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
,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文源 | 留學全知道(ID:EduKnow)
(點擊上方播放按鈕,觀看視頻)
“我兒子沒什麼長處,他做事拖噠、一點不上心,他如果能像xxx就好了!”
每次和一些面臨孩子升學的父母在一起,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當你反問她:“您的孩子有什麼優點呢?”
優點?嗯,得好好想想。問題倒是很多,聊到優點實在困難,開頭一串省略號,結尾再補幾個問號感嘆號。中心思想就一句話:孩子不是沒優點,但在眾多缺點面前,優點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還記得前兩年有篇文章說,《所有父母必須面對的現實: 你的孩子終將平凡》。看完一聲嘆息。想想多少父母在孩子降生時,都曾寄語無限希望。孩子會爬了、會抬頭了……都顯得那麼與眾不同!然而越到日後,自己的孩子越是不如“別人家孩子”。最後得出結論:我的孩子就是個“普娃”,天生註定的,大部分人最後都是平凡人,現實如此。
但你可知道,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一樣的,差異化本身就是不平凡、有價值的啊!為什麼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丟失了自己天生的獨特性呢?
如果你的孩子未來即將到美國唸書,他的“獨一無二”,才是美國教育者看中的。別相信你的孩子終將平凡,耐心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會有新的想法。
美國的名校喜歡什麼樣的孩子?為什麼成績頂尖、競賽優異的孩子無緣Top 30? 而毫無獎項、成績不突出的孩子,卻收到哈佛、耶魯的offer?
最近我們約請棒呆諮詢的創辦人Brian深度聊這個問題。Brian在美本升學界有著“男神”稱號,因為他輔導的孩子10年共有15位被哈佛錄取,33位拿到耶魯offer,包攬了“哈、耶、普、斯、麻” 等美國名校。以至於家長們覺得,把孩子送到那裡,好像一隻腳已跨進了哈佛。但Brian說,家庭教育的作用更重要。
作為四個孩子的父親,Brian怎麼看父母的引導?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不僅收穫名校的錄取,更擁有一個精彩不凡的人生?
Brian的話
現在家長們常常覺得很累。由於大部分父母沒有親自接受過私立教育,到海外留過學,不知如何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的成功,所以只能參照身邊人的經歷。於是這場教育遊戲裡的所有人,會越來越焦慮。
孩子的輔導班多,家長的微信群更多,感覺一個人全職帶娃都忙不過來。
怎麼辦呢?我建議家長做減法,不要進那麼多微信群。 有時候群裡傳播的消息是不真實的。比如某年放榜日後,很多群裡傳說,上海某個中學有位同學進了某個大藤名校,但其實那個學校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憑藉這些消息來判斷該讓孩子讀哪個中學,甚至給孩子轉學,是不科學的。
朋友圈的動態更要謹慎,因為大家往往展示的都是積極正面的生活內容。比如,有的孩子剛剛考了很差,在美國很不順利,可他的朋友圈曬出的卻是(之前)贏了比賽、開心美好的照片。
當我們把時間用來圍觀別人的精彩,會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篩選適合自己的、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總有家長問我:孩子八年級,我看到他同學做了xxx,你覺得該不該參加這個活動?去年被哈佛耶魯錄取的孩子,他參加了什麼夏校?
這些問題不是不對。但更好的做法是,從您的孩子出發,深入瞭解他,再來篩選外部信息;而不是從外部信息出發,把孩子塑造成“別人”。
該怎麼做呢?
我們看到往年錄取好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讓招生官眼前一亮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性、能在上千競爭者中讓人難忘。而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可以嘗試做好以下五件事。
一、 課外活動做減法,
塑造孩子的不可替代性
根據統計數據,美國TOP100大學所錄取的學生基本做了4個或更少的課外活動,幾乎每一所學校的成功申請者都至少參與了2個課外活動。也就是說,申請人不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將課外活動控制在2-4個之間即可。
美國高校在選拔的時候,想的是:“We are creating a class.” (我們在組建一支隊伍)。這支隊伍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需要差異化,也就是說,如果哈佛去年招了一個某種類型的孩子,他們今年不會想要一個很相似的孩子。
所以,你的孩子要找到自己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點。當他能夠為世界貢獻差異化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美國的學校很清楚,小到團隊,大到國家,當每個人最大化自己的長處,這隻隊伍的實力才是最強的。
所以,你可以是“怪物”,但不能沒有特點。
但中國學生卻恰恰缺乏特點:看上去都很完美,要公益有公益,要分數有分數,但是缺乏能打動招生官的、獨一無二的思想和圍繞這些的行動。如果孩子熱愛環保,可是他和其他500個熱愛環保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呢?他如何講述自己的環保行動呢?
二、重視閱讀,
建立批判性的思考習慣
如何讓招生官看到孩子獨一無二的想法?
孩子的思想,不會體現在傑出的分數、和課外活動的獲獎上面,而是體現在他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
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有精彩人生故事的人,而不是一張成績亮眼的簡歷。
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在升學和人生當中,讓別人記住他這個人,塑造個人的“品牌形象”。
所以,孩子需要建立並保持閱讀的習慣。有些家庭喜歡讓孩子讀名著,反對他們接觸一些通俗讀物。
但實際上,我們不需要限制孩子閱讀,而應該引導他們批判性的閱讀,廣泛的閱讀。沒有什麼書籍提供把100%的真理,把別人寫的話都背下來意義不大。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明白,即使是公認的經典,也僅僅呈現了某一個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維度的真相。
閱讀最大的意義是一種對話:與不同年代、不同國籍的作者在書上對話,聽取他們的觀點,並形成自己的立場。當孩子通過閱讀建立了深度思考的習慣,他們才能從父母提供的方方面面資源裡面(學校、課外班、夏令營等),找到自己是誰,我要什麼,以及為什麼做這些。
why+how才是美國學校想要聽到的。但很多的父母花了太多時間在what上面,總在想別人的孩子做了什麼,不要錯過些什麼,卻忽略了自己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他對於感興趣的事想法是什麼,該如何培育獨立的思考。
三、要呈現,不要表演
孩子有思想,還需要具備“面對面表達想法”的能力。
很多家長一聽“表達”就發愁,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表達?
實際上,孩子並不需要成為一個表演家,他需要的是能夠邏輯清晰、觀點明確的把自己的故事呈現出來。
孩子的教育有一個誤區:他們看似參加了很多鼓勵表現的課外活動,比如舞蹈、鋼琴、空手道……然而孩子們只是在老師編排好的節目裡面機械的模仿,他們演的仍然是別人。
報考美國名校,孩子最重要的是表達自己。如何鍛鍊這種能力呢?他們需要動手參與項目(小到家庭事務、大到創造發明)、需要遇到困難、需要不依靠父母、和同伴一起思考方法,解決一個個實際的問題。
當孩子一次次經歷各種項目,自然就有了真實有料、講得出來的東西。而不是“演出來”的東西。
四、孩子“入群”,
比父母進群更重要
孩子們在形成思考的過程中,需要和同伴一起,互相激發;需要遇到困難、甚至爭吵,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什麼樣的孩子很受美國的學校歡迎?是那種溝通能力強,招生官願意請他們回家一起吃飯聊天的孩子。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成績非常好、背景突出的孩子,卻被美國名校統統拒絕的一大原因。
想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溝通能力,需要讓他們“入群”,在真實生活裡有小夥伴一起玩,組成“閨蜜團”、“小圈子”,經常一起相處。
現在很多家庭的問題是,孩子週末被排得滿滿的,沒有時間和同齡人社交,這會給他們出國帶來一些挑戰。
家長最好有意識的創造一個群體環境,讓孩子在集體生活裡學著為他人著想,培養同理心或者說換位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才更能夠在面試中體察周圍環境,和招生官舒服的互動,並在海外的學習中開心成功。
五、“河東獅吼”
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
想讓孩子獨一無二,最根本的是建立他的自信,以及對世界的敏感性。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Martin Hoffman說,一個過於嚴厲、充滿懲罰的家庭環境,會妨礙孩子發展理解他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總是咆哮,久而久之,孩子對外界的通道就關閉了 。他們會變得鈍感,不善於體察別人、觀察世界、判斷並尋找自己發展的機會。
所以,與其在“別人家孩子”的故事裡變成恨鐵不成鋼的“咆哮媽”,不如索性關掉朋友圈,多看看自己孩子的長處,讓這些長處慢慢發光。
牛娃的18條共性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別人家孩子”的故事,那麼根據多年從業的經驗,我總結了錄取結果好的“牛娃”的18條共性,您可以對照看一下:
1、廣泛的閱讀。
2、涉獵多領域的興趣愛好。
3、豐富立體的個性。
4、關注周遭的環境、城市、他人。
5、樂於挑戰自己,富有冒險精神,不固步自封。
6、不沾沾自喜過去的成就,有潛力。
7、不常以自我為中心,注重與他人及外界的交互。
8、富有社會責任感,有一定的成熟度。
9、文理兼備。
10、保持持續的求知慾。
11、關注人類共同的研究課題,要有跨文化的研究精神。
12、有探索精神,會對感興趣的領域深入研究。
13、勇於突破自己,打破限制。
14、衝破相對封閉的思維模式,打開自己,融入周遭環境,站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
15、有意識的走出舒適圈,打破個體限制,勇於突破,樂於接受挑戰。
16、樂於與人交流,交換各自的看法,喜歡感受環境的發展。
17、富有觀察力,觀察人與城市與環境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應保持的和諧感與平衡狀態。
18、突破自身限制。對待外部世界,要以獨立的人格存在,有自己的看法,通過自己的眼睛、閱讀、認識,理解世界,而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這些特點裡面,強調了幾個關鍵詞:閱讀、觀察、個性、勇氣、責任感、與人溝通和同理心。
在往屆的學生中,學術成績並不突出,軟實力背景也非常樸素,卻錄取到了哈耶普的大有人在,而這些學生的共性就是,他們非常強烈的具備了以上特質中的幾種。
而觀察、溝通和探索欲,實際上是人的天性。父母可以想想孩子嬰兒時期好奇的眼睛、衝著父母呀呀交流、抱著陌生東西放到嘴裡的大膽探索。人類對世界的主動探求,是一種天生的好奇心。只是這份天性有的被髮揮到了極致,成就了終身學習和偉大的發明,而有的卻消失在日復一日的成長與“教育”當中。
點好看的人會越來越好看
閱讀更多 閱讀第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