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海軍唯一的現役潛艇——“海象”級常規潛艇


海象級潛艦是荷蘭海軍目前唯一現役潛艦群,從90年代開始服役,都以海洋哺乳動物命名,特殊之處在於接近十字形狀的艦尾;其升降舵和方向舵是X型排列。

早在二戰前,荷蘭就開始設計建造自己的潛艇。"海象"級潛艇和其他荷蘭潛艇一樣,由荷蘭自己研製建造。70年代中期,荷蘭皇家海軍根據"海豚"級常規潛艇的服役年限,決定在"旗魚"級潛艇基礎上設計建造一級新型潛艇"海象"級。

原計劃僅在"旗魚"級潛艇基礎上進行改進,但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新技術發展迅速,方案多次修改,最終使"海象"級成為一級全新設計的潛艇。

1975年"海象"級最早的研製資金下達,1978年6月,荷蘭海軍與鹿特丹干船塢公司簽訂了"海象"號潛艇的建造合同。1979年12月,"海象"號開始建造,同年12月,海軍與廠家簽訂了該級第二艘"海獅"號的建造合同。

此時,由於設計建造上遇到了一些問題,建造期被延長。1981年9月,"海獅"號開始鋪設龍骨,"海獅"號的建造吸收了"海象"號的所有改進。

1983年,建造潛艇殼體專用的新型高強度鋼材(HY-100)還處於測試階段,建造不得不暫停的問題、建造過程中修改了設計,艇體需要增長,要把建造中的"海象"號艇體切割成兩部分。因而需要研究新的焊接技術的問題、荷蘭海軍為吸取"長尾鯊"號和"蠍子"號潛艇失事教訓,要通過談判向美國海軍取經,從而更加延長了潛艇的建造時間的問題被一一解決。

1983年末,荷蘭海軍決定增加其潛艇的數量。1984年1月,荷蘭國防部收到海軍強烈要求再建造兩艘潛艇的一封信,該要求得到了批准。1984年和1985年,荷蘭海軍分別訂購了兩艘"海象"級潛艇,這便是於1986年建造的第三艘"海豚"(Dolfijn)號和和於1988年開工建造的第四艘"布魯因維斯"(Bruinvis)號。


"海象"級是在"旗魚"級的基礎上改進的,主尺度、排水量、外觀均與後者相近。艇型與"旗魚"級一樣為水滴型,但尾控制面為x形,從而提高了操縱性能。這不僅與"旗魚"級不同,也與其它西方國家潛艇慣用的十字形尾不同。

"海象"級是西方國家現役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之一,與英國"支持者"級的設計和系統非常相近,但"海象"級續航力更大些。它是荷蘭長期積累的常規潛艇研建經驗與現代技術結合的產物。

具有如下特點:"海象"級的高度自動化在平臺系統上體現的最為突出。IMCS可以實現機艙無人化,操縱計算機提供了完全自動駕駛的功能,包括按預定深度航行的能力。

可以由一個人或一臺自動駕駛儀完成潛浮和轉向操縱。此外,"海象"級艇上廣泛分佈著自動監視系統,方便了預防性維護。高度自動化使"海象"級艇員數量大幅度減少。"海象"級潛艇採取了一系列降噪措施,包括所有系統都裝有專門設計的減振筏。

"海象"級潛艇的首部佈置4具533mm魚雷發射管,配備MK19渦輪泵和MK67水壓式發射裝置。主要武器為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MK48 Mod4或NT37D線導+主/被動聲制導魚雷。

也可以發射美國麥道公司生產的潛射"魚叉"反艦導彈。艇上可攜載20枚魚雷,佈雷時以二換一的比率換裝水雷,最多可裝40枚水雷。

水上排水量2450噸,水下排水量2800噸;艇長67.73米,寬8.4米,吃水6.6米;柴電推動,3臺4衝程PA4 200 VG SEMPT-Pielstick型柴油發動機,3座交流發電機;水上航速12節,水下航速20節;潛深300米;編制50-5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