湧”到“門可羅雀”

母嬰店沒人了,該怪誰?

怪電商?那就冤枉它們了!目前的電商份額還沒超過30%,80%以上的實體流量依然是重頭。當前,無論天貓、京東、還是小米,都將線上轉向了實體。阿里巴巴的線下零售佈局迄今已經花費了超過700億,可以看出電商巨頭們也逐漸在搶奪線下零售市場。

門店客流逐月銳減的母嬰店,到底該如何轉型│母嬰新零售運營

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我們判斷:

①“人”的變化:消費升級,直接帶來消費認知和習慣的變化。母嬰消費者希望買到更多的產品與服務,開始對傳統的母嬰店沒感覺了;

②“場”的變化:之前購機場景比較單一、集中,店內通常只提供銷售,並無娛樂場景。而現在,多品類的新零售融合店越來越多,線上、線下,甚至社交電商,都在侵蝕傳統實體流量;

③“貨”的變化:母嬰產品不再是消費者溝通的唯一工具,基於孕嬰品類衍生的邊際產品越來越多。單純靠“奶粉紙尿褲”支撐一個店,越來越難,例如消費者還渴望獲得“孕嬰知識”等新型服務產品。

越來越多的信息告訴我們,一句話:

可逛性,已成為吸引客流的核心

如何塑造門店可逛性,需要打破傳統的經營思維模式。之前是經營產品,靠“價格”致勝,靠“地段”為王,服務都在喊,卻極少在服務上精細化去做的。最終除了價格,還是價格。當不得不跟隨潮流,做大眾化,經營“產品”的時候,對客戶運營及服務差異化,無形當中都忽略了。

門店客流逐月銳減的母嬰店,到底該如何轉型│母嬰新零售運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那些彎道超車的頭部母嬰新零售業態,都有幾個共性:

①重點經營客戶數據。業績好的新零售業態,都非常重視對於消費者售前、中、後的數據流,及資料的獲取及互動。這種互動不是單純的公眾號、社群經營,而是指與消費者進行深層互動,激活他們的參與感。

②重點經營高價值客戶。客戶的消費力、對門店的忠誠度都不同,而那些高復購、高消費人群所帶來的銷售額往往是普通用戶的幾倍。聰明的母嬰商家學會刻意圍繞這部分人群的痛點與需求,進行設計、打造、營銷。

③品類多元化拓展。好的門店,早已經在品類設計上不再侷限於單一品類,而是圍繞主打品類進行衍生產品的開發。比如,賣奶粉紙尿褲的同時,還會提供孕期護理、產婦護理、幼兒早教等產品。

基於以上現狀及趨勢,母嬰店新零售升級調整,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優化:

一、重新定義(設計)商品

傳統的奶粉紙尿褲已經不再是唯一品類,有可能被定義為“引流”工具,這樣就可能跳出與隔壁老王的惡性價格戰旋渦。舉個栗子,貝萊優品,甄選來自德國、日本、荷蘭、法國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質產品,涵蓋母嬰、彩妝、護膚、日用品、食品等近百種品類。品類與服務幾乎覆蓋了母嬰消費者日常所需的各種品類。同時提供APP線上商城,導購可與消費者24小時互動,提供額外的服務與銷售一引導。

所以,門店的商品,必須重新設計定位,儘可能圍繞消費者需求,儘可能地去創造閉環。

門店客流逐月銳減的母嬰店,到底該如何轉型│母嬰新零售運營

二、場景重新升級

從顧客進店開始,任何一個場景細節,都可能影響到顧客駐留時間,從而影響門店銷售額。顧客一旦感覺不爽,以後就有可能再也不來了!

好的環境,會增加如何駐留時間,更長的駐留意味著更多的消費。傳統的母嬰店,無論從裝修風格上,還是從產品表達上,都需要改造了。例如增加產婦瑜伽、產後修復健身、幼兒遊樂園等設施。

門店客流逐月銳減的母嬰店,到底該如何轉型│母嬰新零售運營

三、銷售方式的變革

之前,顧客一進門,營業員一窩蜂湧上去,問:“辦啥業務?買啥奶粉?......”,恨不得直接將顧客摁倒,放血,這種方式其實已經落伍了,還極易引起顧客反感。

消費者越來越有主見(信息量足夠大),我們需要給他們一點獨立思考的空間,在適當的時候出現,給與貼心的服務,足夠了。

同時還可以接入移動商城、發展微商等多種銷售方式,降低觸客成本,促進銷售。

當然,母嬰商家的“母嬰新零售”轉型,是個複雜的系統。雖然複雜,但都是有邏輯的,想要做,必須老闆的理念先行,其次商業模式的設計,最後才是員工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