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通過潘先生這個形象,批判了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

葉聖陶通過潘先生這個形象,批判了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除此之外,他還是傑出的小說家,他的《潘先生在難中》歷來被稱為最能代表他的短篇小說創作成就的作品,《潘先生在難中》,寫於1924年,原載《小說月報》,是葉聖陶描寫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灰色生活的代表作。

小說以軍閥混戰為背景,成功地刻畫了一個苟且偷生的小學教師潘先生的藝術形象。當軍閥戰爭的威脅瀕臨時,他張皇失措地攜婦將雛逃難到上海,但又怕因此被校方解聘,旋即冒著危險回校辦理開學事務。戰火進一步迫近時,他膽戰心驚躲進教堂。戰事平歇後,他又卑下地為封建軍閥歌功頌德,書寫牌坊。作品本著“諷他一下”的目的,用冷靜客觀的筆調,展示了他自私、卑怯、苟安、麻木、庸俗的性格特點。

葉聖陶通過潘先生這個形象,批判了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

潘先生的性格特徵,首先是.稍聞風險,張皇失措,潘先生在火車到達目的地之前,“他領頭,右手提著個黑色皮包,左手牽著個 7歲的孩子,7歲的孩子牽著他的哥哥(今年9歲),哥哥又牽著他的母親”,“大家握得緊緊”的,“首尾一氣,猶如一條蛇”。火車將停時,他一面“用黑漆皮包做前鋒,胸腹部用力向前抵”,一面又難以照顧自己的隊伍,連頭也回不過來,只得對著自己前面人的後腦門大喊“你們跟著我!你們跟著我!”這位驚惶失措爭先恐後的小市民的神態已經被寫得活靈活現。而一旦暫得苟安,他就興高采烈。由張皇失措到興高采烈,這種變化的根源其實是利己主義,為了妻子兒女,為了自己的飯碗,他時刻內心惶惶張張。所以,當拉著自己長衫的大孩子的手沒有了,“家破人亡之感立時襲進他的心門,禁不住滲出兩滴眼淚來”,很快妻子孩子找到了,他馬上“幸福得很”,好像“什麼兵火焚掠”都沒有了,轉身用很入時的調子去喊黃包車了。

其次是虛偽卑怯,求生第一。潘先生獨自返回後,戰事吃緊,又想逃跑。可一聽到鐵路不通了,立即跑到紅十字會去交納會費,以便有一個紅十字會的徽章和旗子,作為“救命的神符”。風聲再一緊,他又趕緊躲進“洋人的紅房子裡”,以求庇護。這分明是膽小如鼠一味求生的心態,可潘先生又極力掩飾。反覆衡量,猶豫不決。他時刻想著兼得魚與熊掌。雖然歷盡艱辛來到上海,可聽到教育局長要開學的消息,他就不安了。這時他既想守在妻兒身邊,又怕被炒了魷魚。最後,只好“從利害遠近各種方面著想”決定回去,可在去火車站的路上,還希望火車不通,以便可以留在上海避難,又可有不被校長“淘汰”的理由。

葉聖陶通過潘先生這個形象,批判了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

最後是沒有是非原則,精神麻木;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作者經常寫到潘先生的愉快、得意和他那不尋常的甜蜜蜜的笑。他一拿到紅十字會的旗子和徽章,內心便升起“一種神秘的快慰”,獲得一股“新的勇氣”。一聽到教育局職員的話,就自鳴得意。就是到了上海的條件惡劣的旅館,他也感到高興和滿足。尤其是小說的結尾,他本人就因為軍閥混戰而深受其害,可他還是當仁不讓地去為獲勝的軍閥寫歌功頌德的歡迎標語。

《潘先生在難中》作為葉聖陶的小說代表作,生動形象的刻畫了潘先生這個人物,潘先生作為當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葉聖陶通過潘先生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嘲諷和批判了舊社會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來喚醒國民的認知和良知,不但對當時的文學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也有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與覺醒。

葉聖陶通過潘先生這個形象,批判了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