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曾經是百花齊放,香港電影如一座聖殿,引得無數人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內地很多80後,基本上都是看這些電影長大的,當然,觀看的途徑大多是錄像和電視臺上,那些曾經存在過的錄像廳,門外掛著個牌子,或者用粗筆寫幾個字,某某電影,某某主演。這就夠了,是能夠把很多人吸引進去觀看的。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同時也產生了一大批影視巨星,香港電影也因此進入了繁榮時代,造星的能力有,拍攝的能力有,很快就形成了流水線,電影工業開始成熟運作,於是就產生了太多經典影片。

靜妹妹今天做一期香港電影發展史,一共分為六個部分,希望大家會喜歡。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1:啟蒙時代

1895年12月,法國人盧米埃爾首先在巴黎公映了《火車到站》等幾部影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被世界電影界稱為電影時代的開端。

1896年,他的助手來到香港放映了這些影片,電影正式傳入香港,但並沒有什麼轟動,1898年,美國一個電影公司派攝影師來到香港拍了一系列記錄片,《香港碼頭》什麼一類的,這是香港這個地方正式進入電影中。

1903年,法國導演齊內的一部長片在香港公映, 片名是《耶穌的受難》,這應該是香港放映的第一部故事片。

1907年,香港各處開辦了幾家電影院,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期到來。

1909年,香港出現了一部本土默片《偷燒雞》但這部影片也並不是香港電影製作工室製作的,是一個路過的外國人出品的。

1913年,黎民偉製作了第一部香港本地故事片《莊子試妻》,這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這是香港第一部在外國上映的故事片,也是第一次有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這部電影直接啟發了香港電影人,所以,黎民偉也被稱為“香港電影之父”,從此,香港電影進入了萌芽時代。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2:萌芽時代

1923年,黎民偉和長海山、北海成立了第一家由香港人投資的電影公司“民新制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直接推動了香港和國內的電影工業。

1923年,民新制造出品了第一部香港新聞記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並於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第一家演員培訓所,為電影挖掘新人才。

民新制造拍出了第一部香港電影長故事片《胭脂》,此外,非常珍貴的資料記錄片《孫大帥檢閱軍團警會操》和《孫大總統東校場閱B》都是民新制造分別在1924、和1925年出品的。

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漸漸成形,但黎民偉有同盟會背景的身份導致港英政府禁止民新制造在香港搭建攝製場地,香港電影發展暫時中止。

從1925年以192` 9年,香港電影處於停滯階段,各地都在罷工。

1930年初,黎民偉兄長創立香港電影公司,並且出品了《左慈戲曹》香港電影再一次起步,同年10月,黎民偉創建並且合併了幾家電影公司,共同組成了“聯華影業公司”這是戰前最大的電影公司,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影響非常大。

1931年,聯華影業公司開辦培訓所,系統的培訓電影人才,著名的默片導演李鐵、黃岱均出自這樣的培訓,這批導演對香港電影貢獻巨大。

當時,有聲電影已經開始興起,但聯華影業不敢冒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湯曉丹,製片公司是上海天一,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

白金龍一經問世,香港人紛紛成立電影公司,聯華影業也於1934年解體,黎北海創辦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公司“中華”本人導演了第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和全部有聲片《傻仔洞房》

從1935年開始,香港電影正式進入了有聲時代,同時也進入了粵語片時代。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3:戰Z時代

粵語片風潮從1935年開始,這一年粵語片是35部,到1937年時,每年有85部,同時,抗日熱潮影響下,一批愛國影片出現,比如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當然,故事片也並沒有丟下,比如1936年,南海十三郎拍攝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愛國主義影片成為主流,香港抗日熱情高漲,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中,有25部為愛國片。

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轟炸之下,很多電影公司關門,電影拷貝也丟失了近百分之十九五,很多珍貴的電影拷貝消失在了這些轟炸中。

戰後初期,香港電影仍然處在低潮,有限的電影片問世,其中“大中華影片公司”因為有周璇一些上海女明星,所以比較有規模,但到了1949年,仍然沒有逃脫關門的命運。

日本侵L對香港電影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破壞,這個時代,有很多電影人到香港定居,加上香港電影被歐美那邊影響,出現了很多傑出的電影人,進入五十年代後,香港電影再一次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由於內地人紛紛定居香港,香港電影的國語片也開始發展,但這個時候的主流,仍然是粵語片,粵語片中,又以粵語戲劇片為最。

五十年代中期,香港電影開始百花齊放,各種類型片開始出現,香港電影開始進入繁榮時代。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4:青銅時代

中聯電影公司創建於1952年,出品了大量的經典粵語片,比如李鐵的《危樓春曉》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

中聯產生了著名導演李鐵、吳回和一批優秀演員,由於太依賴傳統,中聯逐漸和發展主流脫節,粵語片也陷入低潮,終於在1967年倒閉,中聯對香港電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王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時,香港電影的武俠片開始出現,這一時期的曹達華,于素秋都非常有名,影片有《如來神掌》這些。

喜劇片在這時候也露出了雛形,但這個時候的喜劇片大多歸類為胡鬧,製作也不精良,屬於小眾片。

這個時期,國語片仍然是小眾,直到五十年代中期,邵逸夫掌舵邵氏,開始大動作推行國語片,大量的經典國語片開始出現,比如李翰祥導演的《江山美人》和《不了情》票房達到了十萬,這在當時是巨大的票房成功。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國語片的成功,帶來了一大批的改編電影,比如胡鵬在1959年導演的《射鵰英雄傳》胡金銓在1966年導演的《龍門客棧》張徹在1967年導演的《獨臂刀》同時出現了一批武打明星,比如狄龍、姜大衛、王羽,這些人的出現,為後面李小龍的出現和輝煌引了路。

1970年時,國語片開始力壓粵語片,這一年出產的138部影片中,國語片佔到了122部,71年到72年,粵語片基本絕了,只有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

但在六十年代末期,歌舞片做為一個電影新類型在香港出現,並且出現了青春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從另一面來說,正是這兩人帶來了香港的追星熱和明星潮。

明星潮和追星熱的出現,表明香港電影到了真正的繁榮時代,同時也進入了黃金時代,在個黃金時代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李小龍,他橫空出世,將香港功夫電影帶到了一個新G潮,同時也啟發了大量的香港電影人。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5:黃金時代

7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重要轉折點,香港電影市場由邵氏領導,被稱為東南亞電影王國,出現了大導演張徹、楚原、劉家良,演員方面出現了狄龍、傅生、王羽,也出現了大量製作精良的優秀影片,比如《英雄無淚》這樣的當時邵氏最賣座功夫片。

但在1971年時,古裝刀劍片開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就是有人將功夫片重新定義,這個人就是李小龍。

1971年,李小龍加入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推出了《唐山大兄》電影一經問世就造成了巨大的轟動,香港電影人發現了新大陸,原來這樣的類型功夫片這麼棒,此後兩年,嘉禾為李小龍拍出了《精武門》《猛龍過江》,直接把李小龍送進了國際巨星的行列,並且創造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神話。

1973年,李小龍突然隕落,沒人能接他的班,功夫片直接開始走下坡,粵語市井片趁機而入,搶佔了大量的市場,粵語片開始復興,這一年,楚原導演的《七十二家房客》成為最賣座影片。

粵語片再次復興,造就了許家兄弟的大火,許冠文和許冠傑走上了香港電影的舞臺,出產了在量的經典喜劇片,比如《鬼馬雙星》《半斤八兩》也啟發了以後的功夫喜劇片。

1978年,袁和平需要找一位演員,於是輾轉找到了因為一直在模仿李小龍而鬱郁不得志的成龍,拍出了《蛇形刁手》和《醉拳》,功夫喜劇就此誕生,同時還誕生了成龍這樣的國際巨星,成龍和洪金寶開始扔掉以前的英雄模式,改成了搞笑模式,事實證明,這是一條成功的路。

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興起,代表人物和作品分別是許鞍華執導的《瘋劫》徐克導演的《蝶變》章國明執導的《點指兵兵》

至此,香港電影人,比如這些導演進入了強烈個人訴求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各種類型片如井噴一樣出現,更多的明星開始走上舞臺。

進入80年代,“新藝城電影公司”集合了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這樣的名導,推出了《最佳拍檔》系列和《龍虎風雲》這樣的優秀影片。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同期,“德寶電影公司”則推出了《富貴逼人》系列,《雙龍》系列。

而嘉禾電影公司則以成龍為主打,推出了《師弟出馬》《龍少爺》穩定了成龍的巨星地位,到《A計劃》時,成龍已經超越了同期的香港演員,《警察故事》和《奇蹟》更是將他送上了神壇。

而洪金寶這時候推出了《鬼打鬼》開創了香港電影靈幻片這一潮流,後面更是推出了《奇謀妙計五福星》系列,取得了很高的票房,當時,洪金寶是在德寶電影公司。

八十代十大賣座影片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加上德寶公司,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三雄割據的時代。

但到了八十年代末,造星帶來的負作用開始顯現,使香港電影走上了沒落的道路,香港電影整體開始出現頹勢。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6:90年代到現在

1990年,周星馳的《賭聖》打破以往的電影票房,周星馳時代開始來臨,而且一直火到了現在,從九十年代到現在,周星馳引領了香港電影票房,同時也成就了香港本土無厘頭喜劇。說他是這一時期的香港電影之最一點都不過分。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這個時期,出現了王家衛的《旺角卡門》張婉婷《秋天的童話》,周潤發已經火了好多年,張國榮已經成為香港標誌。

90年代中期,西片開始衝擊香港電影票房,香港電影本土最賣座影星分別是雙週一成,而同時,大量的優秀導演和演員開始出走好萊塢,對香港本土電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2003年,F典的襲J讓香港電影業停頓四個月,張國榮和梅豔芳之死讓沒落的香港電影更是雪上加霜。

進入21世紀後,周星馳電影開始明顯減少,他轉而做起了導演。成龍電影雖然還是大製作,但票房號召力已經下降,周潤發從好萊塢迴歸後拍的影片在香港本土也沒能拿到多少票房。

九十年代雙週一成的票房神話開始破滅,但周星馳仍然可以稱得上國內電影界第一單人IP,成龍的影響力不可估量,周潤發認真起來可以秒殺一多半演員。

香港電影大起底:六個時代記錄香港電影

導演方面,王晶大部分時間仍然是一副不認真的樣子,可認真起來後拍的《追龍》讓人拍手叫好。

王家衛的電影票房從來不高,但卻受到國外電影節的青睞。新浪潮影響下,銀河映像公司的杜琪峰備受矚目。

而香港電影的沒落是有目共睹,新一代演員頂不上,老一代演員都老了,但我們仍然永遠懷念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